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甘泉洒满爱 ——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广西第四地质队找水打井工作纪实 因找水打井建奇功的广西第四地质队(以下称四队)日前荣获自治区总工会“广西五一劳动奖状”称号。一组组数据闪耀着该队近年找水打井的光环:2 V) q! r8 [, r+ V# q l
--2010年抗旱应急找水打井攻坚战打响,在那坡、靖西、平果及右江区找水打井一线,成井34个解决14255人的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荣获国土资源部“西南抗旱找水先进集体、广西国土资源厅抗旱找水打井先进单位;
7 @5 S. T3 C# { D5 T --2011年,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成井88个,解决了39088人的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荣获广西地矿局“十一五”先进单位称号。" x" f: q* L6 K9 Z4 ]! f
-- 2012年,百色市 “四县一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成井55个,解决18817人的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
; l8 U; P& B/ X M --2013年,在参加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完成120口井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并超额完成24口,日涌水量35645.94立方米,解决5万多老百姓的安全用水问题。
! K7 `& M! u1 X* H1 D5 I, | 点石成“水”成井高
# s, x# C: ~7 ]! i 2013年5月28日,在队长梁官华签下了两年内完成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100口井的“军令状”,找水的任务落到了队属单位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以下称南勘院)和广西第一地质公司身上。
5 L3 D4 F( K- G- w3 ~% q: p$ n! v 虽然是找水的老专业队伍家底硬技术强,但对于这项民生工程,四队人还是认真再认真、谨慎再谨慎。在南勘院,每每有新的找水打井任务下达,都先由院专家组组织技术员收集任务县(区)的缺水村屯的相关水文地质资料。结合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和1:1万地形图及前人水文地质报告,在室内对缺水村屯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分配任务到各项目组,随后立即由组长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走访村民,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核实村屯是否缺水或有饮水不安全情况,以此确定找水打井村屯名单。名单确认后,认真圈定找水靶区,进而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等,选用最佳的物探方法开展物探测量工作,最终结合水文地质、物探成果资料分析,确定井位。利用先进的钻探设备钻井找水,每个钻孔终孔后,都经过科学的抽水试验,如单井出水量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后,采取井内水样检测,确保符合人饮指标后,才移交村民抽水饮用。如果在野外遇到问题,项目组的技术员都是集体讨论解决的。如果讨论后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们就及时汇报领导、请教老专家,直到难题得以解决为止。
' G; F( Q# R+ M* _9 E$ @/ J# P 在隆林县蛇场乡蛇场村湾竹林屯,找水队员打出了高峰丛岩溶旱区的第一口水井,从此,高峰丛岩溶旱区找不到水的现象成为历史。
, j( {- J* ~1 Y' [8 p4 }3 c 竹林屯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地势海拔较高,属高峰丛洼地地貌。所在的洼地位于该背斜轴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后,通过地面岩溶通道和岩溶裂隙分散渗入和四周高峰丛山区地下水的侧向渗流补给,再经过洼地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往北方向径流。
. c% F" y8 g& n, r7 j0 x3 ?' z 该院找水队员在资料研究和实地勘察后,通过对地层出露情况、岩性等进行分析,发现血么背斜是蓄水构造的可能性很大,核部出露寒武系上统的白云岩等,岩溶相对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为主要含水层。背斜两翼出露泥盆系中统郁江阶的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等,岩溶不发育,是良好的隔水层。
: c3 e$ S3 i3 q4 s$ e4 |. N 这个发现让找水队员们精神大振,随即用采用联合剖面法、电测深法开展物探工作,刻画蓄水构造的空间特征。最终,结合地质、物探资料,队员们推测,这一处的异常,正好反映了背斜轴部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基岩破碎充水的地电特征。此地应该有水!队员们兴奋了!可没兴奋多久,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原来,按照水文经验知识,寒武系是不适合找水的!甚至很多老专家听到风声,都纷纷电话过来劝阻。场面顿时陷入僵局。
K5 ^7 q( I0 {/ d4 `& W 又是一轮紧张的探讨和推敲……“一定要为百姓找出‘甘泉’!”队员们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决定就在这个不适合的寒武系下第一个钻!
