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土地规划分会秘书长 邓红蒂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发展。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来自对规划实践的继承总结。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于国情、立足长远,在求实中创新、创新中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道路。
第一,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规划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体现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规划原则中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国家资源安全;规划目标上优化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发挥土地多重功能,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措施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土地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
第二,以开放的心态,践行规划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一是认真落实“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式,增强规划的强制性、科学性、程序性、统筹性和民主性。二是扎实开展“四查清”、“四对照”、“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六大重大专题研究”、“规划基础数据转换”、“基本农田布局调整”、“重要规划指标测算的原则与方法”、“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研究”、“各类用地空间布局研究”、“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研究”、“未利用地建设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多项基础性研究,融合土地管理重要业务,积淀理论学术成果,进行创新制度设计,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指导意见,并通过规划修编试点实践予以总结规范。三是健全完善“自上而下、逐级开展、上下结合、统筹衔接”的规划体系,通过实施政策、标准、规范,进一步明确五级规划的功能定位与规划重点,建立纵向、横向以及全社会的规划对接、协商、参与机制,建立土地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动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用地单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本着继承、发展、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即在规划分析上强调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规划目标上体现资源保护、科学发展、以供定需、节约挖潜,在规划内容上统筹耕地保护、建设管控、生态安全、区域协调,在规划空间管理上趋向城乡统筹、优化结构布局、提升功能;在规划手法上实行指标控制和土地空间管制与土地用途管制相结合,在规划途径上引导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
第三,严格规范管理,推动规划制度机制的创新与发展。首先,丰富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保障手段,重点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全面强化监督管理。其次,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考虑多方利益、加强部门政策综合运用,调动各用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其次,完善规划基础建设,推进规划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实施规划动态监管。最后,深入研讨规划实施中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治等新情况、新问题,允许特殊地区先行先试,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制度化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