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404|回复: 8
收起左侧

[资讯] 空中南水北调?“天河工程”正式启动卫星火箭研

  [复制链接]

922

主题

4万

铜板

21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361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组织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发表于 2018-11-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空中南水北调?“天河工程”正式启动卫星火箭研制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表示,已经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研制。“天河工程”卫星模型将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

天河工程示意图(图片来源:知乎)

“天河工程”开始研制

据天河卫星总指挥刘伟亮介绍,“天河工程”配套的卫星火箭,将由中国航天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总研制。
计划在2020年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进行“天河工程”的应用示范,最终于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建设。
届时,三江源地区将实现每天24次的卫星监测重访能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水汽传输的“空中走廊”提供技术支撑。
“天河工程”将通过“天河一号”组网卫星和地面实施系统,共同构建“天地一体”的空中水资源开发与应用总体作业格局。
“天河一号”卫星将作为我国首个应用于空中水资源探测的专用卫星,为整体工程提供天基保障。
据天河卫星总设计师朱维介绍,“天河一号”卫星为低轨低倾角卫星,采用八院SAST-ML1公用平台,配置微波温湿度计、降水测量雷达、云水探测仪等有效载荷,通过主动和被动多手段综合,实现高精度探测。
其中,微波温湿度计可精准实现大气温度、湿度垂直分布的探测,捕获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降水测量雷达可监测降水的三维分布;云水探测仪可获得三江源地区的大气云图和地表环境特征。

什么是“天河工程”
中国科学家、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的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理论”。
在三江源地区的上空,存在着来自西印度洋、东印度洋、云贵高原、中亚等方向传输过来的水气通道,因此空中云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天河理论,红圈是我国东南地区,黑框是三江源地区,通过调控将西南的部分水汽由调往三江源进行降雨(图源:观察者网)

依据“天河理论”,研究团队提出了“天河工程”。这是一项创新性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工程,可以科学分析大气中的水物质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新型人工干预技术,实现不同地域间空中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调控利用。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11月6日至11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此次参展的21项展品中,还包括我国首枚固液结合的“长征六号”甲新一代运载火箭、“风云”静止轨道微波探测气象卫星、轨道延寿飞行器等,将全面展示八院在弹箭星船器等领域的最新成就。





2

主题

775

铜板

2

好友

高级工程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8-11-1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若实现,将对中国气候造成多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3188

铜板

7

好友

工程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1
发表于 2018-11-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wx帅气 发表于 2018-11-15 15:17
如若实现,将对中国气候造成多大的影响?

同疑惑,人定胜天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4万

铜板

21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361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组织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网评天河工程:长江降雨变黄河降雨,谁论证的?


2018年11月22日 15:18: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网评论员:昨日(11月21日),名为“天河工程”的星箭研制计划,遭到了多位知名气象学家在媒体上的公开反对。

何为“天河工程”?最早公开资料来自2015年,该项目是“我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科学实验项目”,涉及的三个单位是青海大学、青海气象厅、清华大学,目的是“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天河”就是气象学上“大气河流”,但“天河”的背后,还颇有一种“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自得感。恰是这个带着胜必在我气质的项目,被此次公开发声的气象学家批评为“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不可思议”。

在新闻报道中寻踪可见,从2015年“天河工程”计划公开,到近日该项目宣布正式启动,业内质疑和博弈就一直不断,只是因为话题的专业性,辩论没有外溢到公共舆论空间。现在,当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科技部“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类项目,青海省的创新项目,科研的公共性开始显露,“到底要花纳税人多少钱”、“花了这么多钱就能把长江的雨截留到黄河?”,这些问题已经不可能不向公众有个交代。中科院及各大学众多气象学家实名在媒体批驳,如几位所言,正因为“涉及到人民的血汗钱”,不得已为之。

