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R1 i& M! t3 z+ J; I
2014-03-20 | 作者: 蒋郭吉玛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2 S* i3 \( {6 i) D# Y# O% u
9 ~( E- G9 D, Q) g 2013年,在地质调查工作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锰矿找矿取得40年来最大突破、珠江口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完成22种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建成全国资料馆数字化服务系统……& Y8 s! u& G s1 d9 V& X, I
( ]" j. t( \* k! E
3月18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2013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绩。记者从中了解到,去年地质调查工作呈现许多新变化、新亮点。
! B% P3 G0 a9 ]2 a' G
" ?$ L) `7 T+ t* T# C 公益先行助找矿
; l/ u7 A7 U7 H1 ?3 [0 ~/ `& r& q1 a2 Z P/ V
2013年,是“358”找矿战略行动三年目标的总攻之年和收官之年。三年来,找矿突破取得重大进展,至去年,已超额完成第一阶段规定任务。为地质找矿大发展的漫漫征途立下第一块里程碑,也为“358”行动第二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 J* U ^) A/ y' r" }" b( M1 g1 \2 Y& A: @" b
数据显示,1:25万调查,完成区重24万平方千米、化探13万平方千米,陆域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57%和66%。完成水文地质调查4万平方千米、环境地质调查3万平方千米。完成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6.4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20万平方千米。海洋地质调查,完成1:100万109万平方千米、1:25万2万平方千米。
4 M4 d9 a# }- ?8 J/ t' Z1 D+ r3 y8 n' h
一批重要发现经后续勘查取得新突破,形成数十处大中型矿产地。西藏多龙发现2处大型、超大型铜金矿床,新增铜资源储量450万吨。贵州铜仁、遵义新增锰矿资源储量2亿吨,成为近40年锰矿找矿最大突破。青海夏日哈木累计探获镍资源储量107万吨。西藏罗布莎新发现隐伏铬铁矿体,资源储量超过50万吨。四川甲基卡外围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床。柴达木盆地新增液体氯化钾资源储量1.22亿吨。老矿山找矿新增金231吨、铜123万吨、铅锌243万吨。辽宁白云、甘肃早子沟、河南老湾和广西金牙金矿,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四川拉拉铜矿等新增资源储量均达大型规模。# x/ z# ]! |& Y
3 x! ~9 z7 N+ L7 v1 U; L) \
另外,在非常规能源勘探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油气调查评价圈定20余处有利区,在柴达木北缘、银额和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多套页岩气层段,在准噶尔东部、松辽盆地北部发现高含油率油页岩。在珠江口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六号”完成第29航次科考任务,证实在西太平洋海底存在稀土资源。初步查明全国31个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开展了86个大中城市浅层低温能调查和青海、西藏高温地热资源调查。0 ~/ o0 J* ]- R6 g
, K4 I+ ^3 ], s" r* f: J" z 服务民生亮点多: N# D1 x; X$ l0 L4 o4 R
q2 s8 D3 w- I; u4 I5 M7 V 这一年,地调工作紧扣“定位公益、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思路,连打了几场漂亮仗,吹响了进军世界一流行列的号角。
7 E* N: l* n! E; W: S8 U( ?/ l' `7 l
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乌蒙山扶贫基础地质调查和太行山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找水勘查示范,解决80万人饮水困难,带动解决70万人饮水问题。支援地方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在四川芦山地震和“7?9”特大暴雨事件中,排查隐患55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新发现隐患点3.9万个。0 C4 {* E; {4 H/ M
i& _2 i4 N0 N$ F 系统总结了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成果。开展了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点,服务于土地管护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展了长沙、西安等10个城市地质调查,为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应急供水等提供了基础支撑。
: Y; O" v [: u9 n5 B4 I1 m2 l( Z; Y3 F
着力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建成了全国资料馆数字化服务系统,开通了中国地质调查数据网。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数据达到68个,新增矿产地信息6232条、中大比例尺图件500幅,为500多个单位提供了服务。7 q) Z4 S J( ^( ~. l. s4 R( }
( b3 X3 s. S0 J9 L
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成效。完成1:5万矿调7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和78片整装勘查区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46%、78%。圈定物化探异常6456处,发现矿(化)点10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200余处。: H7 U" g! f) J+ z2 D' P+ Q
/ O9 l4 n: O! B
夯实基础强支撑; o& z% V# o2 x8 B! h4 I
$ s+ |* u( A i, C 突出本业立足,积极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圆满结束,完成25个重要矿种潜力预测,圈定预测区近5万个。开展找矿突破第一阶段成果评估,完成22种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推进“三稀”资源战略调查,启动新一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研究。开展全国矿区卫片解译,提取疑似违法图斑,制作执法检查和“矿山复绿”遥感本底数据。围绕国土规划纲要编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治监督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等,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撑。
