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1
采样平面图编制作业细则 | | | | | | | | | | (1)矿化带、矿体(层)资料; (2)采样的种类;(3)各类采样点、工程位置;(4)各种测试数据;(5)根据比例尺选定地形底图 | | | | | | | (1)地质界线及代号和产状;(2)矿化带、矿体、矿层、矿体类型及编号;(3)构造及产状 | | | | | | | (1)要依据采样点、工程的坐标转绘,并标明采样的种类和化验测试结果数据(2)着墨整饰图件 | | | | | | | | | | |
表12
基本分析样品采样编录作业细则 | | | | | | | | 沿矿体厚度方向,根据可分辨的矿石类型、品级分段连续布样 | | (1)考虑矿体产状;(2)确定采样部位(槽壁、槽底、井壁、坑顶、坑壁、掌子面);(3)划定矿体、矿石类型、品级界线;(4)按确定的采样长度划分样品界线;(5)实地标注样号;(6)向采样工人交代样品的划分规格 | | 非沉积层状矿床,样品连续,不允许跳动布样;沉积层状矿床样位不在一个水平或直线上注意层位连续,避免漏采或重采 | | | | | (1)清理样位,现场平整采样面;(2)敷设采样布及围子,备齐采样工具;(3)刻取样品;(4)用刻槽样板随时检查样槽规格;(5)样袋编号、收取样品、填写采样标签并随样品装袋;(6)样品称重,若超过理论重量允许误差,则查找原因或返工重采;(7)包装、保管、备送 | | (1)防止混样丢样;(2)样品须“三吻合”(实地、样袋、采样标签) | | | 按采样原始编录规范要求填写采样登记表,要求数据准确,字迹清晰 | | (1)根据采样标签存根填写采样登记表;(2)作采样部位的大比例尺素描图;(3)补充矿化特征描述 | | | | | | | (1)对照采样登记表,检查核对样品及包装;(2)填写送样单,并根据地质矿化类型、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组合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分析项目;(3)根据矿化类型及矿化分布特点以类比方法或试验方法确定样品加工缩分系数(K值);(4)提交委托任务书,提出分析报告提交日期;(5)送样单及任务书由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 | | | | | | | (1)对照送样单逐一查对样品数量、编号(包括采样标签的查对)及包装安全;(2)在送样单上双方签名认可无误;(3)送样单由送样和收样单位各持一份 | | | |
表13
矿区实际材料图编制作业细则 | | | | | | | | | | | | | | | | | (1)相应精度的地形图或打好坐标网,重新作底图; (2)资料收集; a.地质点资料; b.各类施工工程资料; c.老窿(位置、开采和见矿情况); d.采样资料,各类样品采集位置; e.其他实测剖面位置及勘探线位置等 | | | | | | | 将地质点和地质要素、钻孔、坑道、浅井、探槽、老窿及剖面线、勘探线转绘在实际材料图上、各种符号、图例均按GB958-89和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 | | | | | | (1)图名的标出; (2)比例尺标定; (3)图例的完善; (4)图外廓线圈定; (5)责任表绘制与签名 (6)审核签名,交付清绘、复制 | | | |
表14
矿区地形地质图编制作业细则 | | | | | | | | | | (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编图任务、要求及比例尺 (2)确定编图人员及编图组长 | | | | | | | (1)地形底图收集、比例尺及精度符合任务要求; (2)地质资料的收集或实测; a.分层单位的确定; b.地层界线的收集; c.地质体界线的收集; d.矿体矿化带界线的收集; e.构造线资料收集; (3)探矿工程老窿资料的收集 | | | | | 转绘地质界线、工程位置、矿体界线,误差不超过±0.2毫米 | | 将地质界线、地层产状、地质体界线、矿体矿化带界线、构造线及工程位置按规定要求转绘在地形图上,并标定相应的单位符号和编号 | | | | | | | (1)标出图名; (2)标绘比例尺; (3)完善图例; (4)图外廓圈定; (5)责任表绘制与签名; (6)审核及签名,交付清绘、复制 | | | |
表15
