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540|回复: 4
收起左侧

[技术]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复制链接]

1

主题

8

铜板

0

好友

实习生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15-1-2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杨建功)

受中国矿联地勘协会的委托,就《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和探讨,不当和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Ⅰ.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一、规范的主要特点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类别划分和名词、术语的定义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
规范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每一类型一个编码,便于不同类型的识别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信息交流。名词、术语的定义严谨、词义确切,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便于国际交流。
(二)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内涵
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及其得出的不同经济意义。突出了可行性评价程度(特别是可研和预可研)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三)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
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而是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了一般性规定,基本原则是探明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期所需的矿量;控制的矿产资源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矿量;推断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的矿量。
(四)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
本规范对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首次引入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
(五)规范包含四个勘查阶段的有关技术要求
规范对铜、铅、锌、银、镍、钼矿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查工作均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要求,而不仅是对某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技术要求,以满足多层次勘查和不同业主对地勘工作的需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
二、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
一般是先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然后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或叫探矿工程、采样工程)间距。
(一)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1.类型系数: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规范首次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5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
为了量化这5个因素的影响大小,给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值,即类型系数,根据5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就可以确定是第几勘查类型。在5个因素中,主矿体之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值要大些,约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的影响与矿体规模有间接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它3个因素各占20%。
(1)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见表1。

表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
[td]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长度(m)
延深或宽(m)
大型
0.9
铜、钼
>1000
>500
铅、锌
>800
>500
>300
>400
中型
0.6
  
(0.3~0.6)
铜、钼
300~1000
300~500
铅、锌
300~800
200~500
150~300
200~400
小型
0.3
  
(0.1~0.3)
铜、钼
<300
<300
铅、锌
<200
<150
<200
由于矿体规模对勘查类型影响较大,小型矿体(<300m)和中型矿体(300~1000m)按长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值:小型矿体长度<100m赋值0.1,150~200m赋值0.2,>200赋值0.3;中型矿体长度300m赋值0.3,400~500m赋值0.4,>500赋值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见表2。

表2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td]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铅、锌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稳定
<80
0.6
较稳定
80~130
0.4
不稳定
>130
0.2
稳定
<50
0.6
较稳定
5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稳定
<60
0.6
较稳定
60~100
0.4
不稳定
>100
0.2

(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见表3。
表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类型系数表
  
矿产种类
  
均匀程度
品位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均匀
<60
0.6
较均匀
6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铅、锌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80
0.4
不均匀
>180
0.2
均匀
<100
0.6
较均匀
100~160
0.4
不均匀
>160
0.2
均匀
<50
0.6
较均匀
50~100
0.4
不均匀
>100
0.2
均匀
<80
0.6
较均匀
80~150
0.4
不均匀
>150
0.2
注意:品位变化系数要用矿体单样品位计算,而不是用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

2.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5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
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
本规范把原来的4至5种勘查类型调整为3种。本规范的Ⅰ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Ⅰ、Ⅱ类型;Ⅱ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Ⅲ类型;Ⅲ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Ⅳ、Ⅴ类型。
(二)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了原则意见。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本规范附录D之表D.4给出了3种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参考工程间距(见表4)。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
表4    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
  
矿 种
  
矿床勘查类型
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m)
沿走向
沿倾向
200~240
100~200
120~160
100~120
80~100
60~80
铅锌
160~200
100~200
80~100
60~100
40~50
30~50
100~120
80~100
60~80
40~50
40~50
40~50
160~200
100~160
50~80
50~80
40~50
40~50
120~200
100~200
80~100
60~80
40~50
40~60
注意: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
  
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
  
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

1.表4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
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 (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 有关。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工程间距试验或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以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3.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平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
4.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
(三)实例
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共有8个矿体,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有3个矿体,其中②号矿体为主矿体,其铜铅锌金属量占全矿床的89%;②号矿体上盘有平行产出的①号矿体,下盘有平行产出的③矿体。其余5个矿体均为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其勘查类型划分和工程间距确定如表5、表6。
表5    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勘查类型划分表
  
矿体地质因素项目
  
矿体地质因素内容
类型系数
规模(m)
长度
1000
中型上限
0.6
延深
925
形态
似层状,内部有夹石和分枝复合现象。
中等
0.4
构造影响程度
矿体无后期断层破坏及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基本上没有影响。
影响小
0.3
厚度变化系数(%)
63.64(<100%)
均较稳定
0.4
品位变化系数(%)
Cu
48.85(<60%)
均匀
0.6
Pb
64.88(<80%)
均匀
Zn
63.31(<80%)
均匀
合计
2.3
勘查类型划分
第Ⅱ勘查类型(第Ⅱ勘查类型规定的类型系数1.7-2.4)

表6    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工程间距确定表
  
控制程度
  
铜矿Ⅱ勘查类型参考工程间距(m)
铅锌矿Ⅱ勘查类型参考工程间距(m)
详查确定的工程间距(m)
沿走向
沿倾向
沿走向
沿倾向
沿走向
沿倾向
控制的
120-160
100-120
80-100
60-100
120
120
推断的
240
240

该矿床是铜铅锌共生矿床,详查确定的工程间距对铜矿是合适的,对铅锌矿则稍显不足。
三、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勘查程度(一)预查阶段
1目的任务: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调查、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潜在的资源量(334),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区,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靶区、靶位。
勘查工作顺序: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报告编写→报告评审与资料汇交。

4

主题

442

铜板

1

好友

工程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7
发表于 2015-3-2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303

铜板

5

好友

工程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6
发表于 2015-3-2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62

铜板

6

好友

工程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3
发表于 2020-12-2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 继续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