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地质环境监测是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部系统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已有50年历史,监测内容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灾害为主。地下水环境监测包括水位、水质、流量和水温等,地质灾害监测包括缓变性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在地质灾害调查与长期监测的基础上,从2003年6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汛期(6~9月)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 M7 O9 t& t+ q2 T" N% b& b
; o3 I/ V" Z! U一、过去五十年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回顾
7 n3 a" P1 Y; A0 W6 y5 S: }% ?" H3 U# ?% _- b+ n0 {+ H
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50年来,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对展望新世纪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6个方面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做一简要回顾。
: {3 `0 o# G( |9 ]0 d' V: T$ a2 N; O! S" Y4 k
(一)地下水环境监测5 b5 N, A7 {% t1 b2 A
9 h! ^, [5 c2 F
地下水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3~1956年,太原(1953)、包头(1954)、西安(1955)、北京(1956)等先后开始了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环境监测。1957~1960年,华北平原的保定(1957)、石家庄(1958)、衡水(1959)等相继开展了服务于城市和农业供水(包括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这与当时大量修建山区水库,导致许多河流的平原段断流,加之气候连续干旱,不得不大规模开发地下水为城市和农业供水有直接关系。
9 q* [6 l$ k3 o6 V8 O- ^, i5 T, F' K, p8 l& }) Z. f" E
文革期间,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受到削弱,但没有中断。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间(1974~1990),是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发展时期,监测点的数量有较多增加,监测项目和频率能够有效保证。到90年代,由于经费不足,加之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监测工作处于勉强维持状态。进入21世纪,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把调整、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正常监测和维护,作为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地下水环境监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5 _) V3 g* A0 P3 q" Y/ f; L
" f1 I" U* n# j5 a9 E/ L目前,国土资源部系统共有各类地下水环境监测点23800多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400余个,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银川平原、柴达木盆地、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山西六大盆地、神木能源开发区和全国217个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城市及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等,控制国土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4 w3 i0 g4 c' j% J/ |* o ]% U" a
' J3 l( _8 K6 q& Y9 ~50年的监测数据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通过地下水环境监测也发现了许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如因污水(废液)、垃圾等的任意排放和堆放,许多城市周围地下水受到污染;不合理和严重超采地下水,华北平原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并诱发大范围地面沉降;在西北内陆盆地,从出山口处过度引灌河水,造成戈壁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绿洲带泉水流量减少,灌区地下水位上升,诱发土壤盐渍化,下游区地下水位下降,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地区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治理。0 s) k4 M2 }8 L( B6 F
0 F @" T2 `3 p- D(二)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8 L5 f3 O2 f, V. A n8 \3 ]$ S, x
6 g! X. H1 ~( M+ M
我国中东部平原和滨海地区广泛存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上海市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地面沉降,系统监测始于1962年,通过4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大地水准测量网、GPS观测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和监控中心等组成的比较完善的专业地面沉降监测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政府正确决策地下水开采量,采取有效控沉措施,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控沉效益达208.38亿元。宁波、天津等城市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地面沉降监测,西安设立了地裂缝监测点。近几年,苏锡常地区、北京市、河北平原东部等先后开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专业监测工作。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初步总结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j& C1 o+ C) `
& _0 l9 p0 R* r) T) \- O9 m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 M2 c, ]4 g% h- c" [) }
; b6 [) ?% k+ I2 e8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 ~4 v( O6 }$ k+ |) z! D( [+ m9 _# K6 |* r$ M
1989年1月,原地质矿产部在北京召开了第1次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标志着系统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防治工作的开始。% L: v6 E7 H, u
7 L& K6 ]& @- K% J1989年2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批示对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进行防治,由原国家科委牵头开展可行性研究,原地质矿产部于1992年牵头组织实施治理工程,并建立了监测设施,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在三峡起步并迅速推进。目前,已形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心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省级监测站(湖北、重庆)和库区20个县市监测站组成的工作体系,建成了库区地质灾害GPS监测网、136处单体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网和4000多个群测群防点,成功预报了16起滑坡、崩塌灾害,为三峡工程及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移民搬迁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的可靠保障。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难度较大,目前的专业监测主要限于三峡等重大工程区和个别城市(如兰州市皋兰山滑坡监测)。9 y! D% g6 ?! m. Y5 f9 S9 @
