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协同创新 开拓“第二找矿空间” 由中国地质大学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和“大型-超大型矿床”计划项目办公室主办,以“提高矿产资源合理、科学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资源·环境·经济”栾川论坛(2014)于11月8日~11日在“中国钼都”栾川举办。: ]* J1 \! o/ J& b
在论坛召开期间,由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栾川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也正式揭牌。
$ S% C% O+ g9 x# m 据记者了解,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是目前国内后勤保障条件最好的野外地质产学研基地,它将成为“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合作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质找矿与开发、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治理规划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地质勘查领域实现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培养地质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平台。
- R1 [0 _0 M# ^1 r# i 新形势下协同创新
! U1 h4 Q6 i! f) e9 z7 |. P1 u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的。他特别强调,高等学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9 U: x& H! Q: U* b8 I" A. @3 x
2012年,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项国家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正式启动,其灵魂就是“协同创新”。“2011计划”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宽阔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家创新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目的是带动我国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进入新阶段。! Z( Q2 B/ H7 S$ b r, k5 f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形势,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强大需求,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同时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加强矿产资源尤其是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固体矿产勘探平均深度不足500米,而且近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已经将近地表矿、易找矿勘探开发殆尽,因此亟需开辟“第二找矿空间”,发展新的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方法并改革地质找矿机制,以便适应找矿新形势的需要。
Q% l O( M3 v3 O# w. z7 H 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的。它是我国地矿行业第一个围绕紧缺矿产资源勘查而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其牵头单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核心协同单位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主要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公司等。+ b& A+ y4 `- C# M8 }7 v; H
开拓“第二找矿空间”无法由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独立完成,需要从地质过程与成矿背景、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深部探测技术与方法、矿产勘查与评价等4个关键环节开展相关理论、技术和装备的创新,而能胜任此事的人才、研究的基础等都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打破部门间壁垒,将分散的科技精英聚集起来,将大量数据资料与一流的科学头脑结合,才能产生出创新性的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 q& @; g8 x0 t0 `
根据“协同创新”新理念,“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将建立起“校-所-局-企”之间的协同关系,共同解决找矿突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紧缺矿产找矿的第二次飞跃,以解决资源保障不足的“瓶颈”问题。! r3 ^3 D! q2 v+ [: Z
协同创新成效斐然. Z) I* L% ^: F. H! V& s
目前,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已经组建了4个研究平台和15个创新团队,并围绕重大协同任务组织开展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论证和申报,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大团队-大项目”机制和科研格局。
9 V0 T2 P, E& f5 ~' j 近两年,该中心在围绕紧缺矿产勘查重大任务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以多龙铜矿找矿突破、中金集团海外人才培养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果,并启动了包括国家专项、国家973项目、行业重大项目在内的10项重大科研项目,还有2项“超级”973项目、1项国家专项正在论证申报中。在“协同创新”新理念的带动下,该中心各协同单位在ESI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的排名不断提升。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科领域排名由2012年全球第61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52位。6 p/ u+ p$ |4 D. c
据介绍,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取得的代表性成效主要包括5个方面。
8 n1 l0 Q( Y0 I( M 第一,机制改革,科研与生产高度融合,保障找矿重大突破。该中心在人员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导向中特别鼓励围绕紧缺矿产资源勘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了单一以科技论文影响因子和引用频次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由此建立了高效率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直接支持了西藏多龙超大型铜矿勘探、内蒙古大营超大型铀矿勘探等为代表的重大找矿突破。% X: Q( H" L& F* @1 ]: [
第二,国家重大任务牵引,推动深部探测技术协同创新,开拓“第二找矿空间”。此项成效的典型代表为“地壳探测工程”国家专项(SinoProbe)的启动和“地球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973专项项目的论证。
& a# D& d) _; T- O1 z/ j) E 第三,多方合作,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2012年起,该中心以深部探测和深部成矿机理重大任务为牵引,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协同单位的多位科学家与美国、德国的高温高压设备制造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和研制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多功能6000吨大压机。此外,来自吉林大学、中国地科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协同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和工程师密切合作,经过两年多的攻坚克难,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
y& D% d7 N, c$ e; l+ E 第四,打破常规,实行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该中心通过“外专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引进等方式,成功引进了国际著名学者M. Santosh教授等一批优秀的地球科学家。2 F$ |$ l9 W# K7 b2 ?4 z6 r
第五,留学生联合定向培养,保障境外风险勘查项目的实施。近两年,该中心通过培养地学和矿产资源领域的来华留学生和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等方式,为国有大型矿山企业等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3 [ K1 E* G5 u! V9 _0 T 创新中心使命重大- _2 \! ]7 N8 U" i- c: _
根据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使命,该中心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矿产资源保障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为核心,以“校-所-局-企”协同为路径,实现成矿理论、勘查技术和找矿装备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拓我国“第二找矿空间”,促进我国固体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的大幅提升,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推进地矿行业的转型发展。) e' F f1 e3 |# M2 N* v
工作人员表示,该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面向国家矿产资源重大需求,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创新基地,未来将建设成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理论创新高地、深部探测高新技术研发高地、地质找矿高端人才培养高地,从而促进我国紧缺矿产找矿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矿产资源物质基础。
E5 u) @# E+ d' b 对未来的发展,该中心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L8 Y2 l% e* j- h" l" L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深化认识我国复杂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创立和发展新的成矿理论,揭示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第二找矿空间特征与找矿方向;要完善复杂地质条件下多源多尺度找矿信息获取及矿产资源定量评价理论和技术,构建大数据时代智慧找矿系统,实现超大型矿床及大型矿集区科学预测与评价;继续探索深部地质过程与深部找矿关键技术,研发深部钻探装备、快速取芯技术和岩芯光谱分析技术。
4 S( C4 K& e; ?0 \# Q+ M" N9 H0 N2 J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托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等多个科教战略联盟,推进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寓教于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探索寓教于践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注重开展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地学的兴趣。
/ ^# F( n4 R5 n. j" _3 Z: s @ 在学科建设方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并形成地球深部探测、资源-环境联合评价、新兴产业矿产资源等新的学科生长点。
8 P' `2 \3 l* p V* a4 B4 ~. ^! @/ i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协同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创新共赢”理念,汇聚多源资金,稳定创新团队,完善资本与科技对接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深化人员聘用-考核体系改革,探索新技术研发会员制、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模式,释放人才、平台、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c4 m3 D6 {+ Z Z( r9 D/ l* o
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肩负着重大使命,将通过多部门协同、多学科交叉、多平台融合、多兵种作战的科技研发组织模式,力求促进我国的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和找矿装备研发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我国在若干重点地区取得找矿重大突破,使我国部分紧缺矿产的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促进各协同高校的ESI地球科学学科排名提升。同时,围绕“第二找矿空间”,该中心将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地球深部探测、资源-环境联合评价、新兴产业矿产资源等新的学科,为我国地矿行业和企业培养一批复合型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造就矿产资源领域若干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最终,要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矿产资源领域综合创新体,整体提升服务国家紧缺矿产资源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