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山金矿田位于扬子地台江南古陆东南缘赣东北深大断裂北西侧。矿田含矿建造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第三段的一套含火山物质的浅变质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系,分为三个岩组,矿床产于第二岩组(浅色砂质凝灰质千枚岩),底部与第一岩组(暗色含碳千枚岩组),顶部为一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构造岩组合。
这一构造组合地带为韧性剪切变质带,具有宏观和微观特征。脆性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二组:①北北东—北东向(F6、F4);②北西向(F1)。两组均为成矿向断裂,对矿体起着破坏和进一步富化作用。剪切带内发育一组与主剪切滑移面产状一致的缓倾断裂带,有的直接构成矿体,有的为矿体的边界。
矿石类型有蚀变岩类型和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包括三个矿石建造—超糜棱岩建造(矿化主体)、糜棱岩建造、千糜岩建造;石英脉型矿体产于蚀变岩型矿体中或其上盘。剪切带中的矿体密切共生,相互影响,在倾向和走向上常表现为相互递变。
矿田围岩蚀变类型多,与金硫化关系密切的为硅化、黄铁矿化和铁镁碳酸盐化。
矿石物质成分及矿物元素组合简单。有用矿物仅有自然金,金成色也高,为997,赋存状态以浸染状、裂隙状为主,少数成色裹状或吸附状。
成矿分为二个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①区域变质成矿期,属黄铁矿—石英阶段,其产物为石英岩状超糜棱岩,铅同位素年龄为大于42.5—大于48.6Ma;②动力变质变质成矿期(主要成矿期)分为三个成矿阶段;A:硫化物—铁镁碳酸盐阶段(主要成矿阶段),产物为硅质岩状超糜棱岩—糜棱岩—千糜岩,铅同位素年龄为592.9—614.7Ma;B;硫化物—石英阶段,产物为含金石英脉,铅同位素年龄为355.1 Ma。金的成矿作用经历了金的原始聚集。区域变质作用(使金初步活化、迁移)和初步聚集,动力变质作用(使热液继承,叠加、改造聚集成矿)等一系列成矿过程。据构造成岩,成矿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包裹体、热释光、稀土元素等特征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矿床成因类型属动力变质热液型。
成矿模式为:火山沉积—区域变质---动力变质—韧性剪切带控矿构造—改造叠加。矿化富集受岩性、构造、岩浆岩、蚀变类型及矿化阶段等制约,矿化富集中心受韧性剪切带底部主剪切滑移面“穹”区下凹与陡缓倾斜断裂交叉的复合控制。
找矿模式为:双桥山群第三段(或更老)地层+韧性剪切带+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的温压影响区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