. \- x# k. `0 \! f5 y
1999年开始实施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到2002年底已完成425个县市(不包括地方上安排的县市)的工作,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近7万处,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4万多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面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从1998年到2003年上半年,通过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00次,避免了36000余人的伤亡和几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V8 U9 W S: y- B0 B Q: M
: \, G/ O5 X) \9 h: P
(四)地质灾害预报预警5 w" X! p0 b F l3 L
/ a# x& L* g/ a7 G% c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是2003年才开始的一项新尝试,是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与其他公益性工作结合,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具体体现。 a% r% z$ E# v" Q- m6 B; `
$ r' K) A6 X2 y
2001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分类统计表明,持续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占总发生量的65%左右,其中,局地暴雨诱发者约占总发生量的43%。为了提示人们加强对气象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范,减少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于2003年4月7日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在两部门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准备下,从2003年6~9月,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效果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肯定。根据2003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要求,辽宁、湖南、四川、北京、广西、浙江、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市)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已相继启动。
. V7 ?: j8 d) i4 b& c. j+ i, D' C, ~' ?4 Z3 I6 t M
(五)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与网站建设! ~3 |* ~9 O4 L8 U2 r, k' y# d( f. ~
/ s& O6 T5 i4 i" G+ ^3 J$ E* L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监测信息主要以纸介质形式存档管理,通过邮寄方式向上一级监测机构传递。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省级监测机构相继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国家级监测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汇交资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初步建立了全国地下水环境数据库、地质灾害数据库和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等。2000年以来,相继开通了与国际互联网专线连接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三峡地质灾害信息网、河北地质环境信息网、宁夏地质环境信息网、广西地质环境信息网等,初步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信息发布的工作框架。目前,自动化监测与实时传输和网上发布正在进行试点,地质环境信息的分级管理与发布系统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 h: K. W: Y2 N L7 P
* ^+ M5 z! q: M% j4 g9 Q* G+ O e' D6 ~(六)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
' c& K7 n1 b( }8 `+ L* Y
+ h, p$ b+ e( A2 K" Y+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50年的努力,已基本建立了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的管理与工作体系。在管理方面,国土资源部设立了地质环境司,省(区、市)地、县国土资源部门也设置了相应的职能机构。在业务工作方面,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220个地级分站和60多个县级站,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达3000多人。/ L% ^) g, u6 {) U3 R& C% r
% P6 \6 C# K) D( C+ g( H4 S9 @ t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 K$ H" U# _: `( J4 ?$ \0 d) f
7 {* t* S8 K/ E4 j$ j5 F/ [% H虽然过去50年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地质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地质环境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H; s9 F/ W* L$ H, X
/ {6 s4 ^3 @) W$ }" U( r* H(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人为诱发的灾害数量不断增加# B% f8 |( P" S' l1 l1 _7 w
3 {) g8 m0 w+ U$ F' D$ _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涉及近50%国土面积,隐患点达百万处。每年灾害发生数量上万起,其中,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数量迅速增加,占总数量的50%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数十亿元到上百亿元,年平均死亡近1000人,伤近10000人,成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之一。
, Y3 r; M+ A" v1 J- I1 ^; Z; I7 X P2 O5 U! ~+ H
无论是专业监测,还是群测群防,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虽然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很难在短时期内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全面勘查和防治,专业监测仅限于三峡等重大工程区和个别城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刚刚开始,群测群防还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是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手段,符合我国国情。
h( B+ R3 `. N) d6 x- O! c5 D/ o( }( p* y7 G9 ~
(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监测网络还很不完善
( A1 V3 O- h, y% ~! a4 I9 |& E7 F3 w3 b& I; w
