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7613|回复: 19
收起左侧

[资料] 陈国达全集1-9卷 高清pdf

    [复制链接]

20

主题

7391

铜板

8

好友

资深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780
发表于 2015-5-2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孕育—中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32—1955)
本卷收入作者1956年创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理论——地台活化说(地洼学说)之前,1932—1955年20多年,从事中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专门性研究的主要论著,共计46篇;另有附录3篇,包括对作者所编的两本教材的简介及其译著1篇。
作者在这一时期的野外地质实地考察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领域:①从生物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和地震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基础学科方面,以查明区域的地质发展史实为基础,从区域全部地壳运动演化史的角度(包括第三纪末—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期的地壳运动),通过对发生在中国东部大陆(华北、东南部)中生代燕山运动,地质、构造、矿产等地质作用的客观事实进行的野外调查与研究,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中国地台”的结论,进行了长期检验;②对中国大陆东南部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区中,广泛分布的红色岩系的层位、形成环境、物质组成及矿产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③对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发育区中,反映近代地壳运动活动性特征的地震、山川河流、山岳与平原地形、河口三角洲和海滨岸线地形等开展了专题研究。
作者通过对中生代燕山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造山作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对传统理论进行检验取得的大量实际成果的原始积累,为作者突破传统“地槽-地台”理论的束缚和发现大陆构造新单元,奠定了实证性的客观事实基础,并成为作者1954年立项研究中国地台“活化”区的科学依据。因此,作者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事实上成为了作者原始自主理论创新的起步阶段——即地洼学说创立与发展的孕育阶段。
《广州三角洲》一文,系作者大学时期实地考察后的撰文,其要点为:①据对广州三角洲分布区物质组成的观察,并非是珠江河口堆积物组成的真正的三角洲地形,否定了前人的结论;②用海底地壳沉升过程,解释了该处海滨河口地形的成因。这是作者运用现代地壳运动的观点,分析与研究中国大陆海滨河口地形的处女作,也是作者继后重视从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角度研究中国陆内造山区地壳运动活动性的开端。
《察哈尔宣化下花园附近地质构造之初步观察》一文,是作者在地洼学说孕育期一篇重要的论文。这是1934年作者获美国洛克菲勒(Rockefeller)中国文化研究基金资助,在北平地质调查所攻读研究生期间,遵所长翁文灏(中国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的发现者与命名者)的安排,对华北察哈尔(现河北省)燕山造山运动区实地考察后的成果。这是作者从事中国大陆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研究的起始。此文的要点为:①以区域地质发展史实为基础和以地壳运动演化为主线,在各时代地层间不整合关系厘定的基础上,对区域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作用形成的宽展型连续褶曲及逆掩、逆冲、水平走滑断裂等构造型相(构造类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②对区域中生代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构造的叠加、改造进行了鉴别。并对该区陆内造山的构造格局及应力场,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得出由NW—SE水平挤压作用的结论;③提出了中生代造山作用延续至新生代,且后者以断裂作用为主的判断。文中并对反映新构造运动活性的地形、河流水系等地文景观,予以了专门论及。此文的重要意义,是作者对华北燕山中生代发生陆内造山运动典型地区客观地质事实的实地观察,和对“中国地台”这一传统大地构造理论观点,进行检验的开端,也是作者其后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进行检验时,在研究途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先导。本卷中《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型相》(1973)、《广东全省地质矿产志第三篇 地质构造》(1938)等文,均系继后作者在中国东南部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进一步实地检验的相关成果。
《广东之红色岩系》(1935)和On the Subdivisions of the Red Beds of South?Eastern China(1938)二文,以及《江西贡水流域地质》(1939)、《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1940)、《新滏峡江间地质矿产》(1940)等诸文,均系作者长期从事中国东南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专门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在地洼学说孕育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前二文是作者对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中新生代红色岩系,进行长期专门性研究并颇有建树的早期成果。
后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等区域地质调查中继续深入研究取得重要的进展。其要点:①对红色岩系的时代研究,确认了白垩纪旧红岩和第三纪新红岩的划分,二者呈不整合关系,修正了红色岩系只有第三纪的传统认识;重新厘定南雄层属旧红岩在下,丹霞层属新红岩在上,纠正了前人对二者层位的倒置。并提出“丹霞地形”的命名,开创了“丹霞地貌”和“岩石地形”研究的先河。②确认了旧、新红色岩系均系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期陆相山间盆地环境的沉积,它们均因地而异,呈不整合产于不同时代的老岩系上,其中尤以旧红岩普遍产于强烈褶皱基底和侏罗纪大规模花岗岩剥蚀面上,表明系剧烈造山期后的盆地沉积,但二者构造均较简单、平缓。③旧、新红岩系的岩石组成均系由底部砾岩层和上部砂砾岩、砂岩、砂页岩组成的粗屑岩系,分选性差、厚度变化大。其中旧红岩系厚度大于千米,且与东南沿海同期大规模流纹岩类火山岩系呈相变关系。因此,作者对红色岩系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是其后成为识别中国大陆中、新生代地台“活化区”的事实依据,以及划分地洼区基本构造层,并将其作为地洼型典型沉积建造类型之一的主要客观事实依据。
后三文是作者对研究区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为其后以区域地质发展史实为基础,运用历史-动力分析法进行大地构造与成矿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另外,本卷中《江西中石炭世植物化石之发现》(1942),《Neuropteris gigantea 植物化石在江西之发现》和《江西中石炭世含煤地层》(1943),以及《江西石炭纪梓山煤系前之不整合》(1944)《江西海西运动之一幕》均是作者在江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在扩大江西煤矿矿产和厘定区域地壳运动方面的专门性成果。
《广东灵山地震志》(1936)和Origin of the Lingshan Earthquake of April 1,1936,and Its Bearing on the Recent Crustal Movement in South?Eastern China(1938)文,均系作者1936年广东灵山地震发生后,对震区及余震调查的报告。要点是:
①对感震区域的范围,烈度与集中距离的关系(附区域等震线图),地形对烈度之影响,地质对烈度之影响,震区内闻声特性及迟早、强弱及位置,以及震中位置、形状大小和地质概要;震源深度及地震动力的形式与方向和前震、余震,均作了详尽记载与图示,并对该地区历史上的地震,作出统计与分析。
②对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地陷、喷砂等现象和对潜水的影响,以及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人员死伤,进行了详尽的记录统计。
③认为地震与中生代以来的NE轴向的造山运动有关,系喜马拉雅期块断裂及挠曲地壳运动的产物。此文后被列为中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的典型实例之一,且成为作者其后根据地震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性质的原始成果积累的重要部分。
《广东英德硫磺山之黄铁矿》(1938)和《粤南油页岩简报》(1949)、《中国油页岩概论》(1951)等文,系作者对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发育区的内、外生矿床进行专门经济地质调查的成果报告。前一文的要点:
①产于泥盆系层间黄铁矿,其矿体受泥盆、石炭系背斜构造轴部控制。黄铁矿矿脉与层理斜交和呈鞍状产于背斜核部,见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作用。花岗岩、闪长岩为矿床的矿源岩。
②燕山运动对含矿岩系的强烈褶皱和断裂及其花岗岩、闪长岩矿源岩和热液作用是成矿的主要条件。成矿后区域地壳运动尚未全息,故矿体与围岩共同受褶皱、断裂,发生压碎等现象。此文是作者对中国燕山造山运动内生成矿研究的最早实例。