' p1 ]6 I5 }' o3 e+ C 随着钻机的启动,队员们的技术考验开始了。3米、6米、9米、12米!随着钻杆的钻进,红色的断层角砾岩和着泥水被水返冲出孔口,“见红”了!这种情况,按照迷信一些的说法,对钻机来说是非常不吉利的。钻机机长看到这种情况,都不愿意再继续下钻了。“继续钻进!”队员们偏不信邪,决定与这寒武系斗上一斗!. G7 H+ n# m8 O' @6 s( _
33米、66米、99米……103.20米,随着抽水泵“咯噔”一声,大量的地下水喷薄而出。出水量达到每小时6屯,能解决周边村屯200多人的饮水问题。
" Z* ^$ E4 P: Y5 Q7 Z! R, V 成功了!这不仅仅是当地村屯的第一口出水井!也是隆林地区寒武系的第一口井!望、闻、问、切,听、摸、察、看,“水文老行家”的把脉功夫可真不一般!从此之后,在隆林地区,找水队员顺势而发,钻攻寒武系找水,以82%的高成井率造福了一方乡亲。0 k1 A9 d* e) P/ C$ Z2 E( Q
除了寒武系找水,在提高成井率方面,该院的找水队员们还另有妙招,那就是“小构造”、“小褶皱”找水。“小构造”是该院相对于大构造带而提出的说法,主要指在小区域范围内,因为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让部分地层有一定的蓄水空间,在小区域范围内有可能有汇水现象。但是一般的小构造带在1:5万的水文地质图是无法发现的。而找到这个蓄水空间,按照空间的大小,不同程度地为村民解决饮水问题,则是该院的又一本事。
6 p( o0 X# F3 y# C5 Q 那坡县那桑村鱼塘屯就是典型的“小构造带”成井。鱼塘屯附近山顶到洼底高差为369.50米,地势切割极深,处于地下水分水岭地带,汇水面积很小。但因处于石炭系中统,灰岩质纯,岩溶裂隙较发育,具有一定的蓄水空间。+ _8 r6 b7 B [) ] A
在此之前,鱼塘屯的村民也曾自己出资找社会队伍打井,但因该地无大的有水构造带,所以那只社会找水队无功而返。此次找水队员们经过现场调研,正正相中了那一小块汇水面积,对于鱼塘屯200多人的数量,看菜下饭,量体裁衣。在以找到足够供应人畜饮水需要为标准的基础上,找水队员们迎难而上,在山坡上布井,正好打中那一片汇水地带。最终,成功打出一井,日涌水量达136.34m立方米。虽然该井汇水面积较小,水量不是很大,对于200多人的鱼塘屯来说,则已经足够满足当地的人畜饮水需求了。& D# S5 l1 Q [& J- h! a+ e
那坡县 ,施工9口成井9口!
& ^. B7 k# h& g6 c 龙州县,施工20口成井17口!
; f( @/ Y. X3 B( p8 N 德保县,施工28 口成井 24口!
