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357|回复: 4
收起左侧

[资料]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复制链接]

3733

主题

23万

铜板

402

好友

技术员

个性决定命运,观念引导行为,心

积分
27535
QQ
发表于 2011-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其成果包括《中国地下水资源》总报告和分省报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集》和“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一、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1.地下水资源量
    根据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561亿立方米,平原为2276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966亿立方米,平原为1561亿立方米。另外,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克/升)多年平均为277亿立方米,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克/升)多年平均为121亿立方米(表1)。
    2.区域地下水质量状况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T 14848-93)进行区域评价。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如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可饮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各省地下水分布面积的90%以上,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我国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3.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控制。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自西向东的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既是我国自然地理景观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此线以南地下水资源丰富,以北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
    (1)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数量
    地下水资源南方比北方丰富。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609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69%,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991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56%。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2743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31%,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536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44%。
 

表1           各省(区、市)地下水资源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省(区、市)
天然补给资源量
可开采资源量资源量
<1克/升
1-3克/升
3-5克/升
小  计
<1克/升
北  京
33.76
33.76
26.33
天  津
5.44
5.45
4.86
15.75
2.84
河  北
131.60
31.98
6.68
170.26
99.54
山  西
87.32
4.08
91.40
53.78
内  蒙
263.52
24.95
4.04
292.51
140.17
辽  宁
164.91
164.91
91.76
吉  林
123.00
7.53
130.53
86.09
黑龙江
310.89
3.96
314.85
211.45
上  海
8.38
4.30
0.26
12.94
1.14
江  苏
117.84
15.11
51.92
184.87
80.68
浙  江
113.92
113.92
46.78
安  徽
216.25
216.25
135.21
福  建
306.88
0.39
0.52
307.79
33.51
江  西
230.48
230.48
73.37
山  东
139.95
66.24
10.19
216.38
114.31
河  南
158.27
4.87
1.44
164.58
155.89
湖  北
410.57
410.57
165.21
湖  南
461.67
461.67
146.00
广  东
694.78
5.72
700.50
284.94
广  西
754.64
754.64
273.38
海  南
158.19
158.19
60.45
重  庆
143.86
143.86
40.79
四  川
545.98
545.98
174.94
贵  州
437.71
437.71
132.59
云  南
747.31
0.99
4.14
752.44
190.35
西  藏
795.83
62.56
25.76
884.15
202.04
陕  西
158.16
10.99
1.51
170.66
55.86
甘  肃
108.47
16.75
7.57
132.79
42.34
青  海
265.82
265.82
98.29
宁  夏
17.15
10.75
2.63
30.53
13.44
新  疆
629.55
629.55
234.87
台  湾
90.57
90.57
56.86
香  港
3.75
0.10
3.85
2.55
澳  门
0.06
0.06
0.03
全  国
8836.48
276.72
121.51
9234.72
3527.78
 
    山区地下水资源多于平原区。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56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561亿立方米。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666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每年为1966亿立方米(表2、表3)。
表2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分布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分布地区
全    国
北    方
南    方
平    原
2566.81
1648.90
917.91
山    区
6667.91
1334.25
5333.66
合    计
9234.72
2983.15
6251.57
表3               地下水(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分布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分布地区
全    国
北    方
南    方
平    原
1561.19
1089.84
471.35
山    区
1966.59
446.47
1520.12
合    计
3527.78
1536.31
1991.47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26个地下水资源区。从各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来看,以珠江流域和雷琼地区最为丰富,其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每年每平方千米补给量)分别达32.2万立方米和41.5万立方米;长江流域平均补给模数为14.8万立方米,其中洞庭湖流域达23.1万立方米;华北平原补给模数在5万立方米左右;西北地区最小不足5万立方米(表4)。
    (2)不同类型地下水资源数量
    地下水赋存于不同的含水层之中,根据含水层介质性质和赋存状态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三种类型。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平原、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的松散沉积地层中。孔隙水在开发利用上占主要的地位。孔隙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810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686亿立方米。
    岩溶水:赋存于不同埋藏深度的碳酸盐岩层的溶洞、溶隙裂隙中。岩溶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116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870亿立方米。
    裂隙水:主要蕴藏于丘陵山区的基岩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中。裂隙水的天然资源量每年为430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971亿立方米(图1,图2)。
 
