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2 15:14:59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徐善法 王路阔 + U1 P/ G% o1 K8 t- _3 c
日前,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四项目第三课题《盆地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通过结题验收。该课题将地表快速探测技术、异常查证技术和地球化学模型与找矿标志建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盆地隐伏矿探测技术体系。
5 V u, v4 f& N }据了解,该课题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承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理工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单位协作实施,旨在发展能探测盆地矿产资源的穿透性地球化学系列技术,探测深度达到500米,将地表采样与钻探取样相结合,建立盆地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和探测技术体系,为盆地及周边覆盖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提供有效方法。
' s$ F' u1 [2 U1 E课题组以盆地隐伏矿探测技术、异常源识别技术和深穿透地球化学模型建立为研究方向,在方法技术研制的基础上,在典型矿区开展野外现场试验,针对不同矿种和不同景观地区的覆盖物特征进行持续改进。同时,在应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发现的异常区使用空气动力返循环钻探取样,研究元素的分布模式,追踪异常源,从而有效建立盆地隐伏矿地球化学迁移模型和找矿标志。
" ~, Z: Z& y3 x; B$ Y课题组在室内开展提取剂研制的同时,在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南阳盆地、福建紫金山悦洋盆地等地开展了土壤微粒分离测量、土壤活动态测量、地电化学测量、水化学测量等一系列方法技术的试验工作,经过四年多攻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 Q+ m* X$ ]' C: r, _
一是首次在隐伏矿上方地表气、固介质中同时发现纳米级金属微粒。这些微粒与从矿石中分离出的纳米微粒在形态、粒径和成分组合上具有高度可对比性,表明三者同源,同为内生成矿作用产物。这一成果,不仅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提供了直接的微观证据,而且对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的微粒分离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寻找隐伏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l5 N% Z0 R% c8 u! A& F9 b二是研发了土壤微粒地球化学探测技术。试验表明,该技术对盆地砂岩型铀矿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深度达到500米,对于捕获来自深部隐伏矿的地球化学信息及快速有效地开展大面积的地球化学扫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p4 Z9 n* ]9 Z w. @4 b8 m9 I0 L三是发明了专属性活动态提取技术,研发了专属性提取试剂, 建立了元素活动态提取标准化流程。
- V9 ]. Y0 r, L4 O6 U" `8 Y9 v* J四是初步建立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多营力迁移模型——盆地盖层下方铜镍硫化物矿床纳米微粒为主的迁移模型和火山岩盆地盖层底部银金矿床浅层流体循环为主的迁移模型。
/ }, }8 n0 r. z$ m/ K& b, r! a五是发展了适用于北方干旱盆地快速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编制了盆地隐伏砂岩型铀矿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指南(建议稿)。8 y) v, q* d1 d E
, @4 q- [0 T6 G* X, \0 ]% k" W
0 d- W, m4 }1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