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陵地区从震旦系到第四系,除缺失志留系、中三叠统、上侏罗统与第三系外,其它时代地层均有分布。 一、震旦系(Z) 仅分布于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小朋、湘江、码市和凌江寨等地,下部以泥板岩、砂质泥板岩为主,夹含冰碛砾石及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在码市一带有条带状赤铁——磁铁石英岩,上部为粉砂岩、泥板岩互层,其顶部夹硅质岩,厚度大于4000米,下未见底。因可分性差,研究程度低,区内未分组。
零陵地区地层与地壳运动简表 | | | 新 生 界 | | | | | | | | | | | | 中 生 界 | | | | |
戴家坪组K2d
| |
下
统
| | |
东井组K1d
| |
侏
罗
系
| | | |
跃龙组J2y
| |
下
统
| | |
石康组J1s
| | 三 叠 系 | | | | | 大冶组T1d | |
二、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和蓝山县的九嶷山区一带及东安县的北部。其岩性单调, 主要由浅变质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板岩组成,厚度巨大(大于2000米),极少化石,研究程度不高。本系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三、奥陶系(O) 主要分布于新田——双牌的阳明山——紫金山一带,江永——道县的都庞岭东南侧,祁阳县和东安县亦有零星分布,主要为纯笔石相的砂、泥质沉积,厚度大于3000米,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一)下统可分两组 下组(o1i)以深灰、黑色中至巨厚层状浅变质石英砂岩夹板岩为主,厚度500~700米;上组(o12)以灰绿、紫红、深灰色板岩为主,厚度100~200米。
(二)中统可分三组 百马冲组(02bm)主要为黑色硅质岩夹页岩,一般厚20~30米;双江口组(O2s)以硅质岩为主,夹薄层砂质页岩,风化后呈灰白色,厚度一般数十米;城步组(02c)主要为含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与紫红色泥岩等,厚30米。
(三)上统可分两组 天马山组(03t)主要为深灰色中至厚层状浅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板岩互层,构成复理石韵律,厚900~1000米以上;宁远县棉花坪见有中酸性火山岩夹层。苏水冲组(03s)仅在命名剖面东安县大庙口谢家湾出露,未见顶底,已见厚度53米,主要为砂岩与板岩互层。
四、泥盆系(D) 区内泥盆系广泛分布,发育齐全,具有不同沉积类型和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所含各门类化石也较丰富,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于前泥盆系之上。
(一)下泥盆统源口组(D1y) 命名剖面在江永县源口水库,可分为三个岩组:下组以紫红、紫灰色碎屑岩为主,底部为石英砂砾岩;中组以浅色碎屑岩为主,夹紫红、紫灰色碎屑岩;上组为紫红、紫灰、铁褐色碎屑岩。共厚度在江永县源口为289米以上,到宁远县半山水库与双牌打鼓坪分别为14l米与119.7米,大体由西南往东北渐薄。
(二)中泥盆统(D2) 自上而下分为三组。半山组(02b)命名剖面于宁远县半山水库,主要为灰绿、浅灰绿、灰白、黄灰等色中厚及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紫红、紫灰等色含铁泥质石英砂岩、粉砂岩,灰绿、灰白色砂质页岩或板状页岩,于半山水库剖面厚201.7米。跳马涧组(D2t)在江华、江永、道县、蓝山、宁远、新田、双牌等地,以紫红、紫灰、浅紫色厚层石英砂岩、含铁泥质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中上部往往夹有豆状赤铁矿的铁质粉砂岩一至数层,属滨海沉积,厚81.9~248米。棋子桥组(D2q)主要由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岩组成,产珊瑚、层孔虫、腕足类及少量双壳类、牙形刺等,47~294.5米;在宁远县牛塘洞、新田县黄公塘,下部有薄至中厚层状隐晶质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在永州市寨梓岭、冷水滩市村家塘与新田麻塘窝等地,本组岩性则以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灰岩占较大比重。
(三)上泥盆统(D3) 自下而上分为两组。马鞍山组(O3m)为灰色、浅灰、灰黑色厚层或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产珊瑚、层孔虫及腕足类等底栖动物群化石,岩性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由江永、道县往东泥砂质逐渐增多。新田县白杜村及山下龙塘一带为 泥灰岩相变区,以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浮游动物化石多,则可与原名“佘田桥组”对比。木井塘组(D3mj)以新田县木井塘为标准剖面,岩性以灰白至深灰色中厚至巨厚层状灰岩为主,次为白云质灰岩,灰岩多具鲕状或假鲕状结构,顶部常夹有黄绿色页岩与泥灰岩,其厚度以新田一带最大,达400米以上,道县、江永、江华各地显著变薄。而主要分布于祁阳县的“锡矿山组”,与木井塘组层位相当,但岩性显著不同,以该县苏油坪剖面为代表,其岩性则以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夹灰岩与白云质灰岩,顶部为灰、灰黄色泥质粉砂岩,厚度达560米。
