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C* u5 }% A( b. B. ~
地质大调查专项成效显著成果丰富 $ }6 t( U" L8 a% k/ E
【2011-01-15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 】
\3 r7 H7 R2 n : l6 j$ R- T8 F1 ?( |
十二年来,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组织全国180多个单位每年近2万人力量,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地质工作低谷时期,对维系地质工作和稳定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地质工作体系,推动地质事业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 P% H0 u7 f7 S
: G& d8 P1 S( J$ R2 @( _5 {: Q( }$ x$ p v( b; A) F3 I E
(一)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 \! p- h1 W! P- s. ]4 R& f
4 u. |6 k+ G2 d, J s3 y/ Y+ Q6 o4 H, l7 @; S5 J
一是重要固体矿产资源量大幅增长。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新增一批资源量:铁矿石50亿吨、铜3800万吨、铝土矿4.5亿吨、钾盐4.6亿吨、金1800吨、铅锌8300万吨。在开采强度不断加大情况下,铁、铜、铝、钾盐、金等矿产保有储量分别比1999年底增长41%、28%、39%、88%和53%。在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持推动下,过去10年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扭转了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资源储量稳固增长态势,基本稳定了重要矿产整体对外依存度,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形成藏中、滇西北、东天山铜多金属、阿吾拉勒铁矿、乌拉根和念青唐古拉铅锌多金属、祁漫塔格钨锡多金属、罗布泊钾盐、北方砂岩型铀矿、大场金矿等十大资源基地。
8 H1 S+ T' R2 H
6 Z5 f: P" q! l& {; o
+ l: H8 S% N$ K$ Y# J9 J) H- O 二是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成效显著。新增资源储量煤52亿吨、铁矿石9亿吨、铜278万吨、铝土矿1540万吨、金671吨、铬铁矿47万吨、锂2664吨。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5年,稳定就业人数60余万人。 , r( J8 Y3 C# }
' t" p P! \+ @8 M; j/ l1 k- W: N" f/ h4 e/ C1 C" [+ E3 T* S4 x3 S5 q4 [
三是低品位、共伴生矿利用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选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低品位碳酸锰矿利用、磁场筛选法等一批技术获得突破,难选冶铜金矿利用、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尾矿利用等选矿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盘活了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 l5 r5 \7 E8 C7 v' Q' W5 s
! \$ s* K7 D6 f6 ]1 H6 W) W
9 u. k' l7 H+ { @. p9 C# s! } 四是能源矿产调查取得重要进展。证实松辽盆地外围、银额盆地、中上扬子盆地和羌塘盆地等区域具有良好油气资源前景。海洋油气调查圈定38个含油气盆地,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巨厚的中生代含油气地层,为深水海域油气勘探指明方向。在新疆探获1927亿吨巨厚煤炭资源。
# w t; s# X6 u/ P1 X# s5 K/ T
% J' p! P3 A9 u1 Z3 ]( Y- n
6 R2 u# M$ u$ T2 [. A9 Q 新能源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突破。在我国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冻土区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初步查明西藏扎布耶盐湖碳酸锂总资源量达246万吨,是世界三大百万吨级盐湖锂矿之一。首创了适合当地的低成本提锂新工艺,将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 P7 O6 Y) J/ @$ A6 _6 J. U( T6 V* R4 C7 n
, t0 F' }% M. p' H 五是“走出去”战略取得实效。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编图、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成矿规律研究,并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国内近300家单位提供境外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
" ]/ ?; O; D5 `
: {0 u; e" ^0 w% Y5 U$ b' Q" h2 s- z1 R# x ~
(二)防灾减灾和地质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切实维护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 e$ x6 c2 @; V* }* y( ]
# ~8 o3 Z! V- {
7 J. \: Y# }$ G v0 P' ~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全国1642个县(市)650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灾害隐患点24万处,推动建立群测群防点10万多处,建立了10个国家级监测预警示范区,研发推广15万套监测仪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撑。陆续开展全国和30个省(区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2003年至2010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413起,避免人员伤亡29.5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8.2亿元。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保障了库区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查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空中遥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层标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完成11万多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w' l, U! N5 o4 D
( r( G; W; L% w/ Y1 Q' f: l6 K3 X
- B* ~2 [$ {" s5 Q, b' L% M! _ 二是地下水调查成效显著。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在鄂尔多斯盆地评价了179处水源地。完成东部10个省(市)4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本查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在干旱和地方病高发区、西南岩溶和红层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应对西南、华北严重干旱,17个省(区、市)地勘队伍圆满完成抗旱找水打井任务,解决了520多万人饮水困难。 0 M4 |6 F9 O5 x: U# v% w7 c