1 R/ F3 h; Z7 A7 S) S$ l ……
/ f( S6 H9 n: _ 一时间,找水阶段性成果喜讯频传。每个水井的喷发都伴随着群众们的欢呼,看着一路标红的高成井率,“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打!”找水队员们更坚定了!找水队员们迎来的不仅是群众的声声感谢,更迎来了找水技术、工艺上的又一高峰!, Z& I7 p. o0 o
拼命三郎树标杆
, @1 l+ l' I6 R! u ] 李桂南作为该队大会战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水文专业出生的他,自然也是此次项目的专家之一。为了能进一步的培养年轻人,他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和技术员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出工。技术员在车上进行水文资料比对探讨的时候,他就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点。且在队伍里推广使用谷歌地图等先进电子设备技术,每一个水点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每每他在晚上与队员们碰头吃饭的时候,都会一个个向技术队员们询问实地水文情况,并就相关事项进行专业水文辅导。4 O( W: I3 k) _" M) S
在蛇场乡新立村官堂屯,当时该屯已经打出水来了,但奇怪的是,十来天过去了,水质却一直无法抽清,处于混浊的状况,这让百姓们的期盼渐渐暗淡下去,也让新兴的技术员们百思不得其解。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李桂南决定去官堂屯进行实地考察。因为泥路难行,再加上小雨细细,面包车不断打滑,一直上不去坡,李桂南就和队员们一起下去推车,即使溅了半身泥也丝毫不在乎。一到官堂屯,李桂南马上研究了该点的水文资料,再看了当地的地质条件及钻孔构造,仔细询问了工人从头到尾的钻进情况:钻机是否有掉钻,或反水突然很浑等的情况。最后,经过综合研究,李桂南发现问题出在了钻杆上,是钻孔当中钻杆粘泥的位置没有下套管。当下,他立刻督促那名工人在出问题的位置上下了暗管,随后,下泵试抽2小时水就清了。那是一口开采量为每天154.66 立方米,解决了当地634人的饮水问题。! r$ {4 f6 _8 F5 g, G; A2 g9 K
李桂南对工作的细致认真,至今让在场的找水队员记忆犹新,这也为之后新生力量的细致作业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P5 @# p5 v4 j1 Y# | 苏云森,他是的老专家里最活泼的一个,也是最不着家的一个。可由他带出来的带的四大弟子,韦建发、零军平、邓晶,现在都已经活跃在找水的一线,挑起了平果、崇左和德保的找水重任。
) a3 S @# Q$ C1 p 在苏老的眼里,找水必须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实事求是,地质岩性只能类比,不能比较,都是不一样的。苏老的老婆也是地质队的职工,对于他常年在野外奔波,虽然能包容谅解,但是还是不免抱怨,“你都那么大年纪了,还天天跟着年轻走南闯北的,不肯过过清闲日子,把家当旅馆,把旅馆当家!”/ ]. u* Y4 ^+ h! L+ U j( l+ [
而就是这个“闲不住”的苏老,让找水新生力量们受益匪浅。除了积极地对年轻人进行水文技术指导外,苏老在野外工作中,也都是冲在年轻人前面。在平果的时候,为了完成1:20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2月的大冷天里,要淌进水中进行测量。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交给年轻人就行了,但当时苏老就着感冒的身子,比年轻人还快地淌进水中,完成了测量任务。因为害怕感冒加重,在上岸回到车里的时候,苏老立刻抓起感冒药就吃,美名曰“强身健体”,却只是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4 _$ d) @1 j; t* ]5 k