& z+ M1 N. \, L! @8 F2 e# [7 \) U9 M8 i, \% v# a& B
业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中心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全局重点实验室37个,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内部验收,2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在建15个,11个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序启动。深部地质矿产勘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得到科技部批准。新增4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京区地质科研基地、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等基础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年落实专项设备购置、修缮等资金3.8亿元。
0 a6 S2 t8 k: X5 h9 {1 {! V' t3 B6 n$ Y( I
科技创新有突破3 K1 ^; K, i. m4 q) E$ R
8 G- H2 m4 U) P) G
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61项、专利113项。新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7项,发表论文2395篇,SCI、EI论文360篇,比往年有较大提高。
( a2 v- q# B$ T& W7 ] d. R M% M: z6 v7 [5 g
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将长城系底界年龄由18亿年修正为16.5亿年。辽宁、江西、河南、云南首次发现多瘤齿兽类、窃蛋龙类、鳍龙类恐龙化石新属种。发现超高压新矿物青松矿。出版新编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采用大型风洞试验等方法,揭示了高速远程滑坡成灾机制。4 X5 W ?& q& R! J1 v4 r
% C1 C( r# D% ], J7 n i! Z 勘查技术研发与示范取得新进展。无人机航空物探成功试生产,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仪器设备,野外现场岩矿分析实现多元素快速检测。在青海、西藏、黑龙江等省区推广一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勘查技术难题。! Q$ r. R' z4 _- G
( T/ e* M) u. ^; j 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加拿大等10个国家或地区地调机构签署14份合作协议,合作国家增至45个。在俄罗斯、蒙古、赞比亚、老挝、阿根廷等16国,开展了以全球重要成矿带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填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调查与研究。组织召开首届中美地质学会联合学术会议、东盟国家跨界地质对比、区域地下水流理论等国际研讨会。启动1:5万特殊地质地貌区、中澳合作填图试点和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试点。: W* s9 n5 \/ S& L& w- {
" t$ g. O1 s$ [1 P% W) B 队伍建设进展大
8 y* U8 [* t* x& M1 Q! y- m- |2 A" a. X4 S" x
2013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队伍弘扬“三光荣”传统,发扬“四特别”精神,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着力构建保障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助推找矿突破、服务民生、支撑矿政管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的重要进展。* d0 E4 c# j2 r3 |4 h; r3 j
1 O3 K6 k( f& P
地调队伍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个局属单位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单位,20个局属单位获得省部级文明单位称号,山东、河南、江西三省地调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在全国正式发行《地质调查报》,地质文化建设力度加大。
; i: i4 Y% Q" w/ c/ R2 u& }4 `8 a2 V$ w: e" ] w
公益性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油气地质调查中心正式建成并全面开展工作。地方公益性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大幅增加,结构不断完善,素质明显提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实现零的突破,完成首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和第三批青年地质英才遴选。
& [# I' B+ ]- |- |, W
9 F# K- {5 V0 ^0 j7 a* \ 规划部署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地质矿产调查专项(2013~2020年)总体方案,编制9个专业实施方案,明确整装勘查区、找矿远景区、重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基础性地质调查重点方向和任务。完善和推广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构建“三下三上”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立项程序。% S, \2 b, K9 O' o% b
- t( `6 Q/ M( o$ [1 a- | 此外,还进一步健全了项目管理体系。在完善大区中心、地科院、武警黄金部队项目管理层级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管理职能。成果管理较以往更为规范,推动项目成果与重要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一体化汇交。同时,加强成果登记管理,完善奖惩制度,完成第二次中国地质调查成果评选。$ m. |- J7 V( d, x' M/ P& }
6 d, @7 h( |) l" M# N4 y 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过去一年地调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可歌可泣。由此,也应当获得人们的掌声与祝贺。, V) F4 f, C- z t0 ^ [& y& [,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