五、石炭系(C) 主要分布于江华沱江——道县——宁远——新田一线和东安——祁阳一带,与下伏泥盆系呈整合接触,自下而上分为下石炭统岩关组与大塘组,中上石炭统壶天群。
(一)下石炭统(C1) (1)岩关组(C1y):为浅海相灰岩、白云岩,夹煤、磷等沉积矿产。古生物以珊瑚为主。以江华县塘林冲——三百工村剖面为代表,自下而上可分为邵东段、孟公坳段与刘家塘段。邵东段在(C1Y8)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白云岩为主,局部夹泥灰岩和钙质粉砂岩,厚度数米至40余米,化石以腕足类为主。孟公坳段(C1ym)以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灰岩为主,颜色较深,单层厚度较大,风化面具有黑色斑点或条带,局部夹薄层石英砂岩,厚100~200米,最厚达300米,富含珊瑚。刘家塘段(C1y1)下亚段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泥质灰岩,厚50~100米;中亚段主要为钙质页岩、泥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和硅质岩,局部含磷、煤,如江华的涛圩具有工业价值的磷块岩2.4层,道县、永州等地中亚段上部夹不稳定的无烟煤层,本亚段厚20~100米;上亚段主要由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含燧石结核,厚100~200米,局部达300米以上。
(2)大塘组(C1d):自上而下分三段。石磴子段(C1d8)为深灰、灰黑色中厚至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紫灰色薄层泥灰岩或钙质泥岩,以珊瑚化石为主;测水段(Cldc)在东安、永州、冷水滩与祁阳一带,以粉砂岩、砂质页岩与页岩为主,中、上部常夹菱铁质结核及劣质煤,亦含黄铁矿颗粒,下部夹泥灰岩,顶部为灰白色铝土泥岩,底部为钙质泥岩,厚约40米;梓门桥段(C1dz)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常夹薄层泥灰岩或钙质页岩,厚150~200米。
(二)中上石炭统壶天群(C2+3) 主要分布于东安——祁阳一带,与下伏下石炭统梓门桥段为整合接触,局部(祁阳瓦子塘)为假整合。岩性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为主,底部有同生砾岩,产蜒类化石,厚100~725米。
六、二叠系(P) 区内二叠系仅在东安县、祁阳县、冷水滩市与永州市稀散分布,与下伏石炭系呈整合接触。
(一)下二叠统(P1) 自下而上分两组:栖霞组(P1q)主要为一套灰至灰黑色中厚至巨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并有黑色页岩及薄层硅质岩夹层,产蜒科化石,一般厚30~100米;当冲组(P1d)下段以灰黑色、黑色泥岩、泥灰岩为主,上段以灰黑、棕褐色中厚层状含铁锰质硅质岩为主,浅部风化淋滤富集成铁锰矿。本组厚度不稳定,12~124.47米,一般60米。 (二)上二叠统(P2) 以祁阳县茅竹乡富里铺剖面为例,自下而上分两组。龙潭组(P21)分上下两段:下段厚165米,上部以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中粒砂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偶夹薄层细砂岩,常夹菱铁矿条带。上段厚40~80米,一般厚62米,上部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下部以细粒砂岩与中粒砂岩为主,本段含煤三层,极局部达可采厚度。大隆组(P2d)厚45.7~74.4米,一般厚57米,上部为薄层状深灰至灰黑色硅质岩,菱形节理发育,局部夹硅质灰岩,产菊石化石;下部以中厚层状硅质泥岩为主。
七、三叠系(T) 区内缺少中三叠统,上、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祁阳县,其它地方少见。
(一)下三叠统大冶组(T1d) 地面仅见零星露头分布,呈不整合且多隐伏于上三叠统之下,以灰至浅灰色薄、中厚层状泥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底部为乳白色含灰泥岩或钙质泥岩,厚180~210米。
(二)上三叠统造上组(T3zs) 主要分布于祁阳县观音滩、河埠塘、黄泥塘与沙井等地,平均厚度70米,是零陵地区重要含煤地层之一,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观音滩岩性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由砂岩、含砾砂岩、鲕状砂岩、泥岩组成,底砾岩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大,局部含煤一层,底砾岩顶部有一层鲕状结构的粘土层;上部由砂质泥岩、砂岩及介壳灰岩组成。含煤六层。