平果的项目经理韦建发,2014年4月19日,他的儿子呱呱落地,初为人父的他,本应守在病床前照顾老婆和儿子,但却为了在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找水任务,都没有去看儿子第一眼,在接下来老婆坐月子的3个月里,都是老婆的姨妈在家照顾娘俩,直到现在孩子差不多6个月大了,韦工见孩子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抱孩子的姿势更是生疏不已!每每说到此事,韦工都觉得愧疚不已,但却依旧选择坚持在一线,一心只想为百姓找出“甘泉”!" j: P4 v4 N7 e; G7 K
溶洞调查精定位4 x1 x' Q9 X) V" |# q. ]
因为大石山区岩溶发育,所以溶洞、消水洞、天窗等地质点分布比较多、比较广。而这些平凡可见的地质点,却往往成为是否能够成功找水的点金之笔。
. H. w- Z1 a% }$ u+ k 如何能点石成金?那自然是必须要下一番功夫的。对于在大石山区天天为找水奔波的地质队员来说,进天窗,爬溶洞,都已经有如家常便饭一般了。因为和消水洞相比,溶洞和天窗从地质构造来说,有的可能是地下暗河,一旦钻孔定位准确,钻机能正好打中暗河靶心,那么老百姓就能够喝上干净水了。所以,找水队员们下溶洞的次数之多,就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至少有上百个吧,反正基本是每周要下2个左右。”队员们如是说。- [0 f. k7 Z+ J/ Z6 n, D, @
在隆林县德鹅乡弄杂村下岩脚屯,找水队员韦建发和邓晶在到野外进行缺水村屯1:1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走访村民,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时候,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天窗旁。为了进一步调查此处岩溶发育情况,邓工决定下到天窗内部进行实地考察,韦工及村民在洞口接应。/ f% M" s1 W4 o: k
天窗口径很小,只容一人通行。初次在洞口拿着电筒往里照,光源都无法到达洞底。拿小石子轻轻抛入,很长的时间后才能听到“噗通”的入水声。为了能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屯长叫来了该屯7、8个身强力壮的的年轻人,由他们在上面帮忙拉绳,邓工则用绳子吊着进军天窗。只见邓工头上卡着电筒,上面扣着安全帽,帽里夹着纸、笔和罗盘,嘴里叼着照相机,手里抓着皮尺,身上和腿部勾股处绑着粗麻绳,在11月深秋的凉风中,和着村民们吆喝的口号,缓缓的进入天窗内。天窗很深,岩壁不仅湿滑而且有尖锐的突起,还不时有蝙蝠飞出,条件相当艰苦。在45米深的地方,终于快到水面了,邓工想靠着岩壁休息下,却因为天窗内部85°倾角的关系,无法直着站立,只能脚下踩着岩壁的突起,用肩膀靠着崖壁缓一缓,在观察了水面无异常状况后,他便毅然泡进水中,游到较为中心的地方,然后把罗盘从帽子中拆出来,开始进行定位,把皮尺拉直,用手电照亮开始进行记录,最后用嘴里的相机拍照存档之后,就让村民把他拉上去。在吊绳上到20多米的时候,因为拉绳人的疲惫乏力,便让邓工双脚撑着岩壁,让他们稍适休息。1分钟、2分钟、3分钟……洞外短短几分钟的休息时间,邓工却因为被吊起身体的失衡,双腿支撑的艰难,心中对掉落洞底的恐慌,感觉到度秒如日。好在几分钟后,村民们又继续开始了拉绳的工作。等到邓工再次经过洞口,看到天窗外的风光,他身上的外套和裤子已经不复当初,不仅全身湿透,还如同半个泥人。而他本人也因为用力过多而导致腿软,坐在洞口歇了好一会才能站起继续工作……; V- }+ s8 e. s* e5 E: D
每每回忆下洞经历,邓工都感叹不已,“每次从洞里上来都后怕,总是对自己说,下次见到再也不下去!但每次看到天窗、溶洞,还是要进去,不然,我怎么能证明自己的水文猜想?”也就是靠着这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在下岩脚屯,钻机依靠罗盘精准的定位,一击即中,打出了一口20吨/时的水井,造福了又一方百姓!' s( A2 u7 h# U/ C
在隆林县蛇场乡马场村大坝屯,找水队员零军平和阳克青也同样为了调查水流,在溶洞里“奋不顾身”。
