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叠层石是写在大地的史书,正是因为有了叠层石地球才变得有生机。”叠层石,一种由蓝绿藻、硅藻等微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微生物岩(或称生物沉积构造),通常由一系列的碳酸盐纹层堆积、磷酸盐岩纹层堆积以及硅质岩表面形成纹层堆积等各种不同的形态,而纹层的形成与藻类以及碳、钙、磷和硅等元素有关。地球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岩石,这些岩石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而在这些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命的演化进程,其中有一类岩石被称为“微生物岩”,顾名思义,就是说它们的形成与地球上的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岩石叫“叠层石”。E.Kalkowsky在1908年创造了“叠层石(stromatolite)”这一术语,并指出叠层石具有一定的几何学形态,断面呈现纹层构造。Walcott(1914)在元古宙硅质叠层石纹层中发现了似蓝菌的微化石,并由此提出叠层石是碳酸盐通过蓝菌的沉淀作用而形成的。1922年,葛利普在天津蓝口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叠层石;1974年Awramik等对叠层石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厘定,指出“叠层石是以蓝菌(蓝藻)为主的微生物在生长和新陈代谢活动过程中,粘附和沉淀矿物质或捕获矿物的颗粒而形成的一种生物沉积构造”。曹瑞骥(2003)则将叠层石概括为由蓝藻类的微生物(少数为细菌、真菌或真核藻类)在特定的环境下与无机沉积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生物沉积建造体。总之,科学家们都将叠层石看作是一种生物沉积构造。
广西玉林市龟山、狮山、挂榜山、长望山以及黑石岭地质相同,都是暗红色砂砾岩,这些布满叠层石山头与中国的一些震旦纪叠层石以及地形、地质相同,也与艾迪卡拉生物群的红色砂岩以及同心圆叠层石以及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相同。三年前研究龟山与挂榜山的暗红色砂砾岩沉积我就发现它们是一层层薄层沉积形成,当时判断应该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后来在研究狮山以及黑石岭的这些布满叠层石的石头发现它们非常坚硬,而且用铁锤敲打有火星冒出,最后确定这些布满叠层石的石头(砾岩)是燧石。燧石是硅质岩石、石英变种,石英分为低温石英与高温石英。低温石英(α-石英)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许多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高温石英(β-石英)产于酸性火成岩或浅成岩中,常以斑晶出现;属于低温热液的胶体成因产物,主要产于喷出岩的孔洞中。玉林市龟山、狮山、挂榜山、黑石岭以及长望山这些含有大量的燧石的暗红色砂砾岩山头可以肯定是“火山喷发出现的大量氧化铁高温染红了海底的沙子以及形成大量的“硅”聚集形成后来的砂砾岩”。
玉林市的龟山、狮山、挂榜山、长望山以及黑石岭震旦纪叠层石是小型球形、同心圆状、不规则同心圆状、波浪状、片状、条状、不规则状以及水平状;其中小型球形、同心圆状以及不规则同心圆状最多;小型球形的叠层石坯胎最小小于一毫米,这些球圆形的坯胎大部分会不断往外生长,进化成同心圆状与不规则同心圆状叠层石;而圆与圆之间甚至会形成波浪形状叠层石,而在这些山上也发现了不少既像硅化的珊瑚又像贝壳断口的叠层石残体。当然玉林市的这些大量叠层石还有少数碳酸钙的叠层石,不过这些碳酸钙叠层石是在砾岩里面形成与发育,而含有大量硅质的叠层石绝大部分却是在岩石表面形成与发育。以前中国在震旦纪的石灰岩及白云岩中比较常见的是具有同心圆构造的化石叠层石,大多数古生物研究员认为这些叠层石是蓝绿色藻类的群体的钙质分泌物,故又把这种藻类叫做“钙藻”。玉林市这些叠层石含有大量的硅,而且非常坚硬。而玉林市的龟山、狮山、挂榜山、长望山以及黑石岭这些大量的叠层石却是绝大部分在硅质岩燧石的外表诞生,所以把它们称之为“硅藻”叠层石更加合适。我认为叠层石的新旧层其实就是原始的珊瑚的层状堆积的祖先(尤其是石芝珊瑚)。