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地质调查及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地质调查分为不同类别。根据地质行业标准可将地质调查分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 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自然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翔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 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研提供基础地质材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地质信息。 1:5万区域地质调查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填制1:5万地质调查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性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 地质矿产调查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摸清国家矿产资源家底、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或新发现、引导和拉动后续矿产勘查,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我国目前对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执行的技术标准是《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编号DD2019—02),目的是大致查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特征,分析控矿因素,揭示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或新发现,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况,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九项任务:
1)调查区内已有和新发现矿产地、矿(化)点的特征,总结区域矿产分布规律; 2)调查与成矿和赋矿有关的沉积岩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构造地质特征,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特征; 3)解剖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地质特征,查明矿床类型和主要成矿要素,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总结成矿规律; 4)研究解决制约找矿突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必要时开展针对性的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 5)开展矿产检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预测区并估算资源量,优选找矿靶区,开展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 6)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7)预测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状况; 8)以找矿靶区或新发现矿产地为对象,开展矿产资源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 9)建立1:5万矿产地质调查数据库。
水文地质调查
1:5万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主要目的是揭示区域水文地质规律,查找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提升水文地质工作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五方面:
1)调查地下水的水量、水质、水位和水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2)调查含水层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含水层的分布特征; 3)调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系统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控制水量、水质、水位、水流的因素; 4)构建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与地下水评价模型,评价地下水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 5)建立1:5万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
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包气带结构、含水层与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含水层与含水岩组参数、地下水系统边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特殊类型地下水;②对于平原区、内陆盆地区、山地丘陵区、岩溶区和冻土区除执行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调查区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开展专门性的调查工作。 工程地质调查 开展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1)为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土地利用规划和支撑“多规合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依据,并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2)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军民融合地质环境保障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并针对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3)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救援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4)为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所需的更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查和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5)按照需求,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和工程活动适宜性区划。
地质调查任务 为支撑工程地质调查评价目标,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调查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性质、水文地质特征和不良地质作用等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划分工程地质岩组,提供各类岩组的主要物理力学建议参数; 2)调查自然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引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强度、分布和发展演化规律,评价其对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3)构建区域工程地质概念模型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模型,应开展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和工程经济活动适宜性评价,开展针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专项评价,提出支撑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对策建议; 4)建立1:5万工程地质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城镇及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环境地质调查
我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对环境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提高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途管制、修复治理等提供基础支撑。 开展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 开展影响国土空间利用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是为了研究环境地质问题发育规律,提高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程度,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用途管制和修复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环境地质调查的任务 1:5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区域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有:
1)查明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状况; 2)查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3)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特征,研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4)开展环境地质评价,进行人地和谐程度分区,提出对策建议; 5)完成1:5万环境地质图编制和数据库建设。
生态地质调查
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生态地质调查,查明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加强岩石-土壤-水-生物-大气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支撑。 开展生态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有:
1)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的现状分布及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调查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 3)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 4)建立1:5万生态地质数据库,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不良地质作用引发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地质灾害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斜坡结构类型、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沟谷特征等要素。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任务
1)开展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2)开展调查区地质灾害条件分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评价,开展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3)编制地质灾害相关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 4)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提供基础依据。
地质灾害调查总体要求
1)应充分收集利用调查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勘查等成果资料,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 2)遥感解译工作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面调查工作量; 3)地质灾害调查应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对缺少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地区,可采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控制地质灾害条件的重点区域必要时应进行补测; 4)应采用1:5万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野外调查应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5)定位误差应小于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体和长度大于2cm的线状地物;小于最小地形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 6)应加强无人机、机载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的应用; 7)应按照标准图幅、行政单元或流域等编制成果图件,应建立空间数据库,并提交调查评价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