: N) M5 J% p' {& K7 Y7 ^' {; ` 为了了解大坝屯的水文地质条件,早上9点多,零工和阳工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大坝屯周围的溶洞前。溶洞洞口很窄,仅容体型消瘦的一人攀爬而入。零工和阳工在洞口观察了一阵子后,决定深入洞里探明情况。他们两个一前一后的相继爬入洞中。因为溶洞在之前丰水期的时候可能水位较高,有水流过,所以洞内布满淤泥和尖锐的岩壁刺,零工和阳工就只能靠头顶的安全帽保护脑袋的安全。前500多米的溶洞如同一个低矮蜿蜒的隧道,大部分时间队员们只能匍匐前进,有时,遇到更窄的地方,队员们不能动用股间和腿部的力量前进,就只能依靠双手撑着一点点的挪进;有时,遇到竖着的小缝隙,队员们则要瞄着腰紧贴岩壁侧着穿过。为了能让测量更加准确,队员们都会先推动皮尺和地质锤先行,随后自己再10公分10公分的爬进,并口含纸笔,依靠着头顶的手电筒照亮进行记录。在经过漫长的隧道之后,零工和阳工爬到了溶洞的终点,那真是苦尽甘来别有洞天!他们看到了一个3、4层楼高的大溶洞,里面水深有7、80公分,并且是活水!零工和阳工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这个屯有希望了!. [# L$ L) ~6 ~2 \4 {# |# j6 y
在做好罗盘定位和皮尺测量之后,零工和阳工就按照原路爬了出来。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时间竟过得这样快!零工和阳工都有些惊讶,高度的精神集中,让他们以为才进去了1、2个小时,甚至丝毫没想到口渴!在外面等待的村民已经是相当着急了,看到他们出来就要把他们拉进家中吃饭,可是他们婉拒了。为了能更快的完成工作,出洞后,他们囫囵吞了几口水和面包,便马上打开电脑开始进行数据整理,了解溶洞发育、地下水位埋深、水流方向等。整理资料后,他们发现溶洞中的水发育在山崖上,没有施工条件。于是,他们通过水流投影在宽阔的地方布置物探剖面,最终通过物探确定点位,在300多名苗族老乡的期盼中,为大坝屯打出了一口14吨/小时的井,彻底解决了他们饮水难的问题!' P9 I" P4 } Y( s- D$ x8 O. S/ T: P
在成井后的时间里,零工和阳工抽空去市场上又买了套新的衣服和鞋子,原来,爬洞时候穿的那套因为过多的淤泥和岩壁刺的摩擦,已经彻底无法再次穿着。可即使花钱,他们依然是乐呵呵的,“能出水就行,管他那么多的!”
# y. W* V% b3 n( e7 d 吃水不忘打井人9 ~5 z# {* _+ b& H2 o/ L
在找水打井的过程中,除了高标准的技术考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队员们记忆深刻,但,最让队员们难忘的,还要数老乡们渴望水的心情。
! J& N6 O3 M+ J M' n0 c+ L( B “每每看到他们渴望出水的眼神,我们都巴不得一分为二,早点把水井打出来!”找水队员如是说。6 X- m- p* K- n4 B1 b
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仁良村岜傲屯,这个400多人的屯子,离江州区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每天都有公车从这里经过到达崇左市汽车站,可即使交通如此发达便利,房屋林立,却独有一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那就是--缺水!2 K) E& X' E A7 ?
在岜傲屯,除了每家每户在后院都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承水缸之外,该屯的屋顶均一律修成平底,四周再用水泥围砌,只为了能在下雨天能够承接雨水,再有管子自屋顶连下屋后水缸,是村民们平日里用以生存的“自流水”。. z! I8 m: H0 O Y4 t# {& N y7 T" H) ?
对于水的使用,村民们可都是精打细算的,自流水一般都先用来洗脸、洗手,然后洗菜,洗完菜后,便用来洗衣服。为了省水,洗衣服的大多是空洗,并不会用到洗衣粉之类的清洁剂。最后,洗衣剩下的水便用来喂牲口或者浇灌,总之一句话,旱区滴水贵如油,滴滴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6 X" ?1 n/ f; P2 K- ~, C 可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满足村民日常对水的需要。为了生存,村民们不得不每个月都用牛车去周边村镇买水喝。每一车能拉4吨水,就是130元钱!再配上自家的“自流水”,每个月哆哆嗦嗦、小心紧凑地省着用,人少的家庭才刚好满足生活。一旦家里来人,或者有事情需要勤洗澡的话,随便用用也要用去2、3车水,对于这个每户年收入仅靠甘蔗挣的1万多元的屯子,实在是人生多艰!