这令人忧心。来自中科院和各大学气象领域专家的公开反驳,从内容上讲,已经非常严厉,翻译成大众语言,等同于“异想天开”和“不靠谱”;从参与数量上讲,已经可以称得上领域内集体质疑;从实名公开发表意见这种方式来讲,已经证明了不发声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本该有的前期论证最后被迫变成了事后质疑,本该渠道化、制度化安排的业内评估,最后不得不成为了公共媒介上的博弈,将科研项目是否可行押宝在科学家群体的勇气上,能否让从菜篮子、药罐子里掏钱支持卫星上天的我辈普罗大众安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也就是原“973项目”,经过17位专家投票后,并没有通过。业内意见从公开信息中看就已经很明显,一则,概念不是原创,也不是新想法,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开过这样的脑洞;二则,是否合理、能否可行,从973的专家评审结果中其意自见。如果这样的重大项目论证(此类论证道理上讲应该最为严谨)没有通过,转而申请带着友好交流、国际合作性质的项目就能通过,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向大众传递这样的信号:没有什么上不了马的项目,只有找不到的“分发渠道”。

关于此事,一个资深科技记者对光明网评论员说,“有些搞技术的人似乎总认为人定胜天,但尊重科学规律才最重要。”中国公众眼界不低,愿意花钱支持所有迈向未知领域的探索。但肯定,不愿意支持“人定胜天”的鸡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4万

铜板

21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361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组织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工程”备受质疑,当事方不能三缄其口


2018年11月26日 01:05:42
来源:新京报评论
:“天河工程”备受质疑,当事方不能三缄其口丨新京报快评

文| 国华

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引发的公共讨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日前,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了“天河工程”当事方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三家单位均三缄其口。

清华大学负责“天河工程”课题的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科学辩来辩去,实验室对此应该没有回应。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需与青海大学联系。青海大学科技处则说,科技处是“无关人员,不知情”,需联系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没能通过公开渠道找到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方式的记者再次联系青海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则称没有该实验室的联系方式。

此前,“天河工程”可谓“香饽饽”,相关科研单位四处出击,为拿下项目极力争取,政府部门也高调宣传,花钱力挺毫不手软。但被舆论质疑后,各当事方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个个避之唯恐不及,要么“不作回应”,要么以“不知情”为由推给其他单位。      

纵观几家当事方的表现,让人感到遗憾。科学研究不是什么商业秘密,任何攸关公众利益的科学研究,应当向公众公开相关过程,接受社会的检验。“科学辩来辩去的”,这其实很正常,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面对质疑不敢正视,不敢回应,这显然与科学精神相悖。

而“天河工程”有两点特殊之处,更需要当事方必须给社会一个交代。

一来,“天河工程”投入的全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一个青海省每年提供的专项经费,就不少于600万元的,再算上其他的,起码已花了几千万元,至于后面的星箭研究和发射,以及大量增雨火箭弹等开支,花费更是无底洞。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显然要给公众详细的解释。

二来,用人工方法干扰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令人担心。此前人工增雨主要是局部的,偶然的,对于环境影响较小。但“天河工程”采取的,却是大范围、高频率地对大气环境进行干扰,如果不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充分评估,会不会导致后遗症?打消外界的这一的忧虑,应当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天河工程”所代表的科学开拓与探索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良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预期的结果。改造大自然,造福人类,这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正视科学常识和自然规律,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尊重专业的声音。否则,一意孤行之下的“人定胜天”,就是拿生态环境,是拿整个社会在冒险。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整体科研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但是科研的产出,却不如人意。之所以如此,科研浪费是不容易回避的因素。而科研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决策性浪费。缺乏慎重决策,把宝贵的科研资金,投到本不应该投入的领域,让一些利益团体以创新为幌子,轻易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打破“科研黑箱”,最好的办法就是透明。让决策过程阳光化,让每一分科研资金都花得明明白白。所以,舆论汹涌之下,“天河工程”相关当事方不能再三缄其口,有义务向公众及其他科学家予以说明,全面公开相关论证和数据,如果对于这个工程有十足的信心,又何惧直面外界的质疑?