后两文中,《中国油页岩概论》(1951)是作者在发表《粤南油页岩的开发问题》(1949)一文后,对中国能源矿种之一的油页岩颇具重要性的专论。其要点为:
①作者按地质找矿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为阐明中国已知的油页岩矿床,加快油页岩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门调查和详细论述;
②阐明了产于第三纪的辽东抚顺油页岩矿和粤南茂名油页矿,分别均为内陆盆地沼泽相和陆缘滨海盆地沼泽相沉积成矿,共同占有全国近45%的储量。
上述三文,分别成为作者在地洼学说的孕育阶段,最早对地洼型内、外生成矿作出研究的实例,也是地洼成矿研究中最早的原始积累。
《中国岸线问题》(1951)一文,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大陆东部滨海地形学研究背景下,在《广州附近之上升浪蚀台地》(1948)、《广州附近之上升浪蚀阶地及粤省复式岸线之成因》(1948)和《中国南部复式岸线成因一解》(1948)等文基础上,总结性的重要成果。其要点为:
①根据1935年起的观测,中国岸线系是在总的地壳沉降、间以上升形成的复式岸线,否定了国际权威学者认为中国岸线舟山群岛以北上升、以南沉降的错误结论。
②结合对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北缘现代地震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二者均与现代地壳运动块断-挠曲相关。此文的重要意义一是为其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区,滨海新构造地壳运动的差异活动性和地洼型岸线的划分提供了原始实证;二是成为其后提出的东亚大陆壳体新生代陆缘扩张形成离散式大陆边缘论述的最初萌芽。
第二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初创(1956—1960)
本卷收入作者自1956年至1960年初,地洼学说初创期阶段撰写的论文31篇、专著一本、附图(彩色图版)2幅、附录3篇。其中:
《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是地洼学说初创时期(1955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论论著。1955年春,在地质部全国地质会议上讨论湖南涟源斗笠山煤田问题时,著者提出湖南一带为“活化地台”的最初看法。此文即依这一见解,根据作者1932年起历年的野外实地观察,对中国北部阴山山脉及东南沿海诸省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和成矿特点,作出分析。认为这两个地区,既非历来文献所说的地台区,也不像有人所说的地槽区,而是中国地台区的一些部分于中生代“活化”,即由地台活化而形成的构造区,取名“活化区”,并把东南沿海区命名为“华夏活化区”。
文中提出“活化区”术语(于1959年起又称“地洼区”),作为大陆地壳中一种新被发现的活动性构造单元,初步冲破了“非槽即台、非台即槽”的、统治整个地质科学长达百年之久的地槽-地台学说的思想束缚,成为创立地洼学说活化构造理论的客观事实依据和核心概念。
“活化区”的重要特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活化地台凹地”(1959年起改称“地洼”)的构造盆地。作者从此文起,即把大地构造与成矿关系列在显著地位,指出活化区成矿具有重要性,除存在地台型和地槽型内、外生矿产外,还存在有“活化地台凹地型”外生矿产和活化岩浆型内生矿产,具有矿产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地洼学说将大地构造及成矿学兼容并重的立论具有奠基作用。
此文的发表,后被列入自然科学史上的大事之一(见《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2页;伊东俊太郎等.
《简明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日本弘文堂出版社,1983,第145页);该文发表的时间1956年被作为地洼学说创立的年代。
《中国构造区域划分的我见》一文,是“地台活化说”(地洼学说)初创阶段,著者针对大地构造学基本问题——大地构造区划问题,对中国地台“活化区”进行区划研究最早的一篇文章。其要点有:①对中国构造区域划分的方法及原则方面,著者鲜明地阐明传统的“历史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并根据中国地台区广泛出现的地台活化现象,加以补充、引申,成为适用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本方法;②提出了对“活化区”各级区划的原则,既要考虑地台活化前,其前身地台区时的情况,又要考虑活化时期的活化程度、活化形式等情况(后多经修改、补充);③运用“地台活化说”作指导,编制了中国第一张区分地槽区、地台区和活化区三大构造单元的《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简图》。
《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是著者根据他1932年以来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实地观察的资料积累及1953年陪同苏联B.M.西尼村教授进行中国地台活化实地考察,结合讲授《中国地质学》的教学工作,把对中国大陆地台活化认识系统化整理,于1955年完成《地台活化理论及对找矿工作的实际意义》初稿后,(1960年出版发行时更名为《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把其中关于中国地台活化的进程及阶段划分;地台活化发生的时代及地理分布;活化地台区的结构及地台活化的类型;以及中国活化地台区的一般特点;已知的活化地台区及其成矿作用等基本问题,加以系统的概述,先行发表。随文附有《中国境内活化地台区域活化发生时代》和《中国境内华夏型活化地台区分布图》,是著者最早编制的中国大地构造方面的图件。由于正值《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审稿、定稿期,著者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期望能够广泛征求意见,修改、补充完善。
《南岭及其邻侧地区的大地构造》一文,是1957年作者应二机部309队的邀请,给苏联专家组讲学的中文稿(曾由该队译成俄文印发)。文中根据作者历年野外考察的大量实际资料,阐明本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三大层群,依次构成三个构造层。从历史分析及构造分析看,它们分别代表褶皱基底、沉积盖层以及第三构造层——活化构造层。根据各个构造层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所反映出来的地质发展史,本区原系“中国地台区”的一部分。到早中生代后期,发生活化形成第三构造层——“活化构造层”(1959年起改称“地洼沉积层”;1960年改称“地洼构造层”),成为活化区。依地质发展史上的差异,本区可细分为华夏、雪峰-黄山及浙-赣-湘-桂三个活化区。所以,以产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闻名世界的南岭山脉,其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不是属于地槽区,实系中国东南部的后加里东地台区的一部分,于中生代活化时,有几个方向的大断裂带发生或再度活动,互相交错,引起大量酸性岩浆沿之侵入,遂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床。
中国能源矿产中的油页岩、煤、石油及铀,是作者从1938年起长期关注并实地考察与研究的矿种。《中国油页岩的大地构造类型》一文,系地台“活化区”概念建立后,地台活化说(1959年后称地洼学说)初创时期,著者于1957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学术论文(节要);是最早将地洼型油页岩,作为与地台型、地槽型(山前凹陷型及山间凹陷型)并列的大地构造成矿新类型;并对中国油页岩矿产中,不同大地构造成矿类型矿床的含矿系及其地质构造、产出背景特征、成矿时代,以及与中国地台活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附有作者在进行学术讨论时回答的内容;以及其后整理载入中国地质学会会讯的补充意见。该文的意义在于,是对地台活化说倡导“除阐明地壳发展规律外,还要研究并阐明成矿作用的规律,为矿产预测及找矿工作提供依据”的学术指导思想,最早作出的实例表述。
《中国活化区矿产的分析》,是1956年作者提出“活化区”概念后,继续对活化区内的内、外生矿产的形成与产生特点,优先进行专门性研究与阐明的第一篇重要论著。反映了著者把大地构造学与成矿学融为一体,兼容并重,作为立论之本和大地构造为生产实际及找矿服务的学术指导思想。其重要意义在于阐明了活化区中既有继承其历代前身(包括地槽区及地台区阶段)的矿产,又增添了自身的矿产,包括外生和内生矿床,这是对活化区矿产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原因,以及活化区成矿专属性、继承性和叠加性的最初表述和递进成矿新概念的雏形;并举出阴山、冀辽活化区,华夏活化区及浙-赣-湘活化区的矿产分析作例证。
《“满蒙地块”及其大地构造特点》一文,是“地台活化说”(1956)或“地洼学说”(1959)从初创期至充实期间,研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一篇主要论文。它把中国古地台区经活化转化为“活化区”的研究范围,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中部扩展至东北部,构成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台活化发育的典型区域。文中依据东北诸省前震旦纪至第三纪后期全部地质发展史与华北地台活化区的对比分析研究,把北部与南部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古地块,前者系另一独立的古地块(取名“满蒙地块”),后者则系华北古地块的一部分;其次阐明了这是一个有较长期地台活化历史的“活化区”,大范围、剧烈的活化时期则是中生代,且尤以中生代中后期广泛的火山喷发及大量酸性岩浆侵入为特色,故和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华夏型活化区”(1959年后称为华夏型地洼区)属同一活化区类型。
