|
|
本帖最后由 heart 于 2011-3-30 19:55 编辑
清明时节话清明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不觉使我想起杜牧的“清明”来,全诗二十八个字,连孩童都能背颂,该诗可说是家喻户晓。诗是心中的歌,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这首诗,更贴近实际,通俗易懂: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 绵绵细雨下个没完 。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悼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 加上下雨天,更增加了行人的愁丝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 触 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 不同 的焕然一新的境界, 放牛娃 热心甜润的声音, 加上 远处 百花 似锦,争相斗艳,春意真浓,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感觉。 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 106 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 10 天或后 10 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现在有人 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清明节来历 :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 国 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搞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 , 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发现有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 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几十年来,为祖国的测绘事业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几十年来,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奋斗终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