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黎明 向山野出发
原文出处:http://www.geoeky.com/xw/2878.htm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传统精神,是鼓舞和影响几代地质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传承与发扬须得从关注最最朴实的个体及精神开始。
一 他们就像一群群不断飞行的候鸟。每当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他们便告别单位、家乡,就要奔赴远方。他们要去的地方,往往远离钢筋水泥的都市,远离霓虹喧闹的人群。他们就在那荒凉,辽阔的山野,住入民房,或扎起帐篷,树起旗帜,栖息,劳作,开展这一年的工作。 他们,是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的野外地质勘探队员。 所到之处,他们要寻找水源,避让、安抚陌生的山民,要燃起篝火,驱赶别样的蚊虫与瘴气,以及暗夜与寂静,抑或对着空荡荡的旷野山呼几声,以代表对这方水土的朝拜和宣告,他们是那样敬畏土地和山神,但他们依然要面对这里的严寒、酷热,要征服这里的大山、密林。 当他们围着灯光,铺开一张张图纸,讲解,讨论,运筹帷幄,伏线千里,也即意味着鼓舞士气,众志成城,意味着一场针对远途的战争即将打响。当他们惊动黎明,埋锅造饭,全身武装,背负仪器,拿着罗盘、地质锤、测绳,扛起铁锹、标杆,也即意味着他们斗志昂扬地朝着战场的方向出发。 而大山总是那样庄严、肃穆,以其绵延不尽的羊肠小道示意欢迎,以其荆棘遍布,怪石林立的身躯严阵以待。大山是身怀绝技、功力深厚的高人,险峻、挺拔,加之绝壁、深壑。 密林总是那样神秘、幽静,以其层层枯草隔绝泥土、岩石设伏,以其密密的枯藤、老树挡住去路。密林远比大山更难以应战,越是风平浪静、落叶无声之时,越是显出其不可丈量的威力。 还有那飞沙走石的戈壁、物换星移的大漠,以及莫名辽阔的沼泽……,大自然是那样鬼斧神工,诡谲多变。 可这些勇敢的勘探队员从来都不曾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在那山巅之上,在那丛林深处,他们淌过激流,跨过险滩,他们高喊着,挥舞着,彼此照应,相互鼓励,他们虎虎生风,满腔热血,他们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他们照常跋涉、穿越,照常拉开架势,摊开路线,采集测地区域的样品、标本,纵然掘地三尺,挥汗如雨,也一定要给大地把脉,为其肢体定名、划分构造骨架及外衣形态,解开其肢体元素的分布、运移、浓集及电磁性特征的谜局。他们只是前进,再前进,任凭那山、那林兀自雄伟、赞叹,或风光无限,勘探队员们见惯了大漠边关的风雪,绿绿草原的蓝天,东南西北的宏阔。 当一天的路线任务即将结束,他们的内心时常涌动一种征服的快乐。大山无语,密林无语。而归途往往显得漫长、凝重起来,有人汗流浃背,有人望梅止渴,有人边喊边唱,有人腿若灌铅却不断加快步伐,反正,返回的第一人总是值得祝贺的。 夜幕降临,皓月当空。一场人与自然的艰苦较量才真正地宣布告终。
二 灯火亮起来了,那点光亮越加衬托自然的博大,宇宙的无穷。他们大口吞咽食物,然后,整理样品,完善记录,归纳、总结,为明天做足准备,为明天夜观星象。 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总盼望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总盼望着前无怪兽挡路,后无山洪断桥。当地形复杂,高差大,而又气候无常,诡谲多变,任何露天勘探工作便充满了挑战、故事的意味。 有一天,山风袭来,乌云翻滚,我院的勘探队员赶紧往回跑,跑呀,跑呀,刚刚躲进屋檐下,但见无边的冷雨夹着冰雹铺天盖地而来。 有一天,朝阳是那样温和,天空是那样湛蓝,大家风风火火赶到达各自的采样范围,准备按照路线干活时,天公不作美,眼见阴云聚而不散,风雨大作无治,大伙索性跑到车里围而取暖。只是还有那么几个人,顶风冒雨完成了采样任务,状如落汤乌鸡,脚踏泥泞狼狈而来。 忽几日,大雨连绵不断,结果山洪暴发,山体滑坡,阻断了来回的道路,物资纯粹无法送往工区。于是,室内整理,望测区而兴叹,蔬菜吃光了以土豆拌面。 有一次,约莫收工时分,司机驱车载着几个地质队员到下一路口接送完成填图路线的同事,忽然从后视镜中发现车后尾随几头野牦牛。那些牦牛正在追赶急速行驶的汽车,气势汹汹的样子,令人毛骨悚然。那司机急中生智,调转方向将汽车驶入岔路,以鞭炮声将几头野牦牛赶进了深山。 有一次,一组二个人临渊沿着等高线采集标本,忽见孤狼在峡谷对面哀嚎。他们并没有大惊失色,举措慌乱,只是加快脚步,一边干活一边高呼。那孤狼久久不曾远去,它的脚步伴随他们的身影而移动。大山记住了他们的声音,他们记住了与狼同行的心境。 还有,他们有人体会过竹刺穿透脚掌的鲜血与疼痛,有人领略过夜宿羊圈的风声与星光,有人欣赏过茫茫大漠的海市蜃楼,有人发现了大片的鹅卵石上生长着一个草原,——这深烙于记忆的热泪与此刻豪迈的谈资,往往于漫漫归途化为爽朗的笑声。浸入汗水的标本、样品,印象里仍那样蓝烟悠悠,那是图纸上传世的亮闪闪的异常,那是大地深处金属婉转的呼唤。
三 生活在人声鼎沸、俗事纷扰的城市,更多的人们时常盼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那种来自原始密林的静谧,戈壁大漠的空旷,是那样令人神往。可对于这些勘探队员来说,沿途尽是别样的风景。只是在人迹罕绝之处,讯息、温暖与灯光,有时等同于物质匮乏年代农人期盼观看的露天电影。尽管如此,勘探队员已然将本职工作当作神圣的事业。正是因为他们铿锵有力的步伐,充满朝气的豪情,年复一年的“迁徙”、跋涉,才能不断提交石板墩铁矿、簸箕沟金矿、红柳井钛矿等一批批地质找矿的丰硕成果,才能创造了舟曲泥石流治理世界级巨型工程。正是他们,给旷野、给灾区驱走了荒凉、贫穷,留下了青春的活力和欢笑,种下了希望和繁华。 草木一秋化尘归,人生百年东逝水。 若欲垂名寻富矿,须得心与山野随。 正是这样的信念与追求,激励着一代代勘探队员战天斗地,永不停歇探索的脚步,将一种梦想深深地按入了心坎,深深地迷上了一种发现的快乐,从而创造了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今日的灿烂辉煌,描绘出一幅幅地质勘探的波澜壮阔的画卷。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勘探队员就像一群群南迁北徙的候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他们燃烧着火焰般的激情,时刻准备着高举黎明,向山野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