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珊瑚通常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无射珊瑚。最主要的珊瑚是包括四射珊瑚和六射珊瑚在内的石珊瑚类。现代的生物学家研究现代的珊瑚认为:“珊瑚是珊瑚虫以及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组成,珊瑚虫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形成骨骼珊瑚,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CaCO3);珊瑚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的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后来的生物学家研究又发现珊瑚虫与一些藻类共生(如虫黄藻等),尤其是石珊瑚。在广西北流市的化石群发现不少射珊瑚的触手以及管珊瑚纤维形态是很纤细的,以前的生物学家把它们称之为“枝孔珊瑚”以及“通孔珊瑚”。在广西玉林市震旦纪的叠层石也发现的一些像珊瑚内部的条状结构,这些条状也是像细的纤维一样,证明早期的珊瑚确实有很多植物的纤维或者说纤维管。而在玉林市的龟山与长望山还分别发现了一块外面布满叠层石里面却布满纤维状的针形纤维化石。相信这些都与“硅藻”有关。因为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硅藻泥,硅藻矿物是一种孔道大小为微米级的多孔材料,其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规则、整齐地排列成圆形和针形,这些针孔与珊瑚的大量纤维孔相同,也与玉林市震旦纪的一些内部布满纤维孔的叠层石相同。证明珊瑚是原始的动植物共生体生物。
“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生物,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显微镜下的硅藻形态多种多样,有海螺形、海贝形、四射珊瑚的触口形态或者说四射珊瑚的横切面形、六射珊瑚的触口形态以及六射珊瑚横切面形、三角海贝形、四角海星形、同心圆形、圆柱形等等。显微镜下的圆柱形硅藻与中国震旦纪的一些原始管珊瑚完全相同,而圆筛硅藻与射珊瑚的切面以及内部结构是完全相同。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硅藻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硅藻的盒面和盒底分别名为上、下壳面,壳面弯伸部分名壳套。上下壳套向中间伸展部分,称相连带。这些特征与珊瑚的个体连结方式相同,也与珊瑚的床板以及连接板的连接方式相同,而硅藻的分裂生长与珊瑚的分裂生长也是相同。曾几何时,人们还在为硅藻是动物还是植物而争论不休,硅藻曾被认为是种像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动物,然后又因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有细胞壁而被分到了植物一边。目前,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硅藻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而是不等鞭毛生物的一支”。在硅藻的瓣壳上有许多美妙的不可思议的花纹和图案。根据壳的形状和花纹排列的方式,硅藻可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如果硅藻是圆盘状的,那它的花纹通常呈中心放射状,即中心硅藻纲,这种形态与射珊瑚(四射管珊瑚、六射管珊瑚)完全相同;如果硅藻是舟形或是杆状等细长形的,那在壳的纵向会看到一条轴,而花纹呈轴对称分布,即羽纹硅藻纲。艾迪卡拉生物群与中国的一些震旦纪生物群有不少双胚层结构、中间有条轴、两边花纹呈轴对称分布的生物化石(如迪更逊水母)以及一些有一个像原始珊瑚口一样的吸盘(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一样的口)的中间有条轴、两边花纹呈轴对称化石,它们不管是内部结构还是外部形态都与羽纹硅藻纲相同或者大部分相同。证明这些震旦纪晚期的生物是由震旦的硅藻叠层石进化而来,因为这些生物既有硅藻显微镜下的形态也有叠层石的形态。这些生物我认为是叠层石与珊瑚的过渡物种。
