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调整中突围 ——2014年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回眸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4-12-30 不论是“突参1井”钻获原油,还是四川甲基卡实现三稀矿产找矿突破;不论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建地学合作平台;不论是在地球深部探寻资源,还是在深海大洋探索奥秘,2014年,进入深度转型期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了公益性、先行性,更加贴近国家重大需求,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而也是在这一年,面对内外部的新形势,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打破了部室分割、单位分割、专业分割、技术分割,对未来6年的部署重新规划,大项目机制基本构建,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局面正在形成。' i Y5 r& q `
^/ w6 u b6 u* c2 \0 e2 G
1 支持国家战略,公益性调查工作更加贴近国家需求
9 d# f8 F3 K. q) |' F9 U9 A6 J. A; Z6 O, e4 S! b }6 E- M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勾画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国家重大战略面前,公益性地质工作敏锐捕捉到其中的发展机遇,适时而动,顺势而动,在国家战略规划部署尚在研究论证之时,就紧锣密鼓展开了一系列基础地质支撑工作。) ?7 k1 Z6 E& @, B
7 J7 K; i) x* y5 E+ N 为协调京津冀三省市地质力量,更好地为京津冀一体化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14年6月即成立了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组,并制定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地质调查工作方案》。在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内,通过多兵种、跨专业、集团作战,突出反映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环境本底综合地质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10幅地质图件相继出炉,内容涵盖了土地资源、土壤质量、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矿产资源分布、地热资源分布、地下空间资源、地灾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及国土规划建议等内容。
, r6 |% L$ Y. m' v- z
' e! F: h: `* n* z; R 公益性地质工作从来没有像这样与国家需求贴近得如此紧密。4 @& `' f8 @/ K- ~0 }3 F- q
" c5 V# W) L( u7 n$ @6 c- L 10月,“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立。该合作研究中心,立足中国西部和中亚国家,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际地学合作平台,实施以项目为基础的地学合作,实现地学认知和人才培养共赢,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支撑。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合作的目标与方向已初步敲定。# `+ g! ^" G. G4 o7 I
0 I. m" F3 i3 N: s7 y, l: W6 s8 h 有为才能有位。支持国家战略,地质工作不容缺席。0 z( O+ ~9 y4 h7 R6 E; y" \
. d% c- d2 [ s/ n! G& Y! x 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适应新要求,在2014年对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进行深度调整,坚持以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推进工作,力求全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 f9 {- }6 k: v1 k9 A0 K/ F6 `0 I$ ~
正因为此,2014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注重清洁能源的调查评价,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查评价,更加注重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工程建设区的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更加注重地质灾害突发区、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更加注重主要农产区和扶贫区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 T4 @2 ?% \ r: n
5 h- J5 ^# p ], ]) y
2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资源调查评价步伐加快
& b0 ^3 M& `, I( S5 e+ H9 B) E+ k+ S8 q) [* d
能源供应及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能源矿产调查评价的力度空前加大,为保障国家能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公益服务。( C9 _5 r, a+ T4 R
: j! y- Y8 e3 v/ M
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在2014年最大的突破,莫过于与商业性油气勘探无缝对接,实现了在新区、新层系的油气勘探重大发现。
- E% f( i1 A+ K% h# f
% d' a* o' E1 K8 W' A 在松辽盆地外围的突泉盆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与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探索创立了“基础地质先行,战略调查衔接,商业勘探跟进”的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新模式,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远景调查到获取油气发现,实现了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公益性油气地质工作获得原油的首次突破。
5 r0 K; D4 P# ~1 Y4 h, c, ]! N, f8 [# H5 m7 n- l5 [
羌塘盆地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攻的陆域油气新区之一。经过地质科技工作者10年艰苦努力,在2014年,羌塘盆地终于得以确认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超过100亿吨的油气远景资源量和超过120亿吨的油页岩远景资源量,意味着一个新的大型能源矿产勘查基地正在青藏高原崛起。公益性地质调查在羌塘盆地落实的油气构造和油气预探井井位已被中石油、中石化直接认定为部署钻探井位的依据,中石化更是将项目组优选出的重点靶区正式登记为油气勘探区块,并将羌塘盆地列为“十三五”油气战略接替区,上升为重大勘探导向项目。
5 }4 n9 ^& n% v' c( N3 ?- e
+ [9 Q2 ]# j+ @: w 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召唤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对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的调查步伐也在加快。页岩气的调查评价,以寻找页岩气有利目标区为主,在湘中、鄂西、桂中、南华北、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三江盆地等相继展开探索,在柴北缘鱼卡地区实施的“柴页1井”首次钻获3套良好的页岩气层段,开拓了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的新层系。
! r) K8 Y( q0 g* F* ]
& V" r$ k' C- ?/ Q; j 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在高温地热资源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引人关注。在西藏措美县古堆高温地热显示区230米深处打出195摄氏度地热水,创下我国地热勘探井相同深度的最高温度纪录。在干热岩调查方面,刚刚起步就实现了资源勘查“开门红”,在青海共和盆地钻获最高温度达181摄氏度的干热岩。6 w9 ~# C7 [" \% a/ z4 W% P
1 g7 m6 K7 j9 W! e' l2 Z. k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世界性的难题,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者从未退缩,且信心越来越足。目前,我国不仅在海域和冻土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而且探索性地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冻土区的天然气水合物现场识别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探测高新技术体系。按计划,我国将全力在2017年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首次试开采。& b' ]( {" Q' P6 F/ f
