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新元古代地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朱清波 来源: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发布时间:2014-07-09
2014年6月26-27日,中国地科院项目办组织专家对南京中心完成的“晋宁期—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及构造格局演变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制约”(2011-2013)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
该项目是“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作用和构造背景研究”计划项目所属的工作项目之一,研究人员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李廷栋院士为首的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结题验收,评定等级为优秀。
项目对华南新元代地质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与成果,主要表现在:
1.通过对华南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沉积盆地及蛇绿岩的综合研究,结合前人资料,提出扬子与华夏的汇聚过程大约从>1.0Ga开始,持续到825Ma左右,并由西部开始汇聚逐渐向东部发展,825Ma扬子和华夏最终完成汇聚。
2.提出华南地区新元古代中期(850-825Ma)地幔柱和板块俯冲共同作用的新模型。运用该模型解释了沿江南造山带分布的复杂火成岩体系,以及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也解释了褶皱基底沉积结束与盖层盆地的开始几乎不存在时间间断这一地质现象。
3.通过对皖南新元古代蛇绿岩研究,认为伏川蛇绿岩是典型的SSZ型蛇绿岩,是扬子和华夏最后完成汇聚的重要证据。
4.锆石Hf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华夏早古生代岩浆岩主要来自古老大陆地壳的再循环。
5.提出武夷-云开造山带是一个叠加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的碰撞造山带,推测是南海地块沿政和-大埔断裂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形成)发生俯冲、碰撞的结果。
6.初步总结了华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