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钻孔地质编录 1.1 目的任务 钻孔编录的任务包括:回次进尺,岩(矿)心采取率,岩性描述,分层孔深,分层厚度,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钻孔弯曲度和孔深测量;简易水文地质测量、地球物理测井;并按要求采集各种标本和样品;编绘钻孔柱状图和钻孔地质剖面图,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种地质现象和各类岩石(矿石)的特征及其在钻孔中显示出的厚度。 编录人员必须对钻孔从定孔、安装、钻探施工、岩心管理、原始记录、封孔、环境保护等钻孔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钻孔达到地质目的,取全、取准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1.2 施工准备及质量监控 1.2.1 施工准备 编录人员应根据设计布置钻孔,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检查机台安装质量,编制钻孔开孔通知书及钻孔施工指示书。 1.2.2 钻孔施工指示书 指示书主要内容: a) 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 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 c) 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 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 孔深校正及要求。 f) 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g)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要求。 1.2.3 钻孔施工质量监控 1.2.3.1 岩心管理 a) 岩心摆放要求:岩心在装箱前应清洗整理,按施工顺序,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摆放入箱。 b) 岩心编号:凡长度大于5cm的矿心及10cm的岩心,必须按回次用彩色防水符号笔或油漆编号。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c) 回次隔板:或称岩心牌(票),在上回次的最下一块岩心与下一回次的最上一块岩心之间,应有用防水墨笔填写的木质或塑封纸质的回次隔板隔开。无岩心的回次也要放置注明为“无岩心”的岩心牌。 d) 岩心箱编号:在岩心箱的外侧应用防水符号笔或油漆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心编号、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加写“终孔”。 e) 岩心长度测量:测量岩心长度时,应将各段岩心紧密平放连接,若发现有将破碎岩心人为拉长现象,编录人员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 f) 回次采取率计算:回次采取率=(该回次岩心总长/该回次进尺)×100%。 g) 残留岩心处理:若回次岩心总长超过回次进尺,一般按残留岩心处理。其处理原则是,回次进尺不变,修正相关的回次岩心长度,将回次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岩心作为上一回次的残留岩心,推回上一回次。如果上一回次的岩心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后大于该回次进尺,导致其采取率大于100%时,继续上推,但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上推三个回次后仍有残留,应寻找原因,再作处理。 如××矿区第 9 回次进尺4m,岩心长4.9m,第8回次原进尺4.5m,岩心长4.2m,第7回次原进尺4m,岩心长2.9m。残留岩心处理情况如表15及图26所示。 表1 ××矿区第 9 回次残留岩心处理表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图1 残留岩心处理图 如果岩心破碎为砂状、粉状和不在同一岩性中钻进而用反循环采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般不准上推。可去除多余破碎岩心。 残留岩心原则上应由钻探施工人员处理,地质编录人员应及时检查其处理质量。如果地质编录时,发现有残留岩心出现,经确认后由编录人员处理。 1.2.3.2 钻孔天顶角及方位角测量要求 a) 一般直孔每钻进100m ,斜孔每钻进50m应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及方位角。 b) 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 c) 当钻孔换径或见主要矿体时,应加测天顶角及方位角。 d) 每百米天顶角弯曲要求:直孔≤2°,斜孔≤3°。 1.2.3.3 孔深校正要求 a) 钻孔每钻进100m或见主要矿体、重要标志层、下导管前和终孔后均须用钢尺测量钻具,校正孔深。 b) 孔深校正允许误差≤0.1%。如有超差,应查找原因并及时消除。 1.2.3.4 简易水文观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