《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是地洼学说发展“初创时期”的一篇重要论著。1956年作者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时,对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命名,因考虑到它是地台区经活化作用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故叫它做“活化区”。后来发现,这个术语虽能反映这种构造单元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形成过程,但不能反映它的地质记录特征,不利于认识和鉴别。其次,因随后的研究表明大陆构造的“稳定”区和活动区不止一种;在地壳演化史上,于地槽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过一个古老的“稳定”区存在过(参考《先震旦纪大地构造性质问题》一文)。任何一种“稳定”区都可以发生活化,例如地槽区的发生,就是由于前地槽区的“稳定”区活化的结果。所以,活化区一名,含义显得笼统,不能确切地表明它是后地台区的活动区。尽管作者所命名的“活化区”一词,已被中外学者广泛采用。但为了克服这个术语的缺点,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它的地质作用特征补充另一个名称。本文就是为了阐明这种构造单元的最具代表性并可作为重要识别标志的特征,是在这种后地台活化区里面取名“地洼”的特有的山间构造盆地中形成有独具特征的地洼型沉积建造组合,成为与地槽型、地台型沉积建造组合相区别的一种主要识别标志。故在本文中增称这种新的构造单元为“地洼区”。作为“活化区”的同义词。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总结了地洼学说初创时期逐步深入,渐趋系统化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提出“地洼”及“地洼区”新概念之外,还把“活化地台凹地沉积”改名为“地洼沉积”或“地洼型沉积”;由这些沉积构成的第三构造层则叫“地洼构造层”。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地洼区的性质和在地壳演化史上的位置,即它是继地槽区、地台区之后出现的第三种构造单元,是一种新型活动区型的、具有更为复杂结构的构造单元。
文中首次提出“地洼型成矿作用”概念,作为“活化型成矿作用”的同义词,以便更确切地反映这一类型矿产的大地构造成矿类型特征和成矿规律。
文中把“地洼”的译名定为汉语拼音的“Diwa”,意译为“geodepression”。俄文译名为“Дйва(Геоделрессяи)”,日文则采用“地窪”。《湖南省地质发展简史及其大地构造分区》一文,反映了著者运用“活化区”或地洼区——第三构造单元新概念,借助生产实践的成果资料,进行区域大地构造图的编制,为开展矿产预测及找矿提供依据;并通过编图实践,对地台活化说或地洼学说加以验证、修改、补充。这是地洼学说充实发展阶段的初期的主要特色和基本途径。1958年至1959年初,由著者主持的1∶250万《湖南大地构造图》和《湖南构造纲要图》的编制,是最早以地洼学说为指导,采用历史分析法,按三大基本构造层划分,以现今大地构造性质为准则,进行的大地构造区划的具体实践。也是地洼学说初创期阶段,著者于1956年对中国构造区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及级次方案,结合湖南省区域地质史分析,最早进行的区划实践(见图版Ⅰ、Ⅱ)。上述图件及说明书,于1959年3~4月在全国地质编图会议上曾展出和报告,其后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湖南省地质发展简史及其大地构造分区》——文与其后发表的:《湖南省大地构造纲要》(1962),《从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看湖南铁铜铝煤的分布》(1960)和未刊稿《建国十年来湖南省大地构造研究综合述评》(1959)等系列文章,均是对编图实践,侧重不同的阐明,成为其后(20世纪70年代)著者深入地质勘探队、矿山,进行矿产预测和找矿等的依据。
《萌渚岭西侧湘粤水系间的争夺及其对南岭地区新构造运动的意义》系作者依据1957年实习教学期间的实地观察资料,应邀在冶金工业部204队所作学术报告的基础上,整理成文。地洼学说强调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划分的原则,是以现代地壳运动的性质为准绳的。诸如地震、温泉、水系间的争夺、海岸线的变迁、新构造运动等,均是最为直观,有助于识别区域大地构造类型的另类标志。文中根据研究地区水系间第四系的发育位置和分布状况,经对比分析,确定为河流争夺现象的一个实例。发生的原因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活动进程中,属于E-W向构造系的褶断运动与属于NE向构造系的褶断运动,互相干扰、相互交替,构造线方向反复更易所致。该文的意义尚在于,在进行地壳构造运动分析时,也应注重构造体系的具体实际运用,这是著者倡导历史分析法与动力分析法相结合的开端。著者一直认为地洼学说,作为还在成长中的新学说,还是很不够完整,很多重要问题如地洼区级次的区划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修改及补充。《划分构造区的方法和步骤》即是在总结了编制《湖南省大地构造图》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之间递进转化的序次关系和继承作用与新生作用的关系,对三类构造区的分区级别、划分根据和划分步骤,作出了进一步较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与厘定,为其后(1977)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中构造区划分系统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基础。地洼学说对大地构造分区的划分原则及方法上,从1956年创立地台活化说起始,依据科学实践的积累与检验,大地构造分区的修改、更新,一直贯穿于该学说从初创、充实发展的全部进程,历经了从侧重于槽、台、洼构造区形成过程到从侧重于槽、台、洼各构造区地质构造识别特征二个方面的探索。前者以1958年编制的《湖南大地构造图》和《划分构造区的方法和步骤——编制湖南省大地构造图体会之一》(1959)为代表;后者则以《湖南省大地构造及其与矿产的关系》(1959)和《中国大地构造图一按地洼说和递进说编制》(1∶400万)(1959年完成初稿,1977年正式出版)为代表。因而在构造分区特别是3、4级分区的名称上先后有所差异。《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地洼学说初创至充实时期,作者的一篇主要理论性著作,提出了对地壳演化一般规律的新见解。阐明地台区是由属于活动区的地槽区“稳化”转变而来,而地洼区则是由属于“稳定”区的地台区“活化”转化形成的。根据各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结构上的差别与联系,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的关系既是互相转化的又是对立统一的。地壳发展是活动区与“稳定”区两者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互相转化更替,沿着螺旋式的路线,向上向前发展,由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递迭升进。作者称其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这在理论意义上给自然辩证法增添了新的例证;在实用意义上增添了地洼型成矿作用及其内、外生矿产的分布规律,有利于指导其成矿预测与找矿勘探。《从地洼学说谈到湖南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是著者最早运用地洼学说递进成矿论总结湖南省大地构造及其矿产的关系的一篇论著。按地洼学说为找矿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针对湖南省铁矿和石油为找矿重点的实际,依据湖南省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和分区,初步阐明了湖南铁矿的大地构造类型及其找矿方向;以及地洼区的生油、成油、储油和油气保存条件。同时,著者作出了华南地洼区内生矿床分带的初步划分,并论及其与地槽区内生矿床分带性的区别。《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是作者在地洼学说初创期著述的具有里程碑作用和意义的一部重要论著。该专著的特色是以大量实际成果资料作依据,对地洼学说立论的最基本部分的核心概念,及发展引申的科学新概念和相关的辅助性假说,进行了初步阐明。专著论述的根本性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①地洼学说立论基础:新被认识的大陆地壳第三类构造单元地台“活化区”(地洼区);地台区的活化解体形成活化区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地洼型地壳运动;地台活化的产物(地洼、地洼型沉积)以及由其构成的地洼构造层,地洼型构造-岩浆活动及其矿产等基本概念。②地洼学说的中心思想:地台区由地槽活动区经“稳化”形成稳定区、以及地台稳定区经“活化”形成“活化区”(地洼区)、这种转化进程关系上的“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说)等。③运用著者倡导并经引申、发展的大地构造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提出了结构、地质构造、地层、古地理、构造运动及其变形类型、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矿产类型等九个方面,作为地台活化区(地洼区)这一新型的大地构造单元的鉴别依据。④阐述了地洼学说的基本学术路线——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目的是为生产实际服务。举例阐明了“活化区”(地洼区)内矿产的综合性、多样性,包括见于褶皱基底中地槽型沉积变质和内生矿床及见于盖层中的地台型内、外生矿床,以及地台活化区形成的外生、内生矿床。为其后地洼学说递进成矿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⑤对地台活化作用和地洼区形成的原因——地壳递进发展的力源机制作出了初步探索,认为与地壳内放射性元素的热能聚散交替的规律性有关。为其后(1979年)著者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开拓了最初的思路。
第三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充实(1960—1977)