由于地下水、地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在中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天津、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等16个省(区、市)的地面沉降面积为48700平方千米,到2002年达64000平方千米以上,存在较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超过50个。地面沉降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在区域上有连片发展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就是典型代表。地面沉降已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对此专门做出批示。在200多个县市,由于不均匀地面沉降产生的地裂缝共400多处约1080条,总长度超过350千米。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对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地下管线、房屋等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每年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监测网络还很不完善,已有监测设施老化现象严重,难以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4 X: R( J- p* o4 D5 c9 P# p1 S0 o7 N+ d! ~6 \7 w
(三)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地下水环境令人担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现状不能满足要求
8 i% c3 D4 Z# G$ w. n1 s% j% T9 Y! x7 W W
水安全问题是21世纪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开发利用地下水为城市供水,全国农业灌溉配套机电井400万眼,有效灌溉面积7.8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左右,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最为集中。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与农业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缺水只限于北方部分省(区、市)和南方沿海的少数城市。80年代初,扩大到北方与沿海11个省(区、市)的21座城市。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达到300多个,占城市总数量的50%以上,严重缺水城市超过100个,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已形成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方多数地区连续干旱,缺水形势更加严峻。近200个城市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城市(97%)都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城市占40%。我国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资源还存在较大潜力,但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在加强勘查的同时重视地下水环境监测,为制订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地下水污染,遏制地下水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可靠依据。4 r; f: G7 T+ U! J' B: b
- M8 A1 i- i; s6 m
目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的控制程度很低,且由于经费不足,地下水环境监测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监测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主要体现在:监测手段落后、规范性差,监测项目减少,监测频率降低;多数监测点得不到正常维护,4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淤堵,三分之一左右监测数据失真;部分遭人为损坏的监测点不能及时修复或置换,数量逐渐萎缩,现有监测点数量较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减少约三分之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土资源部“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I3 d2 V: z% K9 f: T N7 ^6 c! u2 U
# D/ z6 }/ C; s3 S P! N6 k5 s1 ]9 n(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危害严重,监测工作还没有正式起步
4 B3 \& r: \7 P) K x& H8 R6 O/ i6 Q" y5 g; v' [8 p
我国是矿业大国。截止200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15.3万个,开采矿产143种,其中国有矿山7650个,集体矿山6.9万个。长期大规模矿产开发活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例如,2000年10月18日,广西南丹县大厂镇尾矿坝垮塌,形成的“泥石流”绵延600余米,上百座民房毁于一旦,死亡15人,失踪100多人。内蒙古元宝山煤矿,15年共排出地下水1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当地生活和农业用水造成严重困难。据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600个,塌陷面积1150平方千米,每年造成的损失达4亿元以上,危及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每年采、选矿排放的废液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10%,被其污染或破坏的土地达7000多平方千米。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包括地下水环境、各种地质灾害、土壤、构造活动、地形地貌变化等,目前仅在个别矿山(如辽宁抚顺煤矿和黑龙江七台河煤矿)初步开展了监测工作,全国范围的监测还没有起步,亟待加强。6 a8 I4 H" i! ]" h$ \3 Z. T! [
3 L) U; a$ I& F* P9 W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证二十一世纪水安全、实现防灾减灾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要求,良好的地质环境是基本支撑条件。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做出批示,《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等都对地质环境保护与监测提出了具体要求。' v o4 [! M8 q! B u: P0 h
2 l( z! p# b" Y% I7 q2 Q9 J; M对已经十分严峻的地质环境形势和较低的监测水平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最有利的机遇。因此,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为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为防灾减灾提供高效服务,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 K3 }8 z' O. x) l& N- Q; |) ` ^
l J% b; S1 _7 e三、新世纪之初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总体设想
2 O, E1 F5 o' L7 h$ U+ Q4 v* q6 H% S) t0 {
针对地质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借鉴历史经验,抓住有利机遇,发挥优良传统,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一致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是二十一世纪初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体构想的基本出发点。
7 x; z& M' V. m2 n" G% y# r" ~( R9 n2 O; ?$ r E( A H
(一)指导思想; F8 w' G4 b! C t& [4 E4 e# Q' X1 F
