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全国地质勘查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0 V% d7 f# F4 w/ k0 h7 g# w
2015-03-18 15:46:35 来源: 刚刚过去的2014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不足,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这种不利形势已传导到上游产业——国内的地质勘查工作,2014年国内地质勘查工作继续深度调整,进入了新常态。& ?, G2 @7 N1 a: D' O% \8 J& ]: L
! T6 g& @2 c4 G: Z3 c" h" O 刚刚过去的2014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不足,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这种不利形势已传导到上游产业——国内的地质勘查工作,2014年国内地质勘查工作继续深度调整,进入了新常态。: j+ X; X5 |8 C1 t8 B) e. _( J9 L9 B0 y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认为,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多级分化,国内经济步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受此影响,国际、国内矿产品需求不足,消化产能及去库存压力较大,主要矿产品价格震荡走低,矿业形势总体低迷。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投入稳步增长。( M* v/ @1 P9 i! j& y
深度调整有增有减
- v& f1 S$ F2 k. m 一是从总体投入上来看,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总体减少。《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显示,经初步统计,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为415亿元,较2013年的460亿元减少了45亿元,同比减少10%,较2012年减速8%增加了2个百分点。
J1 m' u Q3 o: a G' I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下,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进一步聚焦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共投入83亿元,同比减少7%,占总经费的20%。其中,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74亿元,同比增长5%;海洋地质矿产保障工程中海洋基础地质调查3亿元,同比减少6%。
0 G3 F( A! z2 V* j" r) p 尤其是地方财政在地质勘查工作方面的投入下降明显。2014年,地方财政投入地质勘查94亿元,同比减少24%,占总量的23%,主要减少了矿产勘查方面的投入。减少较多的省份有内蒙古、河北、湖南、甘肃、新疆、贵州等,减少金额在3亿元以上。
2 N9 i$ i9 b4 D+ b, [, a3 l 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减速回落。2014年投入地质勘查工作的社会资金238亿元,同比减少4%,占总量的57%。减少较多的省份有贵州、湖南、安徽、山东等,减少金额在3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社会资金投入较2013年减速16%回落了12个百分点。! r4 ]/ F3 |3 ^- u# p
二是在资金的具体投向上,从2014年矿产、基础、水工环、科技专业投入变化情况进一步细化分解,以上半年数据为参考,呈现出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的格局——矿产勘查投入减少、基础投入近于持平、水工环与科技投入增加。 E: {& A3 Q. K9 t" C
据统计,1月~6月,全国矿产勘查投入106.97亿元,同比减少13.7%,占总量的69.7%。其中,中央财政12.69亿元,同比减少8%,占11.9%;地方财政34.94亿元,同比减少8.1%,占32.6%;社会资金59.34亿元,同比减少17.7%,占55.5%。中央财政中,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减少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地方财政不同程度缩减了矿产勘查投入,社会资金主要减少了对煤炭、铁矿、铅锌矿、铝土矿、金矿等重点矿种的投入。% H+ z, B8 U( R" M2 P( x% E
在矿种中,煤炭、铁、铅锌、金等重点矿种投入不同程度减少,但铜、金、铁的减少幅度相对较小。其中,煤炭22.4亿元,同比减少35.2%;铁矿10.95亿元,同比减少2.8%;铜矿15.92亿元,同比减少0.3%;铅锌矿9.41亿元,同比减少10.7%;铝土矿1.62亿元,同比减少38.6%;钨矿1.41亿元,同比减少15.6%;锡矿0.52亿元,同比减少46.9%;钼矿1.55亿元,同比减少23.3%;金矿18.41亿元,同比减少9.6%。
& g1 H! h0 J b! i3 \ 基础地质调查投入与2013年相比则近于持平。1月~6月,全国基础地质调查投入14.88亿元,同比减少0.5%,占总量的9.7%。其中,中央财政10.14亿元,同比减少7.6%,占68.1%;地方财政4.33亿元,同比增长35.7%,占29.1%;社会资金0.41亿元,同比减少48.1%,占28%。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主要用于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物化探调查、矿产远景调查等,做好找矿的前期基础工作。
9 O0 E B. ~5 _( A7 l6 Z3 f; I 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投入大幅增加。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占总量的12.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占39.6%;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占48.5%;社会资金2.29亿元,同比减少15.8%,占11.9%。7 f3 Q/ `# O4 x, `# V
中央财政加大服务民生力度,不断提高投资幅度,主要开展地热、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监测与预警等工作。地方财政加大了水文、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投入。社会资金开展了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等工作。
) K1 z% O" w' g( G1 N- ]$ u) L 地质科技及其他投入稳步增长。1月~6月,全国地质科技及其他投入12.37亿元,同比增长27.4%,占总量的8.1%。其中,中央财政6.36亿元,同比增长22.8%,占51.4%;地方财政2.53亿元,同比增长36.8%,占20.5%;社会资金3.48亿元,同比增长29.9%,占28.1%。中央财政主要开展支持找矿突破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找矿技术方法创新、信息技术等工作。
% r4 Z# f' H; g 三是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全国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24.1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591.8万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64.2%,提高了2.4%。完成1∶5万区调填图面积22.1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283.6万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31.8%,提高了2.3%。完成航空物探47万测线千米,累计478万千米。完成西南岩溶等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7.5万平方千米,完成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调查7万平方千米,完成灾害易发区1∶5万灾害地质调查3.8万平方千米。
1 J P) C: F; U* P1 r% J' ? 四是完成钻探工作量继续减少。2014年1月~6月,全国实施矿产勘查项目8525项次,减少项目635个,同比减少7%。完成钻探工作量638万米,同比减少21.7%。完成钻探量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山东、内蒙古、贵州、云南和新疆。
" e0 v7 ~& F0 o- ^( B* l1 W 五是矿产勘查战略西移不断巩固。2014年1月~6月,全国矿产勘查投入总数排前五的省份是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和甘肃。东部地区投入15.82亿元,占15%,同比减少3.6%。其中,东部地区仅山东、河北投入在4亿元以上。中部地区投入24亿元,占22%,同比减少22.4%。中部地区中,山西、河南、江西、安徽等地投入在4亿元以上,湖南、安徽减少幅度较大,同比减少2亿元以上。西部地区投入65.82亿元,占62%,同比减少12.1%。西部地区投入中,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投入在5亿元以上。新疆、内蒙古、云南减少幅度最大,同比减少在2亿元以上,甘肃、四川、陕西、西藏投入有所增加。% ?; z, x$ Y! J: p8 m7 J