本卷收入作者自1960年至1977年正式发表的论著以及部分学术报告25篇和《成矿构造研究法》专著,反映了作者在全集第二卷“地洼学说”创立的基础上,对“地洼学说”的充实和发展;代表该理论从初创至逐步完善的重要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该阶段的特点是,作者突出地依据大地构造辩证历史分析法分析了《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和《从历史分析法的角度看地质力学分析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沉积、岩浆、变质建造等分析并与动力分析法的结合,从辩证发展的观点进一步论述了《活化、稳化、动“定”递进转化》的概念,通过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使地洼学说基本理论观点得到了充实与发展。其中,《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作为地洼学说的阶段性总结成果于197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其他是作者深入矿区,将其理论运用到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上,应邀作的学术报告及实际成果。
《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一文是地洼学说发展早期一篇重要的论述。 著者(1959)提出地洼区作为地台活化区的同义语后,对地洼学说立论基础做了较为全面的阐明,为继后充实与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
其意义有:①奠定了地洼学说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②对大地构造基本单元的鉴别标志,从最初(1956)创建时的沉积、岩浆、变质建造、构造型相和矿产类型五个方面,扩展到包括地壳结构、古地理、构造运动、地貌及新构造等十个方面,为鉴别基本构造单元,打下了实证性坚实基础;③通过对已知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矿产及成矿作出的对比分析,包括内、外生矿产的继承、叠加、改造的阐述,为递进成矿论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最初的基础;④鲜明地阐明了区域大地构造属性必须按其现今所处发展阶段为准的基本原则。
《先震旦纪大地构造性质问题》是运用地洼学说初步阐明地壳发展多元论的一般规律(1959),依据国内外前震旦纪已知地质事件记录初步进行实践检验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论述(原文系研究生教材《大地构造学》中的第七章)。
要点有二:①在前地槽区演化阶段,至少可以区分划出暂称为“地原区(X-1)”(稳定区)和“地盆区(X-2)”(活动区)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据已知最古老变沉积岩系(太古宙)由玄武岩质“原始地壳”(洋壳)经破坏后的产物,推测地盆区、某些地原区及地槽区,是由“原始地壳”孕育出来的“原始构造区”(X-n)。 其与地原区(X-1)及地盆区(X-2)之间,有无存在其他构造单元或其数目多少,尚待研究。 这是地洼学说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多元论基本论点的最早实例表述。
②是地洼学说对陆壳和洋壳构造演化关系的最初探索,开启了地洼学说从阐明大陆地壳中新型活动区——地洼区的相对单一的概念,演变为向探索全球(陆、洋)岩石圈构造演化高理论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受当时国内对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研究程度和技术手段(如缺乏多元同位素体系年代学等的研究)的局限性,故文中使用的前寒武纪地质时代和地层划分的称谓、代号缩写,均与现今《IUGS 1989全球地层表》和《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存在差异。
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有其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地洼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中,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从历史分析法的角度看地质力学分析法以及二者的关系》一文,即是地洼学说成长发展时期,著者按“取百家之长,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倡导把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历史综合分析法与动力大地构造学范畴中的地质力学分析法相结合的早期著作,也是著者继后(1991)倡导把历史大地构造学与因果论动力大地构造学融为一体,建立历史-因果(动力)综合大地构造学和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法最初的启端。
任何一个区域现今所处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构造属性,是判别其构造单元的唯一依据,是地洼学说的基本论点。
因此,一个区域的新构造及地貌特点、类型,反映出的地壳运动属于活动区型或稳定区型,是识别其为何种大地构造单元的最为直观、未受叠加改造过的地质记录和一种可靠的鉴别标志,因而,新构造及地貌的观察与分析,一直贯穿于地洼学说的孕育、诞生和成长的全过程。
《新构造及地貌同大地构造的关系》一文,即是著者专为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构造地质学会议撰写的,论述新构造、地貌同大地构造关系重要性的文章。
其要点有:①依据中国已知地质史实记录,以地壳演化史作为主线,初步论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与成矿的基本发展阶段,以及现今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区的属性,全面揭示中国大陆地壳演化史上,动“定”构造单元递进转化发展的基本过程;②把构造层与构造区两大要素相结合,并兼顾其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征,阐明了按地洼学说编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图的基本方法与手段;③以中国大陆地壳构造演化-运动史中不同基本构造单元时间上序次变化为纲,兼顾其空间上变迁的细节,并按生产实践需要,编制了相应的古大地构造图,这是地洼学说编图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对编制中国区域古大地构造图进行的探索性工作。
《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作者自1956年发表地台“活化区”(于1959年增名“地洼区”)概念后,依据新的研究成果,更明确地论证了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陆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文中综述了它的发现经过、定义、最基本的构造特征(地洼构造及介于其间的地穹构造),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按活动强度变化或按主要特征分期)。文中以较大篇幅列举了地洼区的识别标志(包括结构,沉积、岩浆、变质建造,构造型相,古地理,新构造及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矿特点等)及与地槽区和地台区的比较,地洼区在世界上的分布和地史上的出现时代,类型划分等;并附世界地洼区的分布图;阐述了地洼区的分区系统;讨论地洼区的性质问题及命名问题。该文是作者继其《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1960)专著后,另一较全面地对地洼学说立论核心进行全面的、较详阐述的论著。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洼盆地构造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一文,是地洼构造及其成矿研究的基础性课题的理论成果。其要点为:①根据实践的检验,对1958年《华夏型地台活化的进行过程》一文和1960年《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专著中对地台活化区或地洼区构造发展过程(初动期、渐进期、激烈期、余动期的4阶段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初动期与渐进期合并,作出初动期、剧烈期、余动期3阶段的新划分,这一地洼区构造活动强度变化阶段性的划分,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地洼区构造格局阶段性变更的特征;对地洼区不同构造发展阶段,外、内生成矿作用及其所成矿产赋存的时、空特征等,对提高预测找矿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②作出了地洼期和褶断带期的新划分。
地洼期相当于初动期及剧烈期,褶断带期则相当于余动期,前者以褶断变形构造为主,后者则以块断变形构造为主。
这一划分有助于对地洼区成矿继承、叠加、改造作用的深入研究;③此文通过地洼区的典型地区——中国东部,对中新生代地洼构造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地洼盆地构造发展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洼区构造-岩浆活动特点;地洼盆地的构造特征和研究方法等,作出了系统阐明,在地洼学说充实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地洼区及其他有关问题》一文,系著者应邀于1972年9月6日在国家计委地质局、地质科学院审图工作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196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地洼学说理论充实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在国内、外被广泛介绍和运用的推广时期。著者在该时期一系列全国性会议上的学术报告中,多是以中国部分地区(如山东)的研究实例,从其地质发展过程论述其地壳发展的特点,侧重阐明地洼区这一后地台区阶段新型活动区的主要识别标志,并着重阐明成矿递进论的基本论点及其找矿意义。文中还根据70年代中国大陆地震频频发生和抗震防灾工作的实际需要,着重对大地构造与地震地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近代地震是新构造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文中列举了20世纪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27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均系地洼区地震,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是弱震地区的观点。