□国华(媒体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824

铜板

0

好友

地信贵宾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25
发表于 2018-11-2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飞燕航空遥感参与了多项地理信息工程任务,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农经权确权项目,这空中南水北调,一个新的话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2

主题

4万

铜板

21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361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组织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天河工程


2018年11月27日 18:30:00
来源:澎湃新闻网
最近,一项名为“天河工程”的星箭研制计划,遭到多位知名气象学家的一致公开反对,引发的公共讨论持续发酵。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网,发布了《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一文,报道称,多名气象学家实名质疑“天河工程”,批评其是“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不可思议”。

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之前从没听过这个项目,“天河工程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没关系”。

“天河工程”,要调长江雨至黄河降

“天河工程”的公开资料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据青海省气象局官网,2015年8月,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气象局在三江源地区联合开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学试验。

“天河工程”想干啥?青海省气象局官网称,“天河工程”是由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提出的中国南水北调西段工程中的科学实验项目。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青海省气象局官网截图

翻译一下,也就是说,“天河工程”起初因南水北调西线陆地调水难,而设想出“能否考虑天上”。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实现利用空中“河流”在三江源地区跨流域调水,向黄河流域补水。说的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个升级版的“人工降雨”。

“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也正是源于王光谦院士的一篇论文。在这篇题为《天空河流: 发现、概念及其科学问题》的论文中,王光谦院士团队提出,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Sky River)。三江源地区的上空的云水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依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天河工程”,是一项创新性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工程。将通过科学分析大气中的水物质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新型人工干预技术,实现不同地域间空中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调控和利用。

通过发射火箭卫星,人工干预空中水汽资源,从而把长江流域降雨调往黄河流域,实现水资源的空中调配。听起来确实十分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被列入了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它确实可行吗?

青海省每年为“天河工程”所在实验室提供至少600万元经费

先撇开质疑不谈,“天河工程”确确实实获得了真金白银的支持。2015年底,科技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共同建设了“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人民政府将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少于600万元的专项经费”。该实验室主任是王光谦院士。



根据该实验室官网发布的简报,“天河工程”是该实验室重点工程之一。工程由该校校长王光谦院士领导,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另据青海省科技厅官网,2016-2017年,青海省科技厅对该实验室投入1200万,青海大学投入3890万配套建设经费(包括中央财政800万,省级财政3090万),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伙伴实验室每年投入100万。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则披露,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是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项目负责人为王光谦,项目类别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南水北调相关人士:“根本没听过这个项目”

这样一个看起来前景美好,还获评重点创新、拿到了真金白银的项目,却遭到了许多质疑。

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根本从没听过这个项目”。也就是说,这个锅,南水北调不背!

作为我国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截止到目前,只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并没有开工建设。

上述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此前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后改制)负责前期工作,但从公开报道来看,天河工程并不是水利部负责的项目,他相信“天河与西线没关系。”

某资深水利专家亦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天河工程并不是其所谓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的试验项目,“纯粹是有些人喜欢搞噱头,博眼球。不科学,不可行,没必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据科学网报道,多位气象学家公开表示反对,直言该工程是“荒诞幻想”,应当珍惜“人民的血汗”。在他们看来,“天河”并非新概念,现有技术也很难实现大规模干预天气。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认为,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更是直接指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他直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发展100多年来,仍然是一项不成熟的技术。

一位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院士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在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不顾气象学家的诸多质疑,执意迅速推动“天河工程”。重大工程上马应征询各学科科学家的意见。
中国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国雄则指出,科学争论是正常的。当一个理论还不成熟的时候,科学家有责任去完善理论以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作为一项工程计划,“天河工程”应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充分讨论后再启动工程项目。国家的投入要为纳税人负责,要研究这些钱是不是值得花。

“天河工程”相关方未公开回应

其实,“天河工程”可以说是在质疑声中不断推进的。据科学网的报道,2016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也就是原“973项目”,经过17位专家投票后,并没有通过。

不过,来自业内的质疑并没有影响到“天河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据新华网报道,“天河工程”已正式启动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计划2020年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开展“天河工程”的应用示范;计划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建设,届时将实现三江源地区一小时的卫星监测重访能力,为构建“一带一路”水汽传输的“空中走廊”提供技术支撑。

截至发稿时,青海省科技厅、青海大学、清华大学并未就相关质疑进行公开回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023

铜板

2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276
发表于 2019-7-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41

铜板

6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491
发表于 2021-5-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