表4                      不同地区地下淡水资源数量表        
资 源 区
天然补给资源量
可开采资源量
资源量
(亿m3/年)
模  数
(万m3/km2·年)
资源量
(亿m3/年)
模  数
(万m3/km2·年)
黑松流域
520.51
5.86
328.34
3.66
 
辽河流域
246.47
8.63
154.74
10.91
黄淮海地区
635.33
11.46
512.1
10.18
黄河流域
黄河下游
40.45
16.22
40.53
16.21
黄土高原
130.54
5.42
93.75
6.40
鄂尔多斯高原及银川平原
72.85
5.61
39.58
3.14
黄河上游
141.44
6.25
43.78
2.09
小    计
385.28
6.11
217.64
4.30
内陆地区
内蒙古北部高原
40.08
1.64
17.21
1.67
河西走廊及北山地区
63.23
2.04
32.06
1.17
柴达木盆地
60.99
2.96
30.98
1.71
准噶尔盆地
296.17
7.24
90.45
4.87
塔里木盆地
333.39
3.17
144.42
3.02
藏北高原
105.20
2.70
小    计
899.06
3.45
315.12
2.58
长江流域
长江下游
180.82
16.31
98.14
8.86
长江中游
494.86
17.31
185.82
6.78
四川盆地
389.19
19.64
153.69
7.76
金沙江流域
592.44
8.61
142.1
3.01
鄱阳湖水系
213.00
13.38
68.54
4.41
洞庭湖水系
590.14
23.12
177.17
6.94
乌江流域
185.96
20.96
62.86
7.08
小    计
2646.41
14.82
888.32
5.72
珠江流域
珠江、韩江流域
561.81
38.20
200.86
22.28
西江流域
985.16
29.60
316.18
10.11
小    计
1546.97
32.24
517.04
12.83
闽浙丘陵地区
385.78
18.97
67.97
5.72
台湾地区
90.56
25.16
56.86
15.79
雷琼地区
372.33
41.53
194.06
21.65
怒江、澜沧江流域
621.22
15.28
158.65
4.41
雅江流域
527.01
13.67
157.47
4.08
全国合计
8836.48
10.61
3527.78
5.70
注:黄淮海地区已包括黄河下游区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4236779.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4236779.jpg">
图1  不同类型地下水天然资源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4670931.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4670931.jpg">
图2  不同类型地下水可开采资源
    (3)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多层性。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交替循环并埋藏较浅的地下水,通称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浅层承压水;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赋存下来的、埋藏较深的、与现代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交替循环较缓慢的地下水,称为深层地下水或深层承压水。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多层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分层开采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4)我国主要平原和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各大平原和盆地是地下水资源的富集区。其中松辽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平原、盆地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达204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22%,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082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31%(表5)。
    4.我国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与第一次评价成果(1984年)比较,地下淡水资源有如下变化趋势:
表5           主要平原和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数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平原、盆地
天然资源量
可开采资源量
松辽平原
276.69
224.68
三江平原
81.60
68.72
黄淮海平原
546.04
343.59
河西走廊
61.16
25.72
准噶尔盆地
296.17
90.45
塔里木盆地
333.39
144.43
柴达木盆地
60.99
30.98
四川盆地
389.19
153.69
合   计
2045.23
1082.26
    (1)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122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减少56亿立方米。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242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增加643亿立方米(表6、表7、图3、图4)。
    (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平原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22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减少309亿立方米。山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34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增加896亿立方米。
表6            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变化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分布
地区
全国
北方
南方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平原
2503.90
2275.57
-228.33
1773.53
1429.41
-344.12
730.37
846.16
115.79
山区
6212.93
6560.91
347.98
1091.57
1313.26
221.69
5121.36
5247.65
126.29
合计
8716.83
8836.48
119.65
2865.10
2742.67
-122.43
5851.73
6093.81
242.08
表7             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变化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分布
地区
全国
北方
南方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1984年
2002年
增减量
平原
1870.65
1561.20
-309.45
1371.86
1089.84
-282.02
498.79
471.36
-27.43
山区
1069.84
1966.58
896.74
220.84
446.46
225.62
849.00
1520.13
671.13
合计
2940.49
3527.78
587.29
1592.70
1536.30
-56.40
1347.79
1991.49
643.70
    (3)单位面积可开采资源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每年每平方千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已由15万立方米减少到6万立方米.其中南方平原区为17.8万立方米,山区为6.4万立方米;北方平原区为6.6万立方米,山区不足2.5万立方米。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5019666.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5019666.jpg">
                  图3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变化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5425633.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5425633.jpg">
图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变化
    5.地下水资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据44年系列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总体上华北地区、辽宁、吉林、广西北部、四川中部、贵州、云南东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使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图5)。
    (2)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如北方平原地区,由于山区修建多级水库,层层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游河道断流,河流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大幅度减少。另外,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和灌溉定额的逐步降低,也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回渗补给。
    (3)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变化。北方一部分平原地区,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包气带厚度和结构的变化,使包气带入渗系数变小,而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平方千米。
    (5)评价精度明显提高。新一轮评价成果充分利用了近20年来的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资料。主要包括:1995年完成的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成果,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年来的地下水长期动态监测资料等。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地下水开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
    建国以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一直持续增长。地下水年开采量,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为572亿立方米,80年代增加到748亿立方米,1999年达到111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量的76%。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开采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是河南(43亿立方米)、湖南(24亿立方米)、辽宁(21亿立方米)。1999年开采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河北(149亿立方米)、河南(129亿立方米)、山东(123亿立方米)(表8)。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5721419.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5721419.jpg">
图6    不同年代各省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
    总体上北方开采程度高于南方(图7)。北方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南方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20%,我国的台湾省超采(表9)。
560)?'560px':'auto'}" height=816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5546068336.gif" width=461 align=center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5546068336.gif">






