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资源优势转化:国宝级碲铋矿11年难产业化 在雅安市石棉县的深山中,埋藏着世界罕有的矿藏,却遭遇艰难的产业化困局。石棉县大水沟碲铋硫铁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报道的唯一“碲独立原生矿床”,被称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第二国宝”,碲铋在军工、光伏、半导体等方面应用广泛且需求巨大。
9 ^0 v0 V- h3 U “我们现在是没办法用的,国内的技术达不到。”石棉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羊本军无奈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石棉虽然坐拥宝藏,但却始终未能实现产业化,更遑论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 u1 D7 R$ [. w# o 与钒钛、稀土等资源不同,尽管多次得到国家层面的批示,但自2003年底启动保护性开发利用以来,石棉碲铋资源产业化开发至今未能实现。攀西试验区成立之后,碲铋开发被纳入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技术突破开始提速。
6 X$ }. | o. r. |% P2 z; v9 x# K& d9 s 石棉县正在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石棉建立碲铋产业研究院,四川省也给予了800万元资金支持。但羊本军直言,县级政府来搞产业研究院确实很困难,这种战略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更高层面的直接支持。& R. a! J3 a: N, c- A# x# D
攀西坐拥“第二国宝”矿藏- a2 M5 n: {& t2 ~
事实上,石棉县能够纳入攀西试验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碲铋资源。据雅安市提供的材料显示,碲是一种稀散元素,在地壳中平均丰度值很低,含量很少。据相关报道,地球上有碲14.9万吨,我国为碲资源大国,已发现伴生碲产地约30处,现已探明伴生碲储量在世界上处于第三位,碲资源储量约28000吨。
( l( M* |) ]7 e s: Q9 X$ l4 A 雅安市石棉县大水沟碲铋矿是1991年在开采硫铁矿过程中发现的辉碲铋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报道的唯一碲独立原生矿床。6 ?* D8 `3 E i/ d; o
2003年10月25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对石棉碲铋矿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3〕767号),将石棉碲铋矿列为保护性开发利用矿种,把石棉大水沟碲矿床的大水沟、马家沟、白崖沟和上飞水四个矿区列为保护性开发的规划区。7 R2 C9 W. j) w, |/ E' s
目前石棉县蟹螺乡境内有碲铋矿矿业权3个,其中采矿权2个,探矿权1个。目前获批准的三个矿区初步探明,石棉县大水沟拥有332+333+334类碲铋矿石量25190吨,碲金属量273.7吨,铋金属量439.63吨。
- n' Z2 M! U2 q L% H, U3 [/ Y 产业化11年难突破3 L& Z% w9 L% v: ^2 ^8 Y% C1 f
事实上,我国为碲主要消耗国,仅半导体致冷业一项对碲的年需求量即可达40~50吨,加上全球致冷、冶金及太阳能电池等行业需要,年总需求量约700~800吨。据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相关行业总需求量约1600吨。
% F: ]$ R5 t: w8 z1 K* Y: ~ 碲铋资源稀缺,需求却不断扩张,供不应求矛盾已日益突出。雅安市提供的材料显示,工业碲的市场价格从2003年的28万元人民币/吨,涨至目前的160万~200万元人民币/吨。) Z9 J' a4 f( s8 g6 y% K
经过近11年的利用开发,我国碲铋资源的产业化艰难前行,资源优势仍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国只有几个研究所在试制这类产品。
0 U. `0 W' y* G" O+ d$ z' W8 _; B 雅安市确立的碲铋矿开发利用产业化项目包括两个分包项目,即碲碱性电解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和高铁接触网导线用镁碲铜合金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业主分别为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和四川鑫炬矿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 d4 H6 v* y4 ~; ~; p& k 碲铋开发被纳入攀西试验区后,碲铋资源利用技术也进入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球招标。11月初,上述两家企业分别与四川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进行技术攻关。四川省财政将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支持,最高补助比例将达到40%。
$ _2 @& o6 l$ ~/ v% J; O 根据石棉县碲(铋)矿产业化开发利用设想及规划,创新开发石棉县碲铋矿要与攀枝花、凉山州的钒钛、稀土开发建立协调联动机制,防止资源的无序、低水平开发。
7 C) q5 M0 M a% j% C, a 按照石棉的设想,要在2015年在雅安年产碲化镉50吨的生产线,建成碲化镉光伏材料基地,可能带动和影响的产业规模估算高达300亿元以上。而羊本军向记者介绍,由上述2家企业参与的碲铋研究院建设方案目前已经报送至四川省相关部门,但从县级层面推动协调技术突破困难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