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国土资源网站
20年前的1990年10月,我国科考船“海洋四号”从广州出发,组队参与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这是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单独组队开展的,也是唯一从广州出发的中国南极科考行动。
20年后的2010年8月7日,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海洋四号”船首席科学家王光宇教授做客 “羊城学堂”,透露了新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六号”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船,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新型南极科学考察船的消息。重上南极,再次成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人的梦想。
割舍不断的南极情怀
现年75岁的王光宇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参与组建我国第一个海洋物探专业,是我国海洋物探创始人之一和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者之一。谈及南极,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神采飞扬:“南极区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10,相当于1.45倍中国大陆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后发现的大陆。”
对探索南极的奥秘,王光宇怀着深厚的情感。他说:“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梦想。南极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信息和资源,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南极研究的重要性极地考察能力是综合国力的一种展现,特别是科学技术实力的表现!”
“海洋四号”南极成果显著
“1990年10月25日,‘海洋四号’从广州出发,与从青岛出发的‘极地号’共同组成中国第七次南极科考队,首次开展了南极南大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谈起那次远征,王光宇记忆犹新。
他介绍道:“‘海洋四号’船从广州出发,经斐济、塔西堤、瓦尔帕莱索、乌斯怀亚,于1991年元旦抵达南极洲。经过2个月在南极半岛附近完成了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南极半岛北部及南设得兰群岛若干岛屿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矿产前景的调查研究。同时,还利用海上来回路途走航的机会,完成了穿越太平洋(11.35,-0.20,-1.73%)的综合地学科考,以及南太平洋海盆北部海区多金属结核(壳)的侦察共4个方面的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考察成果。”
南极远征历程传奇
“海洋四号”船的南极之旅成为传递友谊的使者,向途经的国家和地区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科学进步的信息,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王光宇介绍说,塔希堤(大溪地)是“海洋四号”赴南极来回路途必经的补给站,岛上居住着大量的客家华人。当定居岛国100多年的华人第一次看到挂着五星红旗的“唐人船”——“海洋四号”到来时,兴奋得奔走相告,争相上船参观。当地华人商会还特设90多桌酒席,为科考队员洗尘,并从中了解中国内地的发展状况。“海洋四号”也专门将一块南极石赠送给塔希堤的中华会馆。通过“海洋四号”这个窗口,塔希堤的华人华侨了解了中国,了解了广州。一些当地华人还专程来到广州投资、旅游,并看望“海洋四号”的朋友们。
“海洋四号”南极之旅充满传奇色彩。“南极的气候瞬息万变,”王光宇教授说,“我永远忘不了1991年2月3日那天,“海洋四号”遭遇了12级以上的暴风雪袭击,差点船毁人亡。当天,气象预报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我们在海上进行大型重力取样,中午时分,发现情况不对,赶紧下令回收取样器,但暴风雪来得太快了,我们赶到最近的港湾口时,抛下的锚已经抓不住海底,暴雪密集地飞击在驾驶台瞭望窗,根本无法看清前方的情况,只能依靠雷达,情况万分紧急,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船长滕征光下令开足马力,最终顶住了风浪。两天过去了,2月5日,大雪将全船覆盖,南极晴空万里。”王光宇展示了雪后出晴科考队员们扫雪的照片。
对南极科考的期待
讲座的最后,王光宇特意展示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新入列的“海洋六号“调查船在海上航行的照片,他介绍说:“‘海洋六号’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艏侧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固定配置有深海水下机器人(44.300,-0.52,-1.16%)“海狮号”、静力触探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高分辨率地震系统、超长地质取样(24m)设备等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全海洋范围调查技术与装备。”王光宇期待,“海洋六号”成为我国新型的南极调查船,在未来远赴南极考察。
据了解,今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组织专家对“海洋六号”船极地航行能力进行评估,认为“海洋六号”具备在极地浮冰区航行等能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