硅藻靠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物。硅藻色素包括叶绿素a、c1、c2、以及胡萝卜素。科学家研究发现:“硅藻能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将细胞中的水分解,使水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分离出来,一部分有利的氢原子和二氧化碳化合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光合作用)后就产生了糖和淀粉。硅藻的这些物质再和细胞吸收的氮、磷、硫等物质进一步作用,氧化形成了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硅藻游离出的部分氢原子每两个和一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了水,氧分子中的另一个氧原子就从细胞里跑出来溶解到水里或者跑到大气里去了。地球上有7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释放出来的,浮游生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就有360亿吨,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由于硅藻数量又占浮游生物数量的60%以上,硅藻在肉眼可见生命的诞生、进化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某些多糖,如纤维素和几丁质,可构成植物或动物骨架。而糖与淀粉中含有葡萄糖。我认为:“就是因为硅藻的一部分有利的氢原子和二氧化碳化合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后产生了糖和淀粉,所以与果胶质一起作用产生了纤维素”。
根据广西玉林市的大量叠层石进化出来的原始珊瑚(尤其是四射管珊瑚以及六射管珊瑚)判断:“最早的珊瑚应该是出现的震旦期晚期,因为在玉林市的布满叠层石的燧石缺口里面发现了不少的珊瑚化石与珊瑚残体化石,其中四射珊瑚最多,还有少数的六射珊瑚残体化石与原始的管珊瑚化石,个别外部叠层石的组织与里面的珊瑚组织相连。而玉林市黑石岭个别震旦纪的燧石也发现了一些管珊瑚与叠层石外壁相连,证明它们是一个共生的共同体,也证明这些叠层进化出珊瑚”。从玉林市叠层石里面的原始珊瑚化石以及射珊瑚化石(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可以判断:“原始的管珊瑚与射珊瑚应该同时出现在震旦纪晚期”。
我认为石珊瑚最早出现的是震旦纪,因为从玉林市几个山头的小型同心圆状、不规则同心圆状(波浪圆状)、波浪形状、片状、水平状以及球形的叠层石已经有石珊瑚的初步形态(尤其是石芝珊瑚、菌珊瑚科的形态)。而同心圆状与不规则波浪圆状的叠层石我认为“就是石芝珊瑚与菌珊瑚科的祖先,也是管珊瑚(包括四射管珊瑚、六射管珊瑚等射珊瑚)的祖先”。而且玉林市震旦纪的这几个山头的同心圆状叠层石与一些六射珊瑚——尤其是印太地区的圆饼珊瑚属盘状珊瑚化石的一个面相同,也与马达加斯加角珊瑚的底部相同,它们都是同心圆形态。只不过玉林市一些同心圆叠层石多了一种贝壳、龟壳的“硅”颜色在里面。当然玉林震旦纪的不少波浪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与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的“波纹圆珊瑚”也是相同的,也与“巴塞罗那环丝菌珊瑚”里面的同心圆相同。当然,巴塞罗那环丝菌珊瑚与艾迪卡拉生物群的所谓“环轮水母”大部分相同,只不过“环轮水母”内部的同心圆比较小,外面的射珊瑚纤维比较大。“环轮水母”我认为也是一种叠层石与射珊瑚的过渡物种化石。而世界上发现的一些日射珊瑚化石也是以同心圆为底以及以同心圆为“共骨组织”不断的生长变长、变大的。从广西玉林市大量的原始珊瑚形态的叠层石化石与北流市大量的射珊瑚(四射珊瑚、六珊瑚珊瑚等)化石判断:我认为原始的管珊瑚、四射管珊瑚与六射管珊瑚进化出日射珊瑚亚目、星珊瑚亚目、菊珊瑚亚目;而原始的管珊瑚后来却进化分支生长出鹿角珊瑚与树珊瑚。