表8

各省(区、市)不同年代地下水开采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省(市、区)
70年代
年均开采量
80年代
年均开采量
1999年
开采量
80年代较70
年代年均增加量
99年较80
年代年均增加量


25.62
27.33
27.15
1.71
-0.18


7.14
8.09
6.33
0.95
-1.76


114.03
139.00
149.46
24.97
10.46

西
26.28
30.30
41.99
4.02
11.69






59.87






26.75
46.88
68.69
20.13
21.81


9.35
13.00
29.92
3.65
16.92
黑龙江
28.09
58.21
65.00
30.12
6.79


0.78
1.12
1.04
0.34
-0.08


1.95
6.55
18.34
4.60
11.79


0.90
4.09
6.08
3.19
1.99


9.20
10.71
18.48
1.51
7.77


3.79
5.59
6.07
1.80
0.47

西
5.24
8.28
12.51
3.04
4.23


90.14
102.70
122.99
12.56
20.29


77.30
87.00
129.72
9.70
42.72


0.51
9.23
13.97
8.72
4.74




1.84
25.87
1.84
24.03
广





22.00




广
西
2.26
10.24
13.04
7.98
2.80


2.90


4.92






1.20
3.52
8.57
2.32
5.05


17.29
20.83
28.16
3.54
7.32


22.23
26.68
33.33
4.45
6.65




0.67
6.28
0.67
5.61
西





1.66





西
26.45
23.68
34.19
-2.77
10.51


18.18
20.06
26.22
1.88
6.16


0.95
2.63
5.40
1.68
2.77


2.21
4.56
5.55
2.35
0.99


15.00
37.50
51.35
22.50
13.85


36.31
38.01
71.39
1.70
33.38


572.05
748.30
1115.54
176.25
367.24












表9

地下水年开采程度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省(区、市)
可开采
资源量
现状开采量
开采程度(%)
<1g/l
<1g/l
1-3g/l
3-5g/l
小计
<1g/l