八、侏罗系(J) 区内缺少上侏罗统,下、中侏罗统主要分布于祁阳县黄泥塘、沙井、观音滩,冷水滩市黄阳司与易家桥——冯家冲一带,亦为本地区重要含煤地层之一;宁远县柏万城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境内下、中侏罗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以冯家冲剖面为代表,下侏罗统有石康组、高家田组,中侏罗统有跃龙组和阳路口组。
(一)下侏罗统石康组(J1s) 厚35.6米,不整合覆于中上石炭统壶天群之上;下部为红色砾岩;中部为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具鲕粒结构,含砾石;上部为灰白色粘土岩、黑色炭质泥岩夹二层薄煤层,产双壳类与耳羽叶,似楠蕨等化石。
(二)下侏罗统高家田组(J1g) 厚142.1米,产醴陵蛤、珠蚌等双壳类与植物化石。其岩性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与介壳灰岩透镜体,呈灰白、深灰色与棕色;上部为黄褐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绿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与下伏石康组呈整合接触。
(三)中侏罗统跃龙组(J2y) 主要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黄绿色粉砂岩、泥岩互层,产少量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厚294.8米,与下伏高家田组呈整合接触。
(四)中侏罗统阳路口组(J2yn) 为灰白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组成韵律层,底部为灰白色砂砾岩,与下伏跃龙组呈假整合接触,残留厚度230米,产双壳 类化石。
九、白垩系(K) 区内白垩系为陆相湖盆沉积,湖盆规模小,受新华夏系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分布于江华码市、道县、永州市、冷水滩市与祁阳县等地。
(一)下白垩统东井组(K1d) 为黄褐色厚层砂砾岩、灰泥质砂岩、灰质砂质泥岩,夹青灰色砂质泥岩,厚76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在江华码市盆地,其厚度变薄或缺失。
(二)下白垩统神皇山组(K1S) 上段为紫红色、棕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下段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组成的韵律层。在江华、道县等地,上部主要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局部还有泥岩及砂质泥灰岩;下部为砾岩、砂砾岩。其厚度1627~1995米。
(三)上白垩统戴家坪组(K2d)在祁阳、永州、冷水滩、道县等地,多为零星分布,底部或下部为砾岩与砂岩,上部为泥质粉砂岩与灰质泥岩,局部见灰质砂岩、砂质灰岩,多出露不全,厚580~634米。
(四)上白垩统东塘组(K2dn) 在祁阳、道县等小盆地未见分布,仅零陵盆地见紫红色灰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灰质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灰岩组成韵律层,厚442米,与下伏戴家坪组呈整合接触。
十、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湘江与潇水流域与两岸一至四级阶地上,呈松散至半固结状态,与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一)更新统
1.冲积层
中组(Q2):四级阶地下部为浅黄色、砖红色砂砾石层或砾石层,厚约5米;上部为网纹状浅红色、红色砂砾石层或砾石层,厚3~4米;上部为网纹状黄红色砂质粘土,厚约8米。三级阶地下部为浅黄色,砖质粘土或粘土,厚5~8米。
上组(Q3):二级阶地下部为浅黄红色砂砾石层或砾石层,一般厚5~7米;上部为浅红黄色斑状砂质粘土,一般厚4~6米。
2.洪积层
分布于山前的大石江、邓家、井头墟与梅子坪等地,为红褐色或浅黄色砂卵石夹粘土,厚15~23米。
(二)全新统
1.冲积层
一级阶地上部为浅灰、黄褐色粘质砂土,一般厚7~7.5米;下部为黄褐色或浅黄色砂砾石层,一般厚3.5~4米。河漫滩上为粗砂砾石层,一般厚3.2~11.55米,最厚18.44米。
2.冲洪积层
分布于湘江一级支流(潇水除外)的一级阶地上。上部为土黄色或黄褐色含砾粘质砂土或粘土,厚1.78~2.05米;下部为褐黄、青灰色砂砾石或砂砾石夹粘土,厚2.56~6.98米;局部地段由于下伏岩溶影响,厚度可达30米以上。
区内震旦系与寒武系厚度巨大,岩性单调,化石很少,研究程度较低;另外,主要含煤地层上三叠统与下中侏罗统虽然研究较多,但在地质时代划分与层位对比方面仍有争论,有待今后地质工作研究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