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机航磁及磁/放综合测量系统基本实现实用化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 作者:王路阔 李军峰 2014-11-28 经过3个月的野外工作,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电/磁/放)综合站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组在克拉玛依低山地区应用长航时、全夜航测量模式,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总计13000余测线千米高精度无人机航磁、航空(磁/放)试生产任务,圆满完成年度试验及试生产作业,检验了综合站的实用化性能,野外原始资料满足规范要求并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机航磁及磁/放综合测量系统基本实现实用化,具备了推广应用的基础。
5 b& e" ]/ N% M9 d. @ } P/ X* t+ s" o" v o: x7 I2 b
2014年以来,项目在磁放综合站的实用化升级改造、方法技术开发以及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 k# ?% w7 E5 Y7 s
# P: C' L) g( q( [ @0 b
一、通过优化改进,完成了彩虹三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基本达到实用化水平,增强了综合站的适应性。在原样机基础上开展了航磁探杆及探头舱气动优化、超低空飞行控制律优化、磁梯度双探头接口等改进工作,其低空地形起伏飞行能力和复杂气象条件适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无人机综合站首次在克拉玛依低山地区(海拔变化在400~1100米)开展了1∶5万高精度航磁及磁放综合测量,在多种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了应用试验,平均飞行高度达到131米,航磁93.75%的测点动态噪声小于0.08nT,野外资料达到一级水平。
! S) D, L7 Y6 ~5 H: F8 }
* |" B1 u# {$ c6 m1 A. U+ a 二、无人机综合站探测效率和稳定性获得进一步提高。项目在野外连续作业90余天,总计飞行33架次(约135飞行小时),续航总里程超过2.5万公里,有效测线近1.4万测线千米,系统未出现故障返航,工作稳定可靠;试生产过程中,综合站创造了单架次续航8小时(1569公里),及单日累计飞行14小时(2500公里)等测量飞行记录,测量效率得到检验验证。
) y* }# S1 ~& S3 P
0 I6 X) W2 E& \$ G, j. z 三、综合站勘查技术进一步成熟,加强了夜航探测试验示范,创新了航空物探勘查模式。试生产共实施夜航26架次,夜间测量航磁日变干扰小、气象条件较日间稳定,有利于获取高质量测量数据。
' ]: F x. T$ S0 w9 ^
t. w* i* c% U0 m# h" ? 四、探索了无人机水平磁梯度测量的可行性。综合站研发了水平磁梯度测量技术,并在克拉玛依试验区开展了应用试验,取得了大量实测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R3 u4 D' r; i8 I- m. G9 w( m3 X$ q' D% `( F V0 C& t
项目研究形成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站及有关方法技术已基本达到实用化程度,具备推广应用前景。项目的实施也锻炼了科研队伍、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了我国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将促进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技术装备的发展,为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化、高效率的技术装备和方法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