矿区勘探线剖面图编制作业细则 | | | | | | | | | | (1)收集剖面测量原始资料;(2)收集剖面及其附近(两侧各10-15m)的各类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资料;(3)收集各类样品测试化验资料 | | | | | 执行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 | (1)确定作图比例尺;(2)在裱糊磅纸板图或绘图聚脂薄膜上按比例尺展绘水平标高刻度线,图面上每隔10cm划水平线;(3)根据探矿工程分布的最大深度,在剖面下方绘制剖面平面图(包括坐标线、探矿工程位置及编号)、并将探矿工程位置标高、长度投影于剖面上;(4)根据测量资料展绘剖面端点、剖面地形线,并标注剖面方位;(5)将与剖面线交角最大一组坐标线投影于剖面上;(6)底图精度检查后移交下道工序 | | | | | | | (1)检查底图、各探矿工程位置;(2)根据钻孔测斜资料,绘制钻孔剖面线及其平面、剖面投影位置;(3)标注钻孔孔口标高、孔深、测斜位置及结果;(4)根据地质原始编录资料,在各探矿工程内绘制出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并按统一图式在工程下方或一侧绘制采样位置、样品编号及岩性花纹;(5)绘制用于推定矿体(层)边界和确定矿体厚度的测井成果;(6)采样分析结果表(也可另附表册) | | | | | | | (1)根据地质体(包括矿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产状、变化及在不同工程、不同空间位置的相互对应性、重现性及其相互关系,对比、连接各种地质界线;(2)根据不同矿化层位与各种地质体的时空关系(矿体与地层构造、岩体的关系)和矿体(层)总体展布形式和分布规律及工程见矿层位的具体矿化特征、矿体形态和产状、矿石类型和品级、近矿围岩蚀变、接触界面特征,结合相邻剖面、中段、相应层位综合分析反复对比、推断、连接矿体;(3)标注矿体及编号,按工程、分层或分段、分级标注矿体平均品位、厚度及矿心采取率;(4)标注资源/储量级别、块段界线及编号 | | 地质体、矿体连接要注意其生成的新老关系,避免就矿连矿;储量计算参数要图与图、表与表、图与表相互符合 | | | | | (1)注记图名、比例尺;(2)按图面内容编制图例;(3)图面整饰、编制作图责任表;(4)审核及签字,交付清绘复制 | | | |
表16
矿体垂直或水平投影资源/储量计算图编制作业细则 | | | | | | | | | | (1)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实际材料图);(2)勘探线剖面图;(3)矿体采样平面图;(4)坑道地质图及坑道采样平面图;(5)矿体中段地质平面图;(6)单工程矿体厚度、平均品位计算结果表 | | | | | | | (1)用裱糊板图纸或聚脂薄膜绘图纸作底图;(2)垂直剖面线方位为矿体投影面的方位;(3)按作图比例尺绘制标高线;(4)根据地形地质图将勘探剖面线绘制到投影图上 | | 因矿体走向变化而采用两组以上剖面线方位,则垂直纵投影图可分段采用投影方位;纵投影图的比例尺应与勘探线剖面一致 | | | | | (1)在矿区(矿床)地形图上将矿体露头中心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投影到投影面的相应高程上;(2)将地表矿体各投影点相互连接即得矿体的地形线;若为盲矿则在矿体之上相应位置划出地形线,表示矿体的埋深;(3)在地形地质图上将槽探与矿体露头中心线的交点投到投影面上,并按其高程画出探槽位置及其编号;(4)按高程在投影面图上画出揭穿矿体的坑道(穿脉、沿脉)位置及其编号;(5)见矿钻孔以截穿矿体顶板、底板之间中心点(或底板)的高程及位置画出钻孔的位置及其编号;(6)未见矿钻孔,按矿体连接相应的空间位置画于投影图上,作为矿体边界的控制点;(7)在投影图上绘制出生产坑道的位置及采空区;(8)绘出穿切矿体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界线;(9)绘出破坏矿体的构造线 | | 矿体倾角小于60°时一般不作垂直纵投影图,而改作水平投影图 | | | 执行GB/T13908-92《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 | (1)按规定格式要求,在各截穿矿体工程处,标注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和矿心采取率;(2)按矿体圈定原则画出矿体(资源/储量计算)的边界线;(3)分出不同矿石类型、品级的界线;(4)按矿体(床)勘探类型工程网度要求划分出资源/储量级别界线;(5)按矿体物质组分变化规律进一步划分资源/储量计算块段界线;(6)按矿石类型、品级和资源/储量级别、编制块段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资源/储量及资源/储量汇总表 | 矿体边界及资源/储量计算边界的圈定,资源/储量计算块段划分 | 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级别块段划分原则要明确、统一,切忌随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