从玉林市震旦纪大量的同心圆叠层石与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可以知道,管珊瑚的祖先刚开始就是同心圆与不规则同心圆形成,它们的口与身体都是同用一个身体同心圆与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然后这些同心圆与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的同心圆结构会向鳞片状的四射珊瑚以及圆形放射纤维状的六射等射珊瑚进化。而澳大利亚艾迪卡拉纪晚期的所谓的“莫森水母”就是一种很好见证历史的进化化石。莫森水母中间是圆状,外面那几层同心圆已经向四射珊瑚的鳞片状进化,而最外面的却是圆形放射纤维状的射珊瑚形态。所以这种所谓莫森水母(莫森海绵)其实也是叠层是进化出来的原始珊瑚化石。澳大利亚所谓的艾迪卡拉纪晚期的“三分盘虫“化石其实就是圆形或者不规则圆形射珊瑚的纤维化石,或者说是圆形射珊瑚或者不规则圆形射珊瑚的口的珊瑚虫触手化石。因为在北流市也发现了一些这种圆形管珊瑚以及不规则圆形管珊瑚的纤维进化出来的这种形态化石。
2020年在广西北流市勾漏洞景区旁边的一个山头发现了一个主要是泥盆纪的化石群,那里的珊瑚化石最多,而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其中又以四射管珊瑚的化石为最多。经过三年的分类与研究,我发现:“北流市的四射珊瑚、六射珊瑚与玉林市龟山、黑石岭、长望山这几个山头的震旦纪叠层石进化出来的四射珊瑚与六射珊瑚相同“。从北流市化石群那些大形的菊珊瑚、蜂巢珊瑚与星珊瑚的断口和侧面可以判断:“这些所谓的菊珊瑚、蜂巢珊瑚甚至星珊瑚其实也是四射管珊瑚、六射管珊瑚聚集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或者说原始四射管珊瑚与六射管珊瑚进化出来了菊珊瑚、蜂巢珊瑚甚至星珊瑚。玉林市震旦纪个别布满叠层石的燧石里面看到珊瑚羽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与北流市射珊瑚羽化形态相同。
在玉林市的震旦纪燧石之中也发现了几个套杯结构内管化石,它们与陕西宁强地区灯影组高家山段地层中特异原地埋藏的一系列套杯结构形成的内管化石(Gaojiashania)相同。这也是我判断玉林市这些叠层石属于震旦纪晚期的证据之一。既然叠层石有蓝藻、硅藻等微生物,而叠层石进化出来的珊瑚的体内成分进化出珊瑚藻与海藻那就很有科学根据了。在龟山以及黑石岭的燧石之中也发现了一些珊瑚的管纤维进化出来的藻类形态化石,这些藻类形态化石与北流市大量的珊瑚进化出的藻类形态化石相同。
珊瑚藻是一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的大型钙化藻类,其整个生活史都在海水环境中完成,以前的生物学家把珊瑚藻分类隶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珊瑚藻亚纲,其中包括3 目( 珊瑚藻目、混石藻目和孢石藻目)10 科。红藻门细胞壁内层有纤维素,有专家认为红藻门可能是由蓝绿藻发现而来。我认为也有可能是硅藻发展而来。珊瑚藻由于藻体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碳酸钙,而且某些种类的藻体在外形上与造礁石珊瑚非常相似,故称之为珊瑚藻。从形态上看,珊瑚藻分为有节珊瑚藻和无节珊瑚藻。有节珊瑚藻藻体分节,无节珊瑚藻身体不分节。因其藻体形态变异较大,在大型藻类分类中,珊瑚藻分类最难掌握。
有专家认为:“茎类的珊瑚藻相信是源自震旦纪的陡山沱组”。从玉林市龟山、狮山、黑石岭、长望山等山头的震旦纪叠层石进化出原始的管孔珊瑚、四射珊瑚以及六射珊瑚判断:“叠层石里面的针状纤维以及叠层石进化出来的珊瑚里面的纤维与纤维孔才是珊瑚藻类的祖先”。而从北流市大量的珊瑚进化出珊瑚藻化石可以判断:“珊瑚藻类的祖先还包括羽珊瑚的羽状组织以及鳞片珊瑚的鳞片状组织”。
从北流市大量的珊瑚化石可以知道:“原始的管珊瑚、四射管珊瑚与六射管珊瑚管壁的点状(刺胞)、线条状、鳞片状(鳞板、泡沫板)的管壁是管珊瑚的分支的突破,也是其进化的突破点。”这些珊瑚点(刺胞)状会进化出苔藓形态以及苔藓形态的珊瑚藻,而线条状会进化出线条状珊瑚藻、而鱼鳞状(鳞板、泡沫板)会进化出多肉形态珊瑚藻。鹿角珊瑚以及树珊瑚的枝叉(分叉)就是从管珊瑚管壁的凸起点(刺胞)生长出来的,这就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形态珊瑚。从北流市大量的管珊瑚进化出与珊瑚藻相同的多孔枝珊瑚化石以及通孔珊瑚可以知道:“有些珊瑚内部的纤维(细管纤维)会向两边进化的海藻形态;而有些珊瑚内部的细管纤维会向四射进化变成片状的海藻;更有些珊瑚内部的细管纤维会像扇子一样进化出扇形的珊瑚藻”。从北流市大量的管珊瑚进化的多孔枝珊瑚化石以及通孔珊瑚的化石可以知道:“相邻的多孔枝珊瑚以及通孔珊瑚随着其面积的不断增大最终会聚集在一起成片变成珊瑚的床板以及连接板一样的形态”。所以可以肯定管珊瑚、四射珊瑚、六射珊瑚”也是“床板珊瑚”的祖先或者说“床板珊瑚是由于管珊瑚的内部纤维管进化聚集而来的“。当然珊瑚虫以及珊瑚虫的触手(尤其是羽珊瑚)也是进化成海藻的关键部位。