" @+ J8 u; e, g6 f& u8 H" X6 ~9 q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以保障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为目标,以提高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按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坚持事实求是,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 K" Y( X# ?; T6 n( j
}2 @2 f- x- C(二)预期目标$ w0 j( H6 v5 G
* L/ R( j0 P" n0 B# }+ L
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预报预警体系,使其成为与气象、水文、海洋、环保和地震监测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家公益性监测网,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环境监控能力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共享与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明显改善。
3 _4 f0 I6 q9 \0 E
1 F7 p" M. @! R2 S' Q* `2010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 R) Z) m8 u- X7 f4 b+ Q! a
% m- ~4 w0 x! g4 _/ c1.以流域(盆地)为单元,逐步完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基本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生态、环境功能重要的地区,实现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的有效监控。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点总数达到500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点16000个左右,约2000个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骨干点实现自动化监测、实时传输与网上发布。- `) s! B, A' q7 z
! R8 Z1 M) b* a! u* ~
2.建立较完善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内陆盆地国家级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专业监测网,初步实现重要城镇、大型矿山、重点工程和主要交通干线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在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和单体监测技术上有所突破。
, b5 ]3 \2 L5 F
4 P5 e5 `( u5 J2 i B7 j# y3.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1000多个县市,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9 B6 ?" k6 L; l( y: s n7 G8 t8 m; o7 F+ I4 o' q7 O
4.与中国气象局及所属省级气象部门合作,不断完善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会商与发布系统,预报预警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
5 q! T0 Q2 _9 \2 O
0 ~4 Q% _- I4 i5.借助互联网络和公共通信设施,建立较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制定比较完整的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共享与发布的标准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环境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5 Z) Z/ O& r, P! S) H# I& D
, o7 y ]* y& J6 M! ?
6.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和公报,使公众的地质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得到明显提高,人为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 Q# Z0 N/ k1 }# |: s" l, d
- i& n% x+ G( H(三)基本原则+ z/ C! x6 x; \1 Y% ~
- B9 n& Z8 E {# i9 P% T4 u7 k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管理,联动运行。根据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密切结合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状况,对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分级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满足不同层面的监控要求和信息需求。各级监测网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联动监测,资料与信息共享。 / Z4 B; C8 |2 y
! Y( O6 p Q) I' J) w$ m
2.注重结合,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完善建设与运行方案中,应充分重视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与地下水环境监测相结合、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地质环境监测网与其他公益监测网相结合。各级各类监测网的建设与运行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监测方法和手段上,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 y" g. h$ w4 j7 n: g
' C: m# r# A8 ^$ [
3.立足于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环境监测,逐步拓展监测领域。在做好地质灾害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矿山、土壤、地质遗迹等的综合性地质环境(灾害)监测,为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w. S& P8 G4 @ t5 K4 Z
( c% C" s4 j1 C/ f) R. t& w4.监测信息的三项服务功能并重。面向政府,为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服务,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基础支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面向公众,为防灾减灾提供预报预警信息和技术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知情权。面向地质调查与科研,提供调查评价和科学研究所需的基础监测资料,检验评价结果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 H" Z: f7 k$ T9 ^0 B4 S Y {0 ^) n1 U' }7 d
5.站网建设与能力建设并举。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监测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6大能力(软件)建设,即机构建设、法规制度建设、规程规范与技术标准建设、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和研究能力建设。
# A2 Z* Z P; A5 ~
w! Y- S% z) Y/ S% X* X(四)主要任务/ a( v9 L4 m( G7 |5 ?4 Q8 i
\. U4 u& j) r% Z1.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完善建设! w& G8 t6 m* D
0 z3 G) ]# f) S, Q/ a5 h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完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逐步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 B! R' A2 |- x" J0 ]$ L
. J. f7 p7 @6 X" S* v4 y2 g! ?
