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 c& ` X; t# ] p; r地质大调查专项成效显著成果丰富 ! \! a5 v3 r' ?; }+ V. }. q
【2011-01-15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 】 * u+ y' V5 H3 L) O: g
$ ?/ @0 ~9 L& F. e- r
十二年来,在国土资源部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组织全国180多个单位每年近2万人力量,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地质工作低谷时期,对维系地质工作和稳定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地质工作体系,推动地质事业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8 O2 s- R8 c: G0 N+ \9 C6 D- R; p% z- w5 ?" I
, A* S! n7 x, }: ^0 @: Y7 q (一)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C$ D' j5 H: y! g
3 ~: X5 L8 R0 l0 ^1 n* R
; X4 K2 r+ m1 p# K% B( o
一是重要固体矿产资源量大幅增长。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新增一批资源量:铁矿石50亿吨、铜3800万吨、铝土矿4.5亿吨、钾盐4.6亿吨、金1800吨、铅锌8300万吨。在开采强度不断加大情况下,铁、铜、铝、钾盐、金等矿产保有储量分别比1999年底增长41%、28%、39%、88%和53%。在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持推动下,过去10年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扭转了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资源储量稳固增长态势,基本稳定了重要矿产整体对外依存度,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形成藏中、滇西北、东天山铜多金属、阿吾拉勒铁矿、乌拉根和念青唐古拉铅锌多金属、祁漫塔格钨锡多金属、罗布泊钾盐、北方砂岩型铀矿、大场金矿等十大资源基地。
- U4 p( M8 y8 }5 N' V- Y! k Z/ o4 D1 [5 N: E
) i2 t1 {% Z) o" }* W! b! ~ 二是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成效显著。新增资源储量煤52亿吨、铁矿石9亿吨、铜278万吨、铝土矿1540万吨、金671吨、铬铁矿47万吨、锂2664吨。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5年,稳定就业人数60余万人。 8 b- ~$ v: k) T3 O
9 a5 {, t: A1 g; R
$ G5 `# I6 K* E 三是低品位、共伴生矿利用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选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低品位碳酸锰矿利用、磁场筛选法等一批技术获得突破,难选冶铜金矿利用、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尾矿利用等选矿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盘活了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
5 P% r* t, R$ m* l4 _. c( x6 R2 Z& ^5 Z" \+ x- i
7 o% u; [& H) R9 D( g
四是能源矿产调查取得重要进展。证实松辽盆地外围、银额盆地、中上扬子盆地和羌塘盆地等区域具有良好油气资源前景。海洋油气调查圈定38个含油气盆地,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巨厚的中生代含油气地层,为深水海域油气勘探指明方向。在新疆探获1927亿吨巨厚煤炭资源。& ^# C. l: P2 p! X9 q2 n+ m; q
7 X1 O0 [9 l) i& [& W8 a
+ E# y; v2 r% o% i 新能源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突破。在我国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冻土区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初步查明西藏扎布耶盐湖碳酸锂总资源量达246万吨,是世界三大百万吨级盐湖锂矿之一。首创了适合当地的低成本提锂新工艺,将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 s! B$ ?2 j* ^" C, j' ~1 a8 J ?( `( Y2 F6 C
) t( f4 O; D( K! u' b3 L2 U2 r 五是“走出去”战略取得实效。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编图、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成矿规律研究,并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国内近300家单位提供境外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境外矿产勘查开发。- T- i& j( r! F8 H2 j; L
. M% Q! O, u) Z" k' K! K% g
! J% d7 Z# o! ?" d" U) r
(二)防灾减灾和地质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切实维护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 v4 {2 o" K- }+ R; S: l% {! H
2 Z9 v& k2 ~ n9 }. B2 B
* ?# o: @$ ~: g/ h! z# h/ ] 一是地质灾害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全国1642个县(市)650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灾害隐患点24万处,推动建立群测群防点10万多处,建立了10个国家级监测预警示范区,研发推广15万套监测仪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撑。陆续开展全国和30个省(区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2003年至2010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413起,避免人员伤亡29.5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8.2亿元。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保障了库区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查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空中遥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层标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完成11万多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B0 I7 W2 q/ y1 j" }
- D1 E- n2 [+ }6 o
. V- A# Q/ m3 a& S 二是地下水调查成效显著。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在鄂尔多斯盆地评价了179处水源地。完成东部10个省(市)4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本查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在干旱和地方病高发区、西南岩溶和红层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应对西南、华北严重干旱,17个省(区、市)地勘队伍圆满完成抗旱找水打井任务,解决了520多万人饮水困难。