# f, T }" J* M& @
) Y% v8 g: G+ i/ m6 ^
三是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开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330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初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编制系列图件,主动服务当地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 j8 Z+ Q2 s; l- L7 w* s' d
' @, t( b% ]/ l# {9 f, R9 O" r0 z+ L% r0 {
(三)延长工作链,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
. N) T1 X9 z) L0 k9 ^2 s2 C8 s
( p3 N4 ~ @/ W7 i
+ L* C! f; K1 y 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土壤碳循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合作开展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区划,为推进全国工作提供示范经验。5 R2 X- N3 e- V
, z2 ^) K' y+ w) V# E C. b8 H
, c( r3 v; ^0 h8 ]7 z, A% [ 二是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完成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城市地下地质、资源、环境状况,成果直接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与地下空间利用、重大工程安全运营。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初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纳入政府决策主流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 Q* k$ a0 O8 D( `7 _) t% |2 V4 p
1 H9 E, l( J$ x/ {) y7 ?# G$ G- j( T- I& _$ P
三是多目标地球化学为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完成160万平方千米中比例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查明我国中东部主要农牧经济区土地质量状况,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划、名优产品开发、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
5 `9 T: H6 R- q7 A& G7 D- [- o6 R
9 B( T: w6 D+ z$ ~# _7 z
四是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环渤海等地区,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启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为国土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Q) s' m5 x- r0 e8 y" o) e
0 V$ F: g3 b. @2 I; G' P; R% K' R f& d; H" {, O
五是基础地质调查主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库区治理、青藏铁路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图件。大理-瑞丽铁路沿线地质填图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铁路工作的典范。
$ T; d% [7 f9 f+ X8 d/ L! E: r( o1 b5 c5 `/ M9 I
" L/ \, F& H! n9 Y3 H+ v8 @
六是地质工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开展了全国地质遗迹试点工作,初步编制了全国恐龙和木化石分布图。完成了分省及全国观赏石资源分布图。青藏高原1:25万区调新发现700余处地质遗迹,编制了青藏高原地区1:150万旅游资源分布图,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0 K3 n5 W. z) I s/ Q
6 p* | o" Y% a! ]% E6 g
' n7 M3 ~, ?. p0 ?- N8 u& E (四)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1 G0 a) V4 v" n4 Q6 @- p$ I
7 B6 q1 ~9 A3 r
2 N1 l3 a4 V& L9 {$ j) G
一是矿产资源国情三项调查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摸清铁、铝、煤、铜、钾等13个重要矿种的资源家底,提供大量找矿预测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完成15万个矿业权野外实测,查清了矿业权现状。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核实了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铜、铝土矿等28个矿种的储量数据,为矿政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 O+ \. r5 R" S2 z ?4 a- L, f8 x* Q5 L. E- ~. D8 m* K
; E, h6 I) B, j0 ?6 y 二是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快速有效支撑。在部领导下,快速反应,开展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开展武隆、关岭等数十起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为抢险救灾、评估灾情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 f/ u6 ]* f, R- @/ t: o3 W! o3 l
7 R% F& I7 V3 t4 J; a* u1 R# Z
% {% L/ V$ b' N) H2 F
三是为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全国163个重要矿集区矿山遥感监测,成为矿山秩序监管和执法的重要手段。开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在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发展等规划编制中提供了有力支撑。 / o, D, A* k) D$ N5 [* \
$ X; f2 ]% G0 [0 I# n& q8 o
" C7 f6 b/ o1 i 四是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基本建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主要比例尺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数字化率达到54%。构建了三级网络体系,研发了一批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
6 u$ ]! f/ J9 G$ ]. l0 u8 s5 x+ X
# y: I! E0 l7 R9 C4 s5 E
F' s7 P3 B3 h.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