虽然海藻的进化由来是多样性的,不仅仅只有蓝绿藻、硅藻、褐藻、珊瑚藻。但是可以肯定陆地的大部分生物是来自硅藻叠层石进化而来的珊瑚以及珊瑚进化出来的珊瑚藻,因为陆地的大部分植物含有大量的管纤维以及纤维素。植物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中国中元古代蓟县系铁岭组长柱状与简单分叉柱状叠层石从外形判断应该就是管孔藻的祖先。海藻与植物一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含有叶绿素,可以肯定原始海藻是植物的祖先之一。从北流市的大量管珊瑚纤维(尤其是射管珊瑚纤维)进化出所谓“枝孔珊瑚”以及“通孔珊瑚”就可以肯定:珊瑚体内的藻类等微生物与珊瑚的纤维(管纤维)结合诞生了珊瑚藻以及海藻。因为这些“枝孔珊瑚”以及“通孔珊瑚”已经拥有与海藻形态很大的相同性。而我发现一些珊瑚的管纤维和松类、杉木的针叶有很大的相同性。而一些鹿角珊瑚的身体形态和松类、杉科的结蕾、开花、结果的部位的外部形态有很大的相同性。
在北流市的化石群还发现了不少巨大的管珊瑚内部形态与树木树干的年轮形态相同;而从玉林市震旦纪那些同心圆叠层石以及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化石可以看出它们也是和树木年轮一样一圈圈往外生长,所以三者有共同性。石炭纪的鳞木与鳞片珊瑚应该有很大的关系,而用显微镜观察不少现代树木木干的维管组织会发现它们与四射珊瑚的鳞片以及射管珊瑚圆形辐射细管纤维状相同。以前的一些专家研究发现叠层石具有生物钟作用。不少研究者对叠层石纹层的时限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明暗纹层为日纹层,或年纹层(季节性纹层)。有科学家对阿拉伯海湾索拉尔湖的4种藻席纹层的沉积速率进行了观察研究,证明这些藻席纹层是季节性的而不是昼夜节律。以前中国的地质学家伊海生对青海湖中叠层石的纹层研究也证明叠层藻纹层为“年纹层”。证明同心圆叠层石以及不规则同心圆叠层石与树木年轮是有极大的相同性。
维管植物是指具有维管组织的植物,现存的维管植物大约有25~30万种,包括极少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松叶兰类、石松类、木贼类、真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维管系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发生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维管系统的有效输导,使维管植物成为最繁茂的陆生植物。而叠层进化出来的原始管珊瑚、四射珊瑚以及六射珊瑚我认为就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可以科学判断:“管珊瑚、四射珊瑚以及六射珊瑚进化出来的管孔藻科属、树枝珊瑚以及珊瑚藻进化出来的海藻随着“海进”、“海退”、“潮汐”以及海底火山喷发或者海底岩浆上涌把海底变成高山、山脉、陆地与湖泊而登上陆地成就了陆地的大部分植物“。
北流市的扁状珊瑚、条形珊瑚以及管珊瑚之所以进化出扁状的苔藓与海藻形态的珊瑚,一是:有些珊瑚的祖先叠层石本来就是扁状的。二是:这些叠层石进化而来的珊瑚的硅藻体内就有初步的藻类形态。二是:这些扁状珊瑚以及管珊瑚被巨浪拍打或者被海底火山震动、海底地震震动导致其身体倒塌,其管状的身体大部分与海底富含营养的黑色泥浆接触,于是进化出了这些扁状的苔藓与海藻形态。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火山喷发、岩浆上涌或者热泉喷发导致一些海底区域短时间内出现一定浓度的酸与硫、把倒塌的珊瑚坚硬的外壳不断融化,于是给了其内部的结构进化出苔藓与海藻形态珊瑚创造了条件。一些珊瑚体内有很多鳞片一样的组织,一些生物学家把它们称之为“泡沫板”或者“鳞板”等。从北流市一些珊瑚化石可以看到一些“鳞板”珊瑚的结构(泡沫板)会进化出鳞片珊瑚藻或者多肉形态珊瑚藻。而一些苔藓与海藻形态的多孔枝珊瑚、通孔珊瑚也会进一步进化出各种海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