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概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合作开展的大型地下水勘查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查明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评价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总量;寻找新水源地,开展水源地勘查,提高水源地勘查级别;针对煤炭开采、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等重大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延伸国家地质大调查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项目工作区范围位于能源基地以煤炭为主的北纬38º以北地区,行政辖区包括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的全部和佳县、横山两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2604km2,人口121.04万。 项目实行统一设计、资料共享、统一编制成果报告,统一调配项目经费的组织方式。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成立顾问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并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为组长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为副组长单位共同组成,负责项目的运作全面,设技术组、监理组和财务组。技术组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最终成果报告的编制,专题研究,负责解决项目实施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具体工作由西安地调中心承担。监理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工期监控。财务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经费筹措与管理。项目实施中,水源地勘查施工单位通过招标确定,由地矿、煤炭、建设、核工业4部门6家专业勘查单位承担;同时吸纳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长安大学等院所参加专题研究与技术攻关。 项目2004年立项,2005年10月全面开展野外工程勘查,共有8个勘查单位168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2007年2月野外工程全部结束。除了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探测这些手段外,野外勘查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遥感、同位素、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本阶段共勘查评价了33处水源地,提交水源地勘查报告20份。系统查明了勘查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地域分布、利用现状、开发利用潜力和开发利用模式;初步确定了基地建设中水资源、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敏感区和敏感程度,圈定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生态植被退化区域的范围,并预测了影响程度;为省部合作开展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提供了示范。 人员组成: 1.项目顾问组 顾问组组长:寿嘉华 顾问组副组长:张德新、李向 顾问组成员:李冬玉、樊钧 2.项目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梁枫 办公室副主任:李文渊 办公室成员:魏雄斌、杨六岗 3.项目技术组 技术组指导:王德潜、侯光才 技术组组长:张茂省 技术组副组长:王雁林 项目负责人:张茂省 项目副负责人:魏雄斌、党学亚 4.项目监理组 监理组组长:余尧龙 监理组副组长:杨六刚 5.项目财务组 财务组组长:蔺秋菊 财务组副组长:王香萍 主要成果: 1.系统查明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北纬38°以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地域分布、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 2.勘查评价了33处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可采资源量,提高了水资源精度。 3.针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环境脆弱的客观现实,突出了地下水开采对生态植被影响的研究,初步查明了生态植被与地下水之间的依存关系,圈定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生态植被退化区域的范围,并预测了影响程度,为科学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4.针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根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特征、生态植被特点及野外原位试验成果,提出了不同类型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模式,并研究探索了高泥沙河水人工渗滤净化的取水技术。 5.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建成的111眼探采结合井均为供水井,单井最大出水量达1.2万m3/d,可供能源基地或当地群众供水直接使用。 6.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集成、管理、查询、检索、分析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