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红色岩系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试论中国东部某些地洼型油田特征和找矿方向》一文是根据著者从1935年起长期在该领域研究积累,于1974年3月在中南地区红层研究协作会议(广州)上的报告专文。其与另文《地洼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初步认识》同为姊妹篇,两文各自论述重点不同。前文重点阐明中国东部地洼型油(气)田形成阶段的大地构造历史背景,以及油气盆地形成、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并以实例阐明了地洼型油(气)田具有“小而多”;常沿凹陷呈向心式环状分布;目的层系较多,常出现不同层系油田连片;沉积岩系多韵律,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储油岩类多、储油性好、油藏类型多、找油范围广等特征。后文则着重对地洼型油气盆地形成、发展过程中,古气候因素、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因素等生油必要条件,储、盖层及储油构造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进行了专门阐述。上述两文的重要意义是把中国中、新生代盆地红色岩系的传统地质研究,拓展到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研究的新领域;进行了地洼型油气田成矿大地构造基本类型的划分;提出了地洼型油气田的找矿方向。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著者深入地质勘探队现场,运用地洼学说结合找矿工作需求,进行验证与补充,遂成为推动地洼学说充实发展的主要方式。《从“地洼说”谈茶—攸地区的成矿构造问题》一文即系著者于1974年10月在湖南地质局416队东岗山矿区所作的学术报告摘要,是根据茶陵—攸县地区找矿实际,按著者《成矿构造研究法》一书初稿的内容,针对成矿构造所作的专门报告中的要点。包括了:①成矿构造的定义、分类、级次划分;②茶—攸地区成矿构造历史分析;③中型构造的控矿作用;④大型构造的控矿作用;⑤对东岗山矿区进一步进行成矿构造研究的建议。鉴于《成矿构造研究法》书稿1970年送出版社后,因历史原因迟迟未予付印,因而,此文和著者先后在广西冶勘274队(1965)、青海西冶8队(1969)、甘冶1队(1969)、中南冶勘工人地质试点班(1971)等所作的有关成矿构造讲课或报告的文章,为其后正式出版的《成矿构造研究法》(1978),增补了许多构造控矿的实例。
《成矿构造研究法》是作者重要的专著之一,已全文汇集于本卷中,对于该书的介绍,请参见其扉页后的内容简介。
运用地洼学说编制各种图件,为生产实际服务和对其理论进行检验,是地洼学说充实与发展时期采取的一种主要方法。1959年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大地构造研究室成立后,由著者指导,首次按地洼学说新思路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初稿),因受到阻挠和1965年起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功亏一篑,被迫搁置。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总结》一文即是此次编图(附说明书)的总结性论述。直至1973年应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图集》之约,编制1∶15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作为该图集序图之一(后仍因受阻未正式出版)。《中国大地构造简述》即是在上述编图基础上,运用地洼学说编图后对中国大地构造主要特征作出的论述。这两篇文章的要点是:①简要阐明地洼学说及动“定”递进说并汲取“断块论”及“构造体系”之长的基础上,以现阶段的大地构造性质为准,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进行了初步区划。文中所附大地构造分区略图,为其后1977年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万)打下了基础;②强调指出了中国大陆地壳大地构造演化上的基本特点为:沿经向狭长构造带(南北地洼区)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壳体(或巨型地块),两者之间,无论在大地构造发展史、现今大地构造特点、主要构造线方向及其所属构造系、地貌、地球物理、地壳厚度和M界面深度等方面,以及在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壳运动、构造型相等方面,都各具自身特色,存在明显的分异。这是继后(1992)在地洼学说理论体系中,著者提出综合大地构造学新概念——壳体概念的雏形。
著者于1959年至1976年期间,作过一系列湖南大地构造与相关矿产关系的学术报告。《湖南大地构造与油气、金刚石矿床的一些有关问题》系著者于1976年2月及4月分别在湖南石油队及431队所作学术报告的文稿,其中部分内容已在《湖南省大地构造与其矿产关系》(1959)一文中发表。故该文现以节要汇编,除保留原文分节标题和部分内容外,仅全文保留“从成矿大地构造条件谈湘西金刚石矿床的一些有关问题”的内容。
《大地构造与富铁矿成矿矿规律》一文,是在地洼学说充实与发展时期,对递进成矿理论起着奠基作用的一篇重要论述。该文系作者1975年应邀在“南方富铁矿会议”(广州)上作的学术报告。作者从递进成矿说理论观点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富铁矿资源需求相结合上,对我国富铁矿的形成及其成矿类型,另辟新径作出的论述。其要点是:①结合地壳发展的递进规律性认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矿产的继承性和成矿递进性,成矿的多体制阶段性及不平衡性;矿产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等4个方面,阐明了大地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并强调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型相对矿产的控制和改造的重要实际意义,其中包括先成构造单元对后成矿产在成矿构造和成矿围岩条件上的控制与影响;以及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矿产在构造型相和岩浆活方面的改造与影响。这两个方面是递进成矿论对矿床分析与研究不可分割的基本内容;②以已知鞍山、白云鄂博、海南岛石碌铁矿等富铁矿床为例,结合这些矿床的成因问题争论多年未能解决,直接影响到富铁矿床的找矿方向未能明确,作者从它们现均产于地洼区中的客观事实,提出了这些矿床的三多特征:成矿的多体制阶段性、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的复成矿床特征,成为作者继后提出“多因复成矿床”概念的雏形和递进成矿论中“多因复成矿床类型划分的初始部分”;③作者根据对中国南方主要铁矿床成矿大地构造条件的分析,分别对地槽型铁矿床(沉积变质和火山-沉积变质型)、地台型铁矿床(风化淋滤和沉积型)、地洼型铁矿床(火山岩型、热液矽卡岩型)的成矿特点和找矿方向(包括富矿的找寻)分别进行了阐明。
这也是作者对中国金属矿床、矿种,作出三种成矿构造单元类型的最早划定,对其后对中国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种基本成矿类型的划分,具有承前继后的创新意义。
第四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拓展(1977—1992)
本卷收入作者在地洼学说(活化构造与成矿理论)充实与发展阶段后(1977—1992)进一步走向世界时期,从理论拓展和成矿学实用两个方面,对地洼区——大陆构造新单元这一核心概念加以拓展并与国际前沿研究接轨的论著,共计52篇,另附录文选和讲义简介4篇,作序、序言(选)11篇。
《地洼区——大地构造单元的新类型》一文,是1975年底,《自然科学争鸣》杂志社致函中南矿冶学院党委,嘱请陈国达教授撰写介绍地洼学说的专文,随后派人亲来说明:“这是毛主席嘱办,毛泽东主席想了解我国的大地构造学派。”这篇专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传统地槽-地台学说;主要从中国大地构造的实况论及地洼学说的基本认识及其哲学观点,并着重论述了地洼区研究的生产实际意义,包括结合找矿实践、预报及预防地震的作用和意义。文后列出了陈国达立论代表作和国外评价的三篇参考文献。
该文稿于1976年初寄交杂志社后,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受阻延至1977年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方发表于《自然科学争鸣》[1977(2):28~32]。此时,毛泽东主席已逝世。
《中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一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地洼学说专门研究机构得以重建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陈国达被任命为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后,作者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地洼构造的研究因受干扰,与国外对活化(地洼)构造研究取得的进展之间,差距明显,原有优势已存不多,以及十年间国际学术交流停滞的实际情况,为加强我国对中新生代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的步伐而撰写的专文。该文具有如下特点:①以国内对地洼构造的研究为主,兼及国外截至1977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地洼构造研究现状作出了回顾与展望;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强地洼构造研究的主要方面予以概述;②着重对地洼构造成矿规律方面,依据近期在运用递进成矿论解决找矿实际问题,在复成矿床和多因复成矿床研究上的新进展,做了专门性的阐述;③提供了国外在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方面主要的文献信息。该文与另一篇《地洼构造研究现状》(1979),具有类同的学术意义。