0 {& X# Y, O6 ?' S6 O: S
3 基础调查发力,矿产调查走向深部和深海" C1 F2 A( o$ s- J' V
9 |& a0 P. J6 P4 ~2 \3 {. k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公益性地质调查尤其是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
" `7 I* g4 F# Z
% i' b5 |( [, o' }! ] 立足于区域性、基础性,截至目前,成矿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2010年提升20%,找矿远景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提升了30%~40%,基本实现了78片整装勘查区全覆盖,213片找矿远景区可测区覆盖75%,20个成矿带可测区覆盖50%以上,并首次系统完成了全国20个重要成矿带的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为寻找新的资源空间,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瞄准平原区、岩溶区、强风化层分布区、黄土区、森林沼泽区、艰险区和荒漠区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也在2014年全面启动。三维地质调查随着各试点项目的推进,已总结出适合不同类型地区、针对不同地质问题的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组合,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龙门山构造带等都取得了重大深部地质问题研究进展。
( p- f% V6 L# p' O, h, D' ]; e3 W7 |& z8 Z7 |& @
基础地质调查力度的加大,促进了基础地质认知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带动了找矿突破及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基础地质调查的支撑、引领下,在西昆仑—阿尔金、班公湖—怒江、柴达木周缘、大兴安岭、武当—桐柏—大别等成矿带相继发现一批找矿新区和新类型。1∶25万土地质量调查,首次系统获得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养分丰缺和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与管护、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已凸显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发现的富含硒、锗等微量有益元素的绿色优质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预期年经济效益可达上千亿元。
$ {- K& F; @ g$ I* Q* L' x0 \/ q2 x. A& }
矿产调查工作程度的提高、找矿理论认识的创新以及技术方法攻关,促进了一批找矿重大发现。! _/ q1 e7 N5 f) k7 h
$ ^+ I; o6 L& Z- i 在西藏多龙铜金矿集区,发现了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在贵州铜仁地区,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的发现,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的重大突破;在青海夏日哈木矿区首次发现了岩浆熔离型钴镍硫化物矿床,并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在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水银洞金矿探明资源量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金矿床;在四川甲基卡矿区外围,新增稀有矿氧化锂资源量64.31万吨,实现了我国三稀矿产资源找矿的突破性进展,为把甲基卡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c" o+ _# l# p# x& \0 L$ `; v% ?
9 a. o2 H1 P: l* A: @
2014年,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在深部、深海取得的成果更为引人注目。深部探测技术与试验研究专项的各课题陆续通过验收,解答了一批现代地球科学难题和热点问题,形成了一批对地球深部进行立体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海洋六号”执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在水深近6000米的海域,初步圈定了深海稀土成矿远景区。
' P) L" U$ [% g) J" a/ k
- ^; T5 {( ?' s! }. V7 q; _ 4 瞄准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出成果、出人才: l2 e' u ^3 k3 w& u C0 y& Q
0 l: w% R! O% H# C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地质调查事业内、外部形势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常态下,地质调查如何赢得发展新机遇?+ F& R* U3 ^# C8 Z/ |6 |! Z6 e
5 p6 s+ O. [. f6 f" z “要进一步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土资源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切实做到定位准、思路清、方向明。”这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殷切希望。
0 {( _/ S' N. b! J2 x$ h. m+ e* U+ q2 i- q }
面对新形势,瞄准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聚焦重大目标,如何形成重大成果,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党组2014年下半年以来着力思考和谋划的一项重要工作。1 H' L% V; D, O4 f+ d8 I3 c
( j% }& y7 o, U9 ` 以大项目机制部署工作,大兵团协同作战,综合规划部署未来6年地质调查工作,构建“计划—工程—项目—子项目”的业务推进体系,这是地调局新一届党组为实现业务建设、科技进步、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同步安排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 v7 x/ c( {$ I7 R0 a x w! d1 Z6 ~" Z& i( Z# Z% g. x- t
原有的2000余个项目,统筹为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基础调查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地质调查科技支撑计划、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和海洋地质调查计划“九大计划”,下设50个工程、约200个项目。
) x+ Y: ~6 s8 M: \ A4 d
+ T4 ]+ g, ?5 j$ x; ]1 j$ C7 ]5 [9 q4 n “九大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大地质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定位,集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
1 G& [$ q8 i& S) E6 V7 ?9 _. M& q5 |
, p n- o2 R8 Y% p+ q q: b3 }: o “九大计划”着力构建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验收。3 I7 Z& o1 y9 M3 O1 ^
1 k, l2 I& Y& L6 E; s
“九大计划”着力促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以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保障和驱动地质调查新发现。
# {1 N) S/ l" Z4 I" Z. a" y6 M \, G8 j/ ^9 |! B
通过“九大计划”的实施,最终实现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防灾减灾,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服务。
, H2 V: e! {9 C4 C, W' x: s. O% i5 x6 V* v. W$ f% i
未来6年的地质调查蓝图已绘就,握成拳头、形成合力,努力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解决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能力必将大大提升,地质科技创新的能力必将大大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世界一流地调局迈进的步伐必将更加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