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里的一杆旗 武警黄金四支队区矿调兵内蒙古工作纪实 强风、暴雪、狂沙、旱灾肆虐,给内蒙古阿巴嘎地区增添了几分荒凉。在这片内蒙古中部的区域内,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断壁残垣随处可见,那是很多人因环境恶劣被迫远走他乡。然而,艰苦的环境没有吓退武警黄金四支队的官兵们。他们顶着风沙在阿巴嘎开展区域矿产调查,仅仅两年就提交金资源量11323千克,矿区设计报告2次获黄金指挥部重大突破奖,用忠诚和汗水树立起“为国寻金、为党增辉、为民造福”的旗帜。2 m' k; k0 ]; y+ \% i& Z* u9 F5 e* U
负重迁徙是工作的常态
( ?. e* {, `! J! q7 T. T 区矿调兵负责用钻头把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岩石样品取上来。他们的阵地是机台,武器是钻塔,每打完一个孔,都要组织搬家,向下一个地下目标钻进。在三中队,无论天气多么糟糕,下一个钻孔的位置有多远,十几米高的钻塔必须在一天内拆卸、重装,几百吨重的钻探装备也必须在一天内从一处分解搬运到另一处,然后重新组合、正常运转。钻探搬家绝对是场硬仗。0 z" z4 ^7 `6 g: y g% |, [& n
一班长张会说:“每逢这一天,我们早上4点钟就起床开饭,在灰蒙蒙的夜色中迅速集合。”官兵们像蚂蚁一样不停地拆卸,捆绑,运输。大的用车拉,小的用人扛。因为时间紧张,很多部件都用手和肩膀运送。
9 i& F1 I: |( `: r% L 高原上的阳光紫外线强,因为没有遮挡地风吹日晒,脸裸露在外一天就掉一层皮。帽子戴在头上不透风,一名班长为了凉快干脆把刚吃过的半个西瓜皮套在脑袋上。为了不被晒出皮肤病,天再热,大家也不敢脱衣服,汗水风干形成的盐渍一道道留在迷彩服上。- d3 W" M! c3 A
区矿调兵的午饭向来是风餐,搬家时更是如此。山头上没有背风的地方,大风裹着沙石吹进饭菜里,大家只好把米饭和着沙子一块吃进肚子里。
6 J+ ]! ~% ~+ j& p- L 收工时多半已到晚上八九点钟,被风沙狂吹了一天,每个人带回的沙子有一两斤,很多人的头发里面都是碎石子。每次搬家回来,都有几位白天一直冲在前面的班长坐在床边正准备洗漱,衣服脱了一半就坐着睡着了……
+ R' n m' L, i2 g9 s 每一个夜班都是一场考验8 {* e' x9 d- |5 T- C1 q8 _
钻探施工最辛苦的值班是夜班。高原的夜总是冷的、凉的,即使是夏天,也要穿着棉袄棉裤上班。每到深夜,荒野一片空寂,只有钻机的马达不停轰鸣。四名钻探兵在各自岗位上重复着和泥浆、提钻杆、取岩芯……特别是操纵钻机的班长,一刻也不能离不开。站位处在钻塔的风口上,凉风吹着腿脚,把棉衣打透。长时间夜班工作,让他们患上腰腿风湿病。
0 T' A- [8 M# b6 O+ \ 最难忘的还不是辛苦,而是“白天兵看兵,夜上数星星”的单调与孤寂。
( ?4 a0 |- R9 K! V7 u 有一次,402机台五班值大夜,凌晨,钻塔外传来了高低起伏的歌声,大家愣愣地听,唱歌的人方言太重,听不懂。撩开塔衣一看,甘肃新兵南顺红正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唱秦腔。
! d- I& s' m! j: f2 m% @ 长夜漫漫,很多新兵困了会一不小心撞在钻塔身上。一次,一名新兵按照班长的指示去钻塔外取岩芯箱,十几分钟仍不见回来。出去找时发现,他倒在地上睡着了,手里还抱着两个岩芯箱。8 h( X- [' S/ n, b, y
“适应期得一个月,以后每天过了凌晨三四点就好了。”中队长张贵林说, “大家慢慢都会适应在夜色下施工,都会成长为惯于夜战的老兵。”
8 G! B9 ?4 B! w) J9 K9 C6 X: c. ? m 困难磨砺出难不倒、打不垮的兵
]+ U- R5 ^, ` 钻探中真正的考验是处理突发故障。在化德施工中,有两次井故让中队官兵刻骨铭心。6 i; M! s% a5 X# }5 B/ e
今年出队不久,401机台突然在半夜卡钻。经过两个昼夜的试验都没把地下的钻杆拔出来,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中队长闵忠军急了,拿出多年未用的“杀手锏”——打吊锤。他把全中队战士分成四组,每组拽一根缆绳,四条缆绳又系在一处,绳头处拴上一块重达1吨的实心铁锤。老机长张传国在旁边组织大家喊号子,张贵林也加入队伍中间上拉下砸。“一二,嗨嗨,一二……”那夜,整个山头都被沉闷的撞击声震响。近百次的撞击成功松动了岩石,“被岩层绑架”的钻杆拔出来了,大家满头大汗地抱在一起。
! O4 A) @- t3 t( f ZKA22503钻孔施工一直顺利,钻进200米没出现任何问题。半个月前的一个凌晨,山上对讲机猛喊:“出事了,要埋钻!”中队长外出开会,机长在外面学习,刚毕业的国防生、技术员刘星宇被大家委以重任推上了机台。刘星宇虽参与过每次井故处理,可自己挑大梁还是头一回。已经钻井了几百米、投入了几十万元经费的钻孔,绝对不能在自己手里废了。他一咬牙,一路小跑上了山。他要求班长上下串动钻杆,捞出地下的所有钻杆,接着开始调配钻井液。地下岩石破碎,他用植物胶、聚丙稀增加黏度;地下岩石壁易松动,他又拌进白泥、纤维素和强碱护壁;地下岩层破碎处易出水,他再用天平称好腐殖酸钾,倒进去抑制水离子渗出……小刘把大学学到的本事全用上了。经过十几次反复试验,他和战友一起看着灰色的钻井液缓缓灌入地层。奇迹出现了,地下岩石附首屈服,钻机的马达又在夜色里嗒嗒地唱起歌来。5 ]1 ~* r3 m0 M; A
刘新宇这时才觉得手上阵阵疼痛。因为着急,顾不上戴塑胶手套,手指被强碱烧出的水泡一个挨着一个。他身边的战士在调制泥浆过程中,浑身、满脸粘上棉花状的纤维素,都成了“白袍老道”、“白眉大侠”。" _+ K% B X# {! h) L
后来,小刘根据这次处理井故的配方写出一篇论文在全国知名期刊发表,还得了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