《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些特点》一文是地洼学说在1965年被列为中国大地构造4大学派后,作者为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IGC-25th,澳大利亚,悉尼,1976)撰写的专文,是地洼学说国际交流的开端,后被收入《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第一集)。要点为:①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是:构造单元的多样性,除雅江—喜马拉雅、台湾东部地槽褶皱区和伊陕、四川、松辽残留地台区外,中国大陆面积近3/5及陆缘海地带,均是中新生代新型活动区——地洼区,呈广泛分布;②地洼区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包括了地洼沉积建造中蕴藏的丰富石油,以及油页岩、煤、铁、铜、盐类等外生矿产和地洼期岩浆建造成矿的火山岩型、侵入岩型Fe,以及W、Sn、Bi、Mo、Cu、Pb-Zn和F、Be、Cr、Ni、Ti、Pt、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等大量矿床,以及因地洼区具有复杂继承性构造层的结构特点,使其产出的矿产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并因叠加成矿、改造成矿广泛出现,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因复成矿床。③强调加强对地洼区这一新型构造单元的研究,在理论与生产实际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油气田的大地构造类型和分布规律初探》一文和《中国的地洼型油气田》、《任丘潜山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两文,是作者长期对中国油气田成矿学研究的总结性重要系列成果。
成为作者依据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和前人成果资料,对中国油气田形成基本条件的宏观研究和占主导地位地洼型油气田专门研究,以及对典型地洼型油气田实例研究的系统性重要成果,并为其后国家“六五计划时期”主持组织开展北疆地区油气田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从学术指导思想、基本学术路线和研究途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奠定了基础。本卷中的《北疆大地构造与油气》、《北疆西部大地构造特征、发展史与油气形成的关系》、《准噶尔地洼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田(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和《新疆北部大地构造与油气藏序列》诸文,即为其后北疆地区油气田成矿学研究的系列成果。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红层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文,是作者对红色岩系进行近半个世纪专门性研究后,对其大地构造与成矿意义具重要性的总结性文章。其要点为:①时代主要属白垩—早第三纪的红色岩层,在中国东部大陆的广泛分布,因其在沉积建造、形成环境和构造-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含矿性方面,所反映的大地构造特征,成为中、新生代地壳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特色之一,它们是在中国古地台区大部分转入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地洼区阶段时,在构造-地貌反差强度很大的陆内造山期山间盆地环境的产物;②在岩相上均系分选性差、稳定性小、粗屑大量发育和以碎屑岩为主的陆相盆地型沉积。
其中白垩纪红层(南雄式)形成于地洼区发展过程褶-断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强烈的激烈期,其中含有多层火山产物的红层称建德式。
老第三纪红层(丹霞式)则系地洼区发展从激烈期进入余动期初,构造-地貌反差十分显著的环境条件下的块断山间盆地沉积。③红层盆地中的油气资源十分重要,其次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石膏、岩盐及Cu、U等矿产。此文是在地洼学说充实与发展阶段对其理论核心概念——地洼区,用于鉴别其构造-岩浆活动性,进行地洼区类型划分和地洼区构造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区分的十分重要的充实;并对其后开展东亚和世界大陆中、新生代红层发育区,进行大地构造与成矿的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对地洼区矿产资源评价和找矿方向分析的重要基础。
《地洼构造研究现状——纪念地槽学说诞生120周年》一文,是作者针对20世纪70年代地洼学说在国际上运用指导找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影响扩大并受到高度评价的时期,国内则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地洼构造研究处于滞后的实际状态,作者结合国外、国内对地洼区(活化区)最新成果资料,对地洼构造及成矿研究的现状作出的概括性论述。要点为:①地洼区这一新的活动区,地球物理特征以大地热流值高、多呈短带状重力负异常,隆起越高布格异常越低,且随地洼区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发生变化等特点。
以及大量石油地质勘探资料证实,中国大陆西部新生代地洼构造盆地均为压性,以逆掩断层和拱裂构造发育为特色,东部地洼构造盆地则为张性,以正断层和块断构造发育为特色,其原因与中国东、西部现今分别处于地洼区发展的余动期或激烈期有关,东部区域地壳相对热收缩沉降,地表山脉多为<2~3 km的中低山,西部区域地壳热膨胀正盛,致使形成平均4~5 km的高原与山脉;②以岩浆活动强烈称著的地洼区,地洼型岩浆建造的岩石-地球化学有自身的特色,并呈现由酸性岩浆为先导至基性岩浆结束的总体演变顺序,作者以实例研究作出了阐明;③对地洼区是一特别重要的含矿区的巨大的经济意义,从理论分析与国内外实践检验方面,对其矿种组合、矿床类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多因复成矿床的特别多见,以及国际上对地洼构造成矿重要性的共识,加以了阐述;④对地洼区的深部构造予以了专门论述,指出地洼构造区及其发展与上地幔岩石圈发生的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地洼构造包括穿透地壳的断裂构造,而且上地幔中低速层较浅;⑤对地壳动“定”递进发展和地洼构造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源机制,作出了“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的探索,并与板块构造论的解释进行比较。因此,该文的重要意义,是作者把地洼构造及其成矿的研究,提高到与国际前沿研究相适应的新高度,成为地洼学说充实与发展时期,进入国际地球科学前沿探索领域的开端。
《南北地洼区及其与中国地壳演化分异和青藏高原隆起原因的关系》一文,系作者在中国大地构造若干特点研究(1977)基础上,对青藏高原成因这一国际性热点重大课题进行的探讨。其要点为:①中国中部东经101°~107°间纵贯S-N的南北地洼区,是东、西部不同的大地构造演化系统、区域地质发展史、区域构造线与构造系方向,以及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和新构造-地貌景观等方面的差异显著的分界地带。此南北地带既是东、西部间的构造转换带,又是M面埋深的陡变带和中国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变异带,故单独划分为南北地洼区;②以南北地洼区为界的西部青藏高原,除了喜马拉雅期地槽褶皱带外,其他均系处于激烈期发展的地洼区,全部属于活动区,区域地壳热流值最高、密度减小、厚度增大、膨胀最烈,据此对青藏高原的隆升作出了探索性的解释。这是作者1977年提出“壳体”概念雏形后,对壳体构造进行运用检验的重要原始成果之一。
《地洼学说及其实践意义》一文,是作者在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IGC-26th,法国巴黎,1989)上宣读的论文。
是作者向国际地学界,介绍中国在大陆构造新单元——地洼区及其成矿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的起始。该文的基本内容也是作者从1980年起直至1989年,先后应邀到联邦德国、美国、苏联、日本、南斯拉夫、法国、瑞典、芬兰、蒙古及香港地区,讲授地洼学说,共考察各国地洼构造、矿山的基础。
《多因复成矿床并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其形成机理》一文,是作者应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第六次讨论会(IAGOD-6th,苏联第比利斯,1982)的特别邀请,在会上作的特邀报告,也是作者针对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CTOD)“从地壳演化看成矿作用”前沿研究课题撰写的专文。是作者从1975年起运用递进成矿论研究中国富铁矿床,对一些既有沉积矿床或沉积变质矿床特征但又具有内生矿床的大量证据、矿床成因争论多年未能解决者,诸如白云鄂博铁-稀土矿床,石碌富铁矿床等,从地壳演化继承、叠加改造或富化成矿作用方面开展研究,建立“多因复成成矿”和“多因复成矿床”成矿新概念和矿床新类型的划分。因此,此文代表了递进成矿理论在矿床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与进展,是一篇重要的总结性成果。“多因复成矿床”也成为递进成矿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递进成矿论的拓展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重大意义。
构造地球化学是地洼学说中衍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其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介于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间把宏观构造地质与微观地球化学相结合探究构造作用与元素聚散作用的内在联系的一门边缘科学。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组建地洼学说专门研究机构时,著者取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即为此边缘学科起始的学术设想。直到1984年召开全国首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长沙),标志了这门新学科的初步形成。《构造地球化学若干问题》即系1961年至1976年该新兴学科逐步形成阶段,著者依据相关研究的资料成果,最早论及构造地球化学的专文。其要点有:①初步阐明了地质构造与地球化学关系的意义和作用;②针对已知大地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及地洼区)的岩浆岩岩石化学的时、空分配特点,以及内、外生成矿作用造矿元素聚集的特点,对大地构造单元与化学元素分配聚散关系,结合实例予以初步分析;③结合实例初步阐明了中、小型褶皱、断裂与成矿元素分配集散的关系。