从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上来看,西部地区矿产勘查资金投入仍占据2/3左右,矿产勘查战略西移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主战场。& E4 }: k3 D" A ]9 r
找矿民生相得益彰
^6 R0 E6 V8 U* W 2014年是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的第四个年头。据《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显示,近几年来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效果明显。9 L0 N: i7 C x. S) B
一是新发现了一批矿产地。2014年1月~6月,全国新发现矿产地61处,其中,大型6处(煤炭2处、萤石1处、化工建材类3处),中型15处,小型40处。0 o* C& Z* ]! | z: R# R& q) b8 L
新发现矿产地总数排名前五的重要矿种依次是:金4处,煤3处,铜2处,铅锌1处和钨1处。在新发现的矿产地中,大型矿产地主要为煤炭和非金属矿种,与2013年相比,缺少重要金属矿种成果。
1 k; t6 P) q1 d$ a5 g& V U7 x 二是新增了一批资源量。煤炭、金、稀有金属和磷等矿种取得找矿新进展,新增了一批资源储量。主要矿种新增资源量(333及以上):煤炭633亿吨,铁矿石22亿吨,锰矿石0.6亿吨,铜205万吨,铝土矿石5亿吨,铅锌498万吨,钼21万吨,锑8万吨,金357吨,银3190吨,磷矿石12亿吨。/ n4 I$ F- Q5 L: h. |3 J
三是重要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国内涉及煤炭、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钨矿、钼矿、金矿、银矿、锶矿、磷矿等矿种的项目,通过普查或详查,新增了一批资源量。
# q# W2 d5 V' P 与此同时,服务民生也取得了新进展。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支撑抗旱找水。在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20个省区560个县(市)勘查施工深井6000多眼,在四川、重庆等红层地区勘查施工微型浅井200多万眼,累计为2200多万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 I y4 \1 q p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服务防灾减灾。累计完成2000余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4万多处。在云南昭通、四川芦山等地应急处置重大突发地质灾害,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0000余处。- C! Z& }( E9 y4 g% C& K3 ?. F! a
开展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我国306个地级以上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开展上海世博园、南京火车南站等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支撑。
' ^' u, e* S" \& V4 |0 w+ {1 k' R 继续调整或现亮点
' \* o7 U! g) j1 ], J 2015年,受新兴经济体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调档减速的影响,大宗矿产品市场总体需求受限,市场低迷将持续影响矿业相关投资热情。《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预计,以矿产勘查为主的地质勘查投入仍将延续下行态势。然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加上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大部署的深入推进,一揽子改革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将给地勘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5年地勘工作仍将继续调整,或将出现新的亮点。
$ o4 P0 T: t* m- ~) ? 一是大宗矿产勘查投入逐步回归理性,油气、新能源等矿产勘查蓄势待发。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要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与之不同的是,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4年推动能源改革形成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纲领性文件,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更多新活力。" D) A( n: M- e( ~$ N
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将热度不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将逐步增长,这将拉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地矿专项重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地方财政连续两年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破坏环境的代价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将为社会资金带来新的投资点。$ |# c% k/ F& B+ o. z; y3 u
三是历经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地质勘查投入面临结构性调整。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财政资金将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社会资金将在地勘工作竞争性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当前,中央财政出资的地勘工作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并将进一步围绕新形势下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地方财政也将重点投入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工作,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减少,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工作投入有望进一步增长。此外,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将进一步拓展社会资金的投资领域,社会资金将在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9 Y- c5 w) N5 @; s3 t5 s: G
《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最后建议:一是要稳定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投入经费。当前,在地勘形势低迷的时候,中央财政投入是“风向标”和“稳定器”,对指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重振信心有重要作用,稳定中央财政投入对地勘工作走出困境、走向复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加大能源矿产基地地质调查力度。开展油气资源基础地质调查,提交一批后备选区,引领和带动油气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新领域的商业性勘探;围绕国家油气体制改革开展油气资源专项地质调查,优选出一批油气区块,为油气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围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矿等矿产资源开展资源调查工作,引领和拉动商业性勘探和开发,为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做出贡献。三是引导优化矿产勘查工作空间布局。在当前矿产勘查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各级规划部门抓住机遇,进一步优化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布局,从源头上发挥好引领作用。尤其是做好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引导优化矿产勘查工作空间布局,助力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平衡。
, i/ o# p3 r% Q1 v( H8 |, @
/ A' _$ \9 Q/ r1 h6 h3 @/ x" \& G' i+ @4 n!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