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遏制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如何缓解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退缩?如何预防几十年后将发生的化石燃料短缺?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最近,浙江省余姚市委市政府农办副主任陈清波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网等数十家网站上发表题为《加强环境建设六大构想》的长篇论文,提出了北调“江”水、开发藏电、治理沙漠、迁移人口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独创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环境建设六大构想。
陈清波认为,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配置,让长江下游之水反哺长江、黄河源头,通过开发青藏高原上的水电能和北调“江”水而将面积广达15.91万平方公里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为可人居可利用之地,进而大量地外迁青藏高原上生态脆弱地区和西北缺水地区的人口,减缓青藏高原上的冰川退缩,并为在西北沙漠地区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创设条件。
陈清波提出的六大构想是:
其一,“江”水北调1000亿立方米/年。在已经规划并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东线第一二期工程向华北调水201亿立方米/年的基础上,再从长江下游通过开挖输水运河和电力提扬向华北和西北年均调水1000亿立方米,其中经华北向西北沙漠地区年调水650亿立方米,向黄淮海平原年调水350亿立方米(其中抵补黄河上游向西北地区分输的水量200亿立方米/年)。调水线路调水方式设想为:在长江铜陵段从江道向桐城西北的大别山东北端开挖叉港,然后电力提扬100米高程;沿大别山北麓的六安、信阳、驻马店、郑州至北京西山脚下(丘陵、岗地与黄淮海平原接合部海拔80—40米区域)开挖一条自流式大运河,让“江”水从大别山东北端自流至北京昌平区的西山脚下(其中年均350亿立方米在郑州至京郊段通过开挖数条自西向东的小运河分输给黄淮海平原);再用电力将年均650亿立方米水从西山脚下提扬到内蒙古集宁附近的黄旗海(海拔1276米),然后从黄旗海开挖自流河渠结合局部地段电力提扬,将水分输给浑善达克、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
其二,“河”水在西北增加分流200亿立方米/年。黄河上游在河口镇段(上中游分界点)多年年均径流量为233.1亿立方米(黄河上游河口镇以上来水量占全河的53.9%)。由于甘肃、宁夏、内蒙古中西部、陕北等近黄河区域气候干旱、人多水缺、土地沙漠化严重,陈清波认为不能再让黄河上游之水从最缺水的西北地区大量地流失,宜在黄河景泰至榆林段通过开挖多条自流式河渠或安装大口径输水管道将年均200亿立方米的黄河上游之水分输给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黄河原溉泽黄淮海平原的水量则通过北调“江”水实现替补。
其三,治理并开发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江”水给西北年调650亿立方米,“河”水又在西北年均增加分流200亿立方米,若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四者兼顾适当分配,那么,这850亿立方米的调水将产生极为可观的成效:能在西北大沙漠、大沙地和大片沙漠化土地上新增供水充足的乔木林1500万亩(1万平方公里)、灌木林和草地3000万亩(2万平方公里)、耕地5200万亩(3.47万平方公里),这三项之和相当于台湾省面积的1.8倍;能使浑善达克、毛乌素、库布齐、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这总面积达15.91万平方公里的六大沙漠沙地乔灌草及农作物的平均覆盖率增加36.5个百分点,若将其现有固定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和调水改造后的道路、居住、水库用地算上,那么,六大沙漠沙地控制流沙面将达到60%以上,长期来沙尘暴肆虐的不毛之地就能改造成为可人居可利用之地,从而不仅能为在光热充足、风力较大的六大沙漠沙地上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创设良好的开发条件,还能为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增加水补给,为天山、贺兰山、阴山和黄土高原等地区增加降水,并将有效地减少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还能为西北地区发展工业提供约可新增工业增加值1529亿元/年的用水容量,可新增供水充足的人口2593万人。
其四,开发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等六大江所蕴藏的水电能3784亿度/年。陈清波据相关文献、参数并经匡算后提出,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还能规划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18482万千瓦、年发电量9080亿度,“江”水北调1000亿立方米/年和“河”水分流200亿立方米/年共需新增电力3784.3亿度/年,调水所需要的电力可以通过开发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海拔3000米以下区域)的水电能而得到解决。
其五,迁移人口2125万人。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越其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人口过多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放牧,从而加速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环境恶化,并进而影响全国的气候变异,陈清波据此提出三大移民设想:一是给水资源充裕、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浙闽粤三省的一二百个大中城市特批农保地转经济开发区用地2000平方公里(300万亩),让浙闽粤三省安置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1200万人,并上缴给中央财政易地造地费1200亿元,其用地的占补平衡由国家通过“江”水北调在西北新增耕地900万亩;二是在经调水改造后的黄河下游滩涂区和“黄泛区”开发若干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安置“江”水北调运河工程所涉及地区的移民200万人;再从西北人多水缺地区向经过调水改造后的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新增耕地林草地迁移人口725万人。浙闽粤三省的1200万移民安置及就业培训等经费由浙闽粤三省在建设用地出让金中予以安排;在黄河下游滩涂区、“黄泛区”和六大沙漠沙地中的移民安置及相关补偿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拨付。
其六,出让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保地300万亩筹资4.5万亿元。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每年新增开发用地达50多万亩、商住房均价已超过每平方米3100元。陈清波据此提出:以150万元/亩的价格向国内房价较高的大中城市出让农保地转建设用地300万亩,其用地占补平衡由国家通过北调“江”水在西北地区新增耕地900万亩,用地条件是由用地城市政府向中央财政加缴150万元/亩,并要求一次性认购、五年内将购地资金分期付清。陈清波经匡算后认为,4.5万元资金可解决“江”水北调、“河”水分流、开发藏电、治理沙漠、迁移人口这五大工程及相关附属工程的投资之需要;以150万元/亩的价格购得农用地转房地产用地,其商住房的购地费、征地补偿及失地农民保障费、建设成本费及相关税费的成本价也只有每平方米3000余元,还低于目前一些大中城市中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
陈清波在《加》文中还指出,“江”水北调等六大构想若付诸实施:不仅将有效地改善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长江、黄河长久地奔流不息;有利于后续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将西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电能宝库;有利于控制地球升温、防止气候恶化;还将增加长期就业岗位2287万人,激活内需,为国内众多企业提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并将促使西部地方政府增加税收、增强“造血功能”,促使西部几千万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陈清波 浙江省余姚市委市政府农办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