7 f- h3 W) M( U9 h% h
9 Y; X) @$ Z7 }; S! g* H8 X
4 r/ n3 B( {" b3 k0 A) R% _ 三是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开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330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初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编制系列图件,主动服务当地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 K5 ]7 g) n% ^, V& x9 k% d' `
6 @& C: U D( ^2 ^( l8 {4 F! ?# E4 x+ a- Q, n3 ~1 _
(三)延长工作链,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
9 k0 A; g' Y( {% x) F) s* Z
$ ^! u: z; N! j3 l4 M7 _
* v, A5 H' H. W: P7 r8 o% M, M/ M 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土壤碳循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合作开展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区划,为推进全国工作提供示范经验。1 W3 r8 C5 K& c& C# d
) W5 a2 t4 O8 f' v9 |
3 x# `0 _( u8 g& K" a3 g, g8 m; C
二是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完成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城市地下地质、资源、环境状况,成果直接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与地下空间利用、重大工程安全运营。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初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纳入政府决策主流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 \9 ]8 M- X0 x8 R! [2 Q+ }9 ?" K9 _$ E+ O, a. x
. W" l2 L0 y3 t% ^$ d
三是多目标地球化学为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完成160万平方千米中比例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查明我国中东部主要农牧经济区土地质量状况,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划、名优产品开发、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
; E9 z8 A/ D/ s* c$ g q
}/ c. _- m1 h) ^3 F/ D! Y
' ]" _5 x! Q2 C0 q3 {& j" U. b 四是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环渤海等地区,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启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为国土规划编制提供支撑。3 E( Q: G) J5 x- O; A9 h
, Z3 R0 |, o! `/ l2 l) ?3 h; u7 K7 H' Q: W# D2 [
五是基础地质调查主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库区治理、青藏铁路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图件。大理-瑞丽铁路沿线地质填图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铁路工作的典范。 q5 ?* f% L% D5 f$ g; Q# p6 H; z j
) ~; M5 F5 s) n
1 x% ~9 c5 D- k; E4 s7 [! l 六是地质工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开展了全国地质遗迹试点工作,初步编制了全国恐龙和木化石分布图。完成了分省及全国观赏石资源分布图。青藏高原1:25万区调新发现700余处地质遗迹,编制了青藏高原地区1:150万旅游资源分布图,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 |2 ~, T6 d- a1 e
/ e% `& v: W C) n
j$ v' \, `+ L0 C
(四)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 W5 P8 x# \# @1 }0 @7 X
w! U7 s! n% N) f% T& ^
0 }% [! [: g/ U( J 一是矿产资源国情三项调查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摸清铁、铝、煤、铜、钾等13个重要矿种的资源家底,提供大量找矿预测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完成15万个矿业权野外实测,查清了矿业权现状。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核实了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铜、铝土矿等28个矿种的储量数据,为矿政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 z/ x5 s F3 ^- g( I
% C$ X+ u# z: Q6 X; \1 a% U
L) C1 J3 m& b6 y6 I 二是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快速有效支撑。在部领导下,快速反应,开展汶川和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开展武隆、关岭等数十起重特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为抢险救灾、评估灾情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b& L: C0 j1 O! ]
& f7 U% I6 A8 _- E( H7 T* u+ m
- ~- N v- `: U! T. f9 a i 三是为国土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全国163个重要矿集区矿山遥感监测,成为矿山秩序监管和执法的重要手段。开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在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发展等规划编制中提供了有力支撑。 & J' g4 q6 z( L' j: ~) }3 p8 E
# y. u$ X+ O3 O$ q* ^
( L% q- N$ H r 四是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基本建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主要比例尺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数字化率达到54%。构建了三级网络体系,研发了一批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
9 F6 q, n2 Y& q1 ^1 `4 F
% ` \. u: {/ b/ v : H* w( S$ v0 G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