26.33
27.15




27.15
103.1


5.70*

6.33




6.33
111.1


99.54
127.50
21.51
0.45
149.46
128.1

西
53.78
41.99




41.99
78.1


140.17
54.67
4.14
1.06
59.87
39.0


91.76
68.69




68.69
74.9


86.09
29.92




29.92
34.8
黑龙江
211.45
65.00




65.00
30.7


1.14
1.04




1.04
91.2


80.68
18.34




18.34
22.7


46.78
5.96
0.12


6.08
12.7


135.21
18.48




18.48
13.7


33.51
6.07




6.07
18.1

西
73.37
12.51




12.51
17.1


114.31
107.30
15.69


122.99
93.9


155.89
129.72




129.72
83.2


165.21
13.97




13.97
8.5


146.00
25.87




25.87
17.7
广

284.94
22.00




22.00
7.7
广
西
273.38
13.04




13.04
4.8


60.45
4.92




4.92
8.1


40.79
8.57




8.57
21.0


174.94
28.16




28.16
16.1


132.59
33.33




33.33
25.1


190.35
6.28




6.28
3.3
西

202.04
1.66




1.66
0.8

西
55.86
28.76
5.43


34.19
51.5


42.34
18.21
8.01


26.22
43.0


98.29
5.40




5.40
5.5


13.44
4.76
0.79


5.55
35.4


234.87
51.35




51.35
21.9


56.86
71.39




71.39
125.6


2.55












0.03












3524.94
1058.34
55.69
1.51
1115.54
30.0
注:* 包含微咸水2.86亿立方米/年。
    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近20年来,地下水占实际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长趋势,已从1980年的14.0%增长到2000年的19.8%。从用水结构来看,我国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重最高(图8),但目前呈递减趋势,从80年代的88%,逐步下降到1999年的62%;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表10)。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9199766329.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9199766329.jpg">

图7
各省(区、市)地下水开采程度



560)?'560px':'auto'}"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9201146272.jpg"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9201146272.jpg">

图8
各省(区、市)不同行业地下水开采量
    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北方城市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图9,10,11)。


表10

不同行业地下水用水量及用水比重表
单位:亿立方米/年
省(市、区)
总开采量
工业
农业
生活
开采量
比例(%)
开采量
比例(%)
开采量
比例(%)

27.15
4.55
16.8
16.41
60.4
6.19
22.8

6.33
1.38
21.8
3.45
54.5
1.50
23.7

149.46
20.41
13.7
114.52
76.6
14.53
9.7

西
41.99
11.88
28.3
25.73
61.3
4.38
10.4

59.87
6.11
10.2
42.14
70.4
11.62
19.4

68.69
16.68
24.3
37.62
54.8
14.39
20.9

29.92
4.90
16.4
22.94
76.7
2.08
7.0
黑龙江
65.00
12.21
18.8
42.45
65.3
10.34
15.9

1.04
0.31
29.8
 

0.72
70.2

18.34
6.61
36.0
0.48
2.6
11.25
61.3

6.08
2.10
34.5
1.08
17.8
2.90
47.7

18.48
6.30
34.1
6.99
37.8
5.19
28.1

6.07
1.42
23.4
1.62
26.7
3.03
49.9

西
12.51
0.88
7.0
3.50
28.0
8.13
65.0

122.99
27.09
22.0
77.84
63.3
18.07
14.7

129.72
21.67
16.7
85.82
66.2
22.24
17.1

13.97
5.21
37.3
2.64
18.9
6.12
43.8

25.87
4.66
18.0
16.46
63.6
4.75
18.4
广
22.00
5.45
24.8
7.31
33.2
9.24
42.0
广
西
13.04
3.03
23.2
2.16
16.6
7.85
60.2

4.92
0.78
15.9
0.75
15.2
3.39
68.9

8.57
0.65
7.6
4.32
50.4
3.60
42.0

28.16
6.47
23.0
6.69
23.8
15.00
53.3

33.33
3.09
9.3
23.59
70.8
6.66
20.0

6.28
2.07
33.0
1.63
26.0
2.58
41.1
西
1.66
0.18
10.8
0.76
45.8
0.71
43.4

西
34.19
9.22
27.0
18.16
53.1
6.81
19.9

26.22
2.95
11.3
21.04
80.2
2.24
8.5

5.40
1.05
19.4
2.77
51.3
1.59
29.3

5.55
1.96
35.3
1.13
20.4
2.46
44.3

51.35
6.41
12.5
39.32
76.6
5.62
10.9

71.39
9.77
13.7
55.43
77.6
6.19
8.7

1115.54
207.45
18.6
686.72
61.6
221.36
19.8

560)?'560px':'auto'}" height=799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9201739632.jpg" width=512 align=center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9201739632.jpg">