《关于构造地球化学的几个问题》一文,系作者在全国首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上作的学术报告。是作者从1961年倡导把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相结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开始,经过20多年的研究积累(包括本卷内《构造地球化学若干问题》、《构造地球化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等文)后,以此次学术会议为标志,将构造地球化学作为一门衍生学科,成为地洼学说理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汾渭地堑的大地构造性质——一个裂谷型地洼系》和《南喜马拉雅地洼区》两文,分别是作者作为特别邀请代表,在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IGC-27th,莫斯科,1984)上作的特邀学术报告(前文)和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后文)。前一文系作者针对国际地科联(IUGS)“岩石圈计划”前沿研究,以中国东部大陆华北地洼区新生代汾河—渭河地堑构造的实例研究,依据其现今构造-地貌及第四纪浅部地质特征,以及近代地震震源深度,碱性玄武岩喷出及其分布,M面埋深及变化、重磁异常及地震测深等深部地质特征;并结合卫星重力资料反映出的中国东部大陆所处东亚—西太平洋区域的壳下软流层蠕动牵引产生的拉力场特征和在浅部地壳中形成的一系列NNE、NE或NEE轴向的裂谷等方面,从壳下地幔动力作用运动特征与地壳大地构造历史演化相结合的研究途径,用历史-动力学大陆壳体演化-运动的观点,解释了汾渭地堑实系始新世以来形成的一个大陆裂谷型地洼系,相当于E•E•米兰诺夫斯基裂谷分类中的裂隙型的后地台大陆裂谷带。此文也是作者把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深化到将浅部地质历史演化与岩石圈深部地质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其与本卷中的《中国东部后地台造山带新生代盆地成因一解》、《中国东南地洼区的深部构造及其演化》等文,均系1980—1991时期同类研究的成果,它们反映出地洼学说经30余年国内外学者和作者的实践检验,从最初创立时侧重历史大地构造研究范畴,已逐步扩展到历史-动力学壳体大地构造研究新范畴的拓展时期。后一文,则是作者依据最新成果资料,对南喜马拉雅地区,在进行基本构造层的划分与结构分析,以及第三、第四系陆内山间盆地沉积建造、第三纪构造型和岩浆建造大地构造类型厘定的基础上,确定南喜马拉雅地区原系前寒武—第三纪前印度古地台区的一部分,但在新三纪时经活化转化形成的地洼区。
并对位于中国境内的地区,进行了二级地穹系和地洼系的分区。这也是作者对其主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万,1977)区划,进行的重要修改与补充。
《关于地洼区的几个问题》一文,是地洼学说拓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篇论著。系作者主持召开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学术讨论会后,应特约,针对国际交流中运用地洼构造与成矿理论中需要澄清和限定的一些重要基本概念,以大陆大地构造的客观历史事实为基础,从历史-动力学相结合的角度,所作出的深刻、简单、透彻的论述。此文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地洼学说理论拓展成为历史-动力大地构造学过程中,在基本理论概念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文同时也是对作者其后发表的《活化(地洼)构造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发展现状》与《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和发展纲领》等文所进行全面的总结,起到十分关键性的注释作用。
《地洼学说编图的指导思想》一文,是作者在运用地洼学说编制区域性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图近3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编制图件指导思想的全面系统总结,并以此作为按壳体构造观点编制《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此文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通过编图工作,阐明运用地洼学说(活化构造与成矿理论)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的基本学术观点和中心思想,即应从壳体演化-运动的角度,以时代最老的已知地质构造史实到现今最新的地质构造史实,全面客观地如实反映出地壳演化-运动和从古至今在各地质时期的整个历程,据此探索大地构造和成矿学问题。并以此中心思想作为指导,进行有大地构造属性含义的基本构造层、亚构造层划分,用以反映地壳演化-运动史和大地构造体制的多阶段性和递进性,并按其现今构造体制属性及空间分布划定构造区;并且结合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运用上地幔蠕变和流动的大范围的垂向和横向的动力作用形式和起因,作为阐明地壳或岩石圈壳体演化-运动史时、空变化动力学机制的总因。因此,此文实质上是作者对地洼学说(活化构造与成矿理论)基本学术观点和中心思想特色的扼要准确的论述,在地洼学说拓展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指导意义与作用。
《成矿构造学》一文,是作者继1978年出版《成矿构造研究法》后,历经20年通过递进成矿论和多因复成矿床新概念等的实践检验后,成矿构造学已成为地洼学说理论组成中衍生的新兴学科。此短文,即系作者对“成矿构造学”含义作出的最新解释。
《“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文,是作者为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中国北京,1990)撰写的专文。文中的要点有:①由中国地质科学先驱者之一的翁文灏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东部大陆发现并命名为燕山运动的中生代中期陆内造山运动,后被证实为环太平洋各大陆广泛存在的造山运动,成为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②对中国大陆东部和环太平洋各大陆燕山运动陆内造山区客观地质事实的研究,不独成为中国发现大陆构造新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单元——地洼区的地质实体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认定世界其他大陆地洼区广泛分布的客观事实基础;③地洼区不仅是新被发现的大陆构造单元,还是特别重要的含矿区。因此,“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发现和提出地洼区概念,以及地壳动“定”递进转化律和递进成矿论的建立,都是由于在中国东部大陆燕山运动陆内造山区继承性创新研究基础上,对大地构造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其除了理论上推动传统大地构造理论的变革之外,在实际意义上,还扩大了新的找矿区域和预测找矿方向,为重新审查原有各种成矿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中国大地构造概要》是这一时期的一本非常重要的阶段性的专著,是运用地洼学说指导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万)》的详细说明书。
该书一方面在编图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与运动特点作出了探索性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史在时空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地质记录,即地槽-地台构造区演化系统和地台-地洼构造区演化系统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存在的差异,划分出北部、西部、东部三个具不同构造区演化系统的区域,并提出了“壳体”术语,用于表达地壳演化与运动上的这种时空差异。这是地洼学说其后发展增新成为“壳体大地构造”理论的最初的理论概念的雏形。
需要附带提及的是,正如作者在其《频迎雪雨 骨坚——回忆地洼学说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一文中谈到的,这一学术成果的完成(1972—1975),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阻力重重,成果濒于“流产”。作者根据邢台大地震后国家对地震地质研究极为重视与关注的历史背景,毅然决定补充地震地质的重要内容,为此得到国家地震局及广州地震大队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公开出版。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故该成果在1977年出版时,署名用“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作者仅被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在前言中给予了说明。事实上,本书除大地构造分区部分由其他参与人员执笔外,其主要部分均由陈国达执笔,并对全文进行了审改,特此予以说明,以免误解。
与《中国大地构造概要》相类同的,尚有《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万)》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方法》(按地洼说及递进说编制)(1979)和《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些特点》(1978)两篇论文。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及论文要点已如前述,不再补充说明。