(1)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建设。以现有监测网点为基础,按流域(盆地)进行优化设计和完善建设,做到资源与环境功能并重、上下游兼顾、深浅结合、以浅为主。近期应重点推进的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汾渭盆地和西北内陆盆地重要流域等。在华北平原开展地下水环境自动化监测与实时传输、发布的示范区建设。! u# d" l$ y6 [8 o, z7 M: E, q$ S
1 S* |( b3 Y% A
(2)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完善建设。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水平还很低,范围有限,而且没有建立国家级的区域性监测网,不能满足跨省(区、市)地面沉降的监控与防治要求。近期应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重要城市的两级(国家级和省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建设。) q' I" K$ A4 ]% T6 W" A" O
% v9 e2 ^8 @/ P0 l% _
(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应与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同步进行。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专业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探索总结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全国群测群防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既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提供基础监测信息,又能够对预报预警结果做出快速反应。! B# T8 B8 R/ F" K# Z* l5 |' j' |! m
* }$ q- J- \9 L1 e2 J- \/ c( d! {
(4)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网建设。在探索总结三峡库区和其他示范区单体地质灾害监测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威胁城镇、重大工程和主要交通干线等的重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为解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5 l' u: J+ ^* O, j8 T: h
2 W! U0 f; g/ `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基本上处于空白,应做好示范区建设,逐步在全国推进。
$ Q' j& y; s* o' a; a9 C. g) E6 y6 R" a; [* u$ F! v0 R: b
(6)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设施和网络环境,加快建立以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为中心,以省级地质环境信息网为主体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及运行环境,制定信息化技术标准,实现自动化监测网点的数据实时采集、传输、交换与发布等的规范化运行。
5 w% Y+ X% t- a8 u- e/ \+ t$ [6 p* G6 W: ?6 t- [9 J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u! y4 e$ W- [. a$ y( h& [! x
S6 D0 k6 t8 J1 G! A; B+ h. A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是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的体现,应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协议》(2003年4月7日)和《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2003年6月26日)要求,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群测群防体系、气象监测预报网和相关科技攻关项目为支撑,完善建立两级(国家和省级)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会商、产品制作与发布的规范化工作流程,逐步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0 ]9 U9 T8 r7 I! {6 G& ^
7 m- h V# q! j1 H) u9 v3.地质环境监测网的日常运行与维护2 P0 F. V! y" |, Y
3 H& \3 t3 }2 r7 Q; i! m: w3 s& u
按照统一规程规范要求,开展地质环境的日常监测工作。加强监测信息的整理、汇总、入库和综合分析研究,按期编制全国地质环境公报、地下水水情通报(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通报、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监测专报等,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重大问题专报和应急监测报告。利用先进的模拟分析和计算软件,对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三维模型和动画演示文件。在每年的地球日、水日、土地日等,借助多种媒体,向公众开展地质环境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k$ J/ @, j0 d/ s/ T2 A1 O* \
3 z% X+ [$ |. S# O x; D7 F. n: |
应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将各级各类监测网点的管理与维护作为日常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保证监测网点的高质量运行。9 J9 I: ]8 @* E3 a% h
; h I: s$ y# c( m4.地质环境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R! `* e3 C4 v
: n5 _) k) N: P9 G: T分别建立基于网络的地下水环境数据库和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其信息分级管理系统。从兼容性和互联互通考虑,数据库系统软件应以目前流行的大型网络化数据库软件为依托,采取自主开发与委托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实现符合专业要求的录入、查询、管理与发布等功能。各数据库要特别重视系统的实用性和易用性,让不同用户较容易地登陆并进行查询,专业人员能够导出数据,用作专项分析。以数据库为依托,借助各种分析计算软件经常性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总结动态变化规律。通过预测结果的不断检验,逐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发布预警信息提供技术准备。