2 e9 Q% n1 d; F) j 因为缺水,每每屯里的人都要求附近乡镇的人卖水给他们,所以屯子在外面常年抬不起头。还是因为缺水,让岜傲屯的甘蔗收割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来,因为该屯地处中越交界的边境,因为大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甘蔗地的收割都是请四处打零工的越南妹来进行的。平常的村子,越南妹去帮忙收割,是每小时6、7块钱,做完一天的工,再包越南妹2顿饱饭+洗澡就能解决了。可因为岜傲屯缺水,越南妹即便跟着牛车来到屯里,发现村民无法提供收割甘蔗后的洗澡用水后,就立即扭头离开。即使工钱加到8、9块钱一小时,外加20元钱都不愿意在这此帮忙收割甘蔗!
3 t! `7 y; V' s 为了能够尽快解决岜傲屯的缺水情况,找水队员在岜傲屯附近经过走访调查,外加结合水文资料调研,确定该屯地处纯碳酸岩地区,地形平缓,覆盖层较厚,下伏基岩裂隙溶洞水丰富。随后,通过物探手段,探测岩溶裂隙发育地带,有希望成井!* ?6 ]" j. B8 w: ]3 o
于是,钻机便开始在村子的竹林空地内开始了钻进工作。然而,在钻机钻探终孔后,发现溶洞裂隙中充填大量的淤泥,随后立即用空压机洗井,但却因为泥量过多,无法成井,最终以干孔告终。当这个消息宣布的时候,岜傲屯的屯长就守在钻机旁等待结果。听到这个“噩耗”,他重重的叹了口气,然后一下躺倒在岩芯上,久久不愿起身……( p; L- m1 {1 t0 r' I6 s
为了不辜负老乡们的期待,队员们再次仔细研究了岜傲屯的水文资料,坚信此地是能够找出水的,只要能提高钻进工艺,巧妙避开泥巴充填,便能钻出清澈的地下水!6 J6 }+ {% {2 L) Y! D
于是,在找水队员与村民们解释之后,便把打第一口井的钻机撤了出去,另外抽调一支技术更熟练的钻井队伍进来。虽然得到找水队员的口头承诺,但岜傲屯的屯长看到钻机撤出心里还是一阵慌张,深怕找水队员们再也不进来了!因为下雨,所以延误了第二台钻机的进场时间,整整拖了10天才进到岜傲屯。这期间,屯长都无法安心入睡,一想到如果找水队员们不再进来,屯里还是没水的情景,他甚至萌生出“再也不干屯长”的想法!
& C8 |7 q* b% O- i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台钻机进场的第13天,成功打出一口20吨/小时的水井。“以后终于能扬眉吐气了!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你们!“岜傲屯的村民们围着水井雀跃不已。村上的老人也争相出来看水井,”背了一辈子水,没想到能在家门口见到水,太谢谢你们了!“老人泪眼婆娑的连声感谢……
; D$ f& n' m* [/ P 所谓吃水不忘打井人,找水队员们每天不辞辛劳,奔波在村屯山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除了有力出力地帮忙钻机进场外,他们还在钻机打钻休息时,自发地每3日送100元的“补助”来给钻工,再被钻工婉言拒绝后,他们便每日拎着做好的饭菜过来与钻工们一起吃饭。在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龙合村吞坎屯,当地村民一直以来都喝着地表水,可是因地表水污染严重,常年在水面上都能看到漂浮的死猪、死鸡、死鸭等牲口,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村里稍微富裕一些的村民常年都去附近买桶装矿泉水喝,但煮饭、洗菜等生活日常用水也都只能使用污染的地表水,严重影响着村民的身心健康。在四队找水队员施工15天后,为当地村民打出一口20吨/小时的干净水井,解决了该屯近1000人的饮水问题。为表感谢之情,当地村民们便在屯里自发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村民们亲自“上阵”,载歌载舞的答谢找水队员的恩情。后来,即使在钻机出场了,村民们也从没忘记帮助他们打井的找水队员,除了逢年过节的定期祝福短信之外,找水队员们都还经常接到村民打过来邀请吃饭的电话。& @# K) m! W+ {: ?
每每谈到此处,找水队员们都纷纷表示,这样的为民工程,即使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只要能帮百姓们找出“甘泉”就好了!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四队人才能在缺水村屯找水打井工作中屡创奇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