创新 活化构造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源泉.rar

689.93 KB, 下载次数: 186

第八卷 活化(地洼)构造及成矿理论外文论著.rar

1.4 MB, 下载次数: 183

1

第二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初创.rar

2.48 MB, 下载次数: 209

1

第九卷 科学思想与方法科普作品与诗词.rar

3.13 MB, 下载次数: 238

1

第六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体系概论.rar

3.85 MB, 下载次数: 235

1

第七卷 活化构造成矿学.rar

1.8 MB, 下载次数: 195

1

第三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充实.rar

2.43 MB, 下载次数: 226

1

第四卷 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的拓展.rar

2.4 MB, 下载次数: 206

1

第五卷 地洼学说的再创新——历史-因果论壳体大地构造学.rar

3.22 MB, 下载次数: 234

1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5 收起 理由
物探老常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20

主题

7391

铜板

8

好友

资深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78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少第一卷,正在收集中!!!!!!!!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铜板

27

好友

教授级高工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82
发表于 2015-5-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万

铜板

38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492
发表于 2015-5-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64

铜板

4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5-9-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天人家有软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64

铜板

4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5-9-30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发的陈国达全集PDF内容不全,能给我发一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64

铜板

4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5-9-3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发的陈国达全集PDF内容不全,能给我发一下吗?1041268793@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
发表于 2016-5-7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是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
发表于 2016-5-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底是不是有楼主说的那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7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
发表于 2017-10-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