0 s' ]# f5 m+ C O8 G1 @$ V
* P, X' e( L# [% s5.规程规范与信息技术标准建设
`* x* V t4 {# N# y
/ j B. `2 ^5 ?地质环境监测的规程规范和信息化技术标准等是保证监测质量、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目前还很不完善。近期急需完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规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要求、地面沉降灾害监测规程、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监测仪器设备数据交换标准、监测数据信息采集录入标准、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标准等一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编制或修订工作。' ?; s. J" R1 m: h
6 Q9 Y8 \/ X5 C+ `5 u( o- }
6.新技术方法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4 F* g2 r ~ f- E! [' O' z
* F% U7 O* x$ i# e. U9 G0 z7 x4 u7 o4 \
一是加强自动化监测仪器研发、引进与推广,为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提供支持;二是开展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GPS)等新技术在地质环境监测领域的示范应用和研究;三是互联网时代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管理技术和软件引进开发研究,为建设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支撑;四是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计算和预测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对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灾害等的分析、预测预报水平。
* u3 Y5 a2 q; x% P }( w% G, }8 i4 T: U1 _9 t. c. z9 {/ v
(五)保证措施
8 } W* T& @* A1 R' e0 i0 m ?; Z; r6 j, N9 L
1.理顺管理体制6 H/ G) }2 m7 i8 \1 b. [8 w7 t2 o1 p
/ {: q4 `4 z6 e1 }# e5 b- i
国家级与省级、省级与地市级专业监测单位之间关系不清已严重影响到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按照“站网管理,业务联系,技术指导,资料汇交,成果集成”的原则,尽快明确各级地质环境监测单位的定位,理顺各级关系,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转入良性发展。( t; ^# N9 X- D: E
& T1 g" J- P( t; O
2.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国家专项支持
: q: a h8 b) ]
* l* @3 {/ w2 O建议将各级监测网的日常运行与维护费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监测网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完善监测网络。
$ \8 g/ _% M2 k- ?
, R. w, y& Z" T3.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制度0 A9 i+ e) i/ R$ y9 R7 \' Q
1 V2 G% b* S; g- p' j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制度,重点解决地质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建设与保护、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汇交与发布等的法律保障问题。
% o) F' C/ _* Y3 `) v( L, s! I6 H" W% Z3 Z! |# Y- M
4.提升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3 _8 d1 H( u [( e- c5 Y) X
! g' |7 x3 v1 K" C8 R% v
借助国土资源部地质队伍“野战军”装备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改善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满足新形势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高效率、高水平、高精度的需要。
0 T9 ~' H, ?8 j4 }4 t3 P0 I4 z8 D0 i! G! }4 i: L6 W
5.重视能力建设与示范区建设
( O7 \; Y! f2 P* ^! U& O. C* l- y7 _6 S# w: m6 B! ^* ]6 B- Q3 ? t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加强地质环境监测队伍能力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监测技术方法,开展试验研究,建立地下水环境自动化监测、重大单体地质灾害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等的专业监测示范区。
; o6 f4 v) j& E. @" {1 P
9 A6 N' H6 j u" v1 U' M6.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1 h! I1 F3 P9 }5 R# W9 K* h/ X
+ A/ ]; M" E% I y6 Q) V借鉴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成功经验,积极尝试和推进与其他公益网的合作,做到互为补充和支撑,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不断拓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 m" j8 a, o% m1 I3 E. V5 X
~+ b# R8 ?! f+ M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地质环境监测水平,也可以走出国门,提高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国际影响。/ y' X4 K1 a8 Y, \( H B2 g
7 h% K$ z0 n6 p$ k& i)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