560)?'560px':'auto'}" height=833 alt="" src="http://www.cigem.gov.cn/uploadfile/20043309576546.jpg" width=504 align=center border=0>

560)?'560px':'auto'}" height=803 alt="" src="http://www.mlr.gov.cn/dzhj/201003/W020100326389202466481.jpg" width=475 align=center border=0 OLDSRC="W020100326389202466481.jpg">

    4.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估

    地下水开采潜力是指在现状开采条件下可以扩大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全国总体评价,地下淡水开采潜力约有70%。南方潜力较大,达86%;北方潜力较小,不足45%。由于各地区地下水开采不平衡,有许多地区在同一区域内存在着整体有潜力而部分地区无潜力或处于超采的矛盾。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

    近20年来,全国用水量急剧增长,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目前,北方已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其中河北省整体超采,北京、天津、呼和浩特、沈阳、哈尔滨、济南、太原、郑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地下水已超采或严重超采。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全国还有数千万人需解决饮用水问题。同时,水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目前,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每千克粮食的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2.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以及受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影响,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农灌区等。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由污染造成的缺水城市和地区日益增多。

    3.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初步统计,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还使平原或盆地湿地萎缩或消失、地表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退化。

    全国有40多座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米。在河北平原、西安、大同、苏锡常等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了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沧州、青岛、北海、海南新英湾等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山东、辽东半岛海水入侵较严重。

    农村成井质量普遍偏低,布局不合理,造成区域地下水资源开采不平衡,上下含水层、咸淡含水层混合,资源利用率下降。

    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

    地下水参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与地表水、大气降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统一的整体。地下水隐伏埋藏于地下岩层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储存空间和渗流系统,它的形成、分布和运移主要受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因此,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地下水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需要在查明含水层系统的地质结构、介质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水的开采地段、开采层位、开采布局和开采量。

    地下水具有分布广、储存量大、调蓄能力强、水质水量相对稳定、保证程度高,供水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从供水的角度看,地下水是缺水山区、水质型缺水地区、城镇地区饮用水的重要水源,更是荒漠地区生态用水最可依靠的就地水资源。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把有限的地下水纳入合理开发、经济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轨道,是今后的战略重点。

    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这种客观规律和作用,对于正确制定我国水资源战略和治水方针,调整水利工程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把有限的地下水纳入合理开发、经济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轨道,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此,应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思路,实施以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按地下水资源赋存和分布规律,实施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

    二是加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建设,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转变;

    三是加强地下水水源地储备,从无序应急供水向有序应急供水转变;

    四是为改善缺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扶贫找水工程;

    五是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采补平衡,持续利用

    根据地下水补给和储存条件,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调整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和用水结构。超采区压缩开采量,有资源潜力的地区扩大开采量,基本做到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浅层为主、深层适度,咸淡结合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开发浅层地下水为主。在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后又不产生较大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可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深层水资源。在地下咸水分布区,可应用抽咸补淡、淡咸混合等技术,合理利用咸水资源。

    3.合理调控,以丰补欠

    充分利用含水层分布广、储存空间大、调控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储水空间,提高降水的有效入渗量,减少蒸发、蒸腾损失,有效利用土壤水。
    4.保护水质,优质优用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源,严格控制和预防地下水污染。按照优先满足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序次和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5.联合调蓄,统筹兼顾

    坚持地表水、地下水,上、下游水资源统筹兼顾的原则。水资源调蓄要实行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地表水库和地下水库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整优化地下水开发布局和用水结构。

    6.综合规划,科学管理

    根据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国民经济区域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规划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1253

主题

1万

铜板

84

好友

钻石会员

我的起步与世界同行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1786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1-3-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说中国的地表水,中国的地下水干净吗?

1253

主题

1万

铜板

84

好友

钻石会员

我的起步与世界同行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1786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1-3-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过度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的。。。
是否对不?????????

2

主题

203

铜板

2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143
发表于 2012-6-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 啊 学习了 正在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铜板

10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9174
发表于 2012-6-3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资料,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