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so_e129:} 一、前震旦纪古构造 新疆可划分为西伯利亚、准噶尔一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柴达木、可可西里及青藏六大古陆区,之间均为元古代洋盆所分割,至元古代末期洋盆消亡形成统一的古陆。于元古代末一早古生代,因构造运动使古陆破碎、解体、漂移,形成统一的古亚洲洋及其以后特捉斯洋的形成提供空间,为古陆块在古生代一中新生代进入板块强烈活动阶段提供运动场所,为古生代板块构造研究及划分提供了依据。 (一)西伯利亚古陆区(1) 1.阿尔泰陆块(Ⅰ1) 为一套深变质的陆源碎屑岩、酸一基性火山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经同位素测年为1600—1300Ma(曾测定为1 940~1 849Ma),构成元古宙结晶基底,属拉张环境产物。 2.阿尔泰裂谷(中一晚元古代)(Ⅰ2) 发育于元古宙基底之上,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双模式火山岩组合为特征。同位素测年为1 060~707Ma,经元古代震旦纪(1000~570Ma)构造作用使裂谷封闭、阿尔泰陆块增生和最终形成。 (二)准噶尔一哈萨克斯坦古陆区(Ⅱ) 1.准噶尔陆块增生带(Ⅱ1) 地球物理探测,基底为太古宙一元古宙的石英闪长质糜棱岩,可能是准噶尔古陆核,位于盆地中心偏南地段,四周为准噶尔洋(元古代),在核洋之间发育有中一新元古代陆壳增生带,经岩浆物质测年为1 400~1 300Ma,在东准地区糜棱岩测年为1 007土36Ma、二长花岗岩为605Ma,显示出地壳在不断增生扩大。 2.伊犁一赛里木增生带(Ⅱ2) 基底固结于元古代,中一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属中等变质的火山一沉积建造,为褶皱基底上的第一盖层。其两侧为具活动陆缘特征的中天山陆缘活动带(元古宙),属中一新元古代增生体。 3.吐鲁番一哈密陆块(Ⅱ3) 由吐鲁番一哈密古陆核及其南缘的阿齐山一星星峡陆缘活动带组成。陆核为太古宙一古元古代变质杂岩组成,中元古代末处于剥蚀状态。阿齐山一星星峡陆缘活动带位于吐一哈陆核之南,南邻南天山洋(元古代),带内广泛发育中一新元古代侵入岩,表明当时处于活动边缘位置。 (三)塔里木古陆区(Ⅲ) 1.塔里木陆块(Ⅲ1) 由3个古陆核组成:新元古代以来处于剥蚀状态的塔中陆核(Ⅲ11分南北两部分,位于盆地中部及南缘地带);库鲁克塔格陆核(¨ 位于盆地的东北地段,由托格拉克布拉克杂岩组成,同位素测年为3 362Ma);阿尔金山北缘陆核(Ⅲ31 位于盆地东南缘,以米兰群内深变质的麻粒岩为主体,同位素测年为2 462Ma),证实了太古宙陆核的存在和不断发展成当今所见大陆。 2.塔里木一敦煌一阿拉善陆壳增生带(Ⅲ2) 是构成塔里木古陆的主体,太古宙处于大量岩浆和强烈的构造活动阶段。辛格尔运动使其过渡为相对稳定的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元古宙发展时期,使古陆不断增生扩大,形成围绕陆核的陆壳增生带。 3.库鲁克塔格裂谷(Ⅲ3) 元古代晚期的陆壳增生与岩石圈破裂是同时发生或交替进行,造成地幔物质上侵,引起地幔亏损,进而导致地壳增厚固结。沿兴地断裂形成偏碱性、基性岩浆活动应属裂谷作用的产物,且干布拉克超基性杂岩,经同位素测年为900Ma。 4.元古代南天山海(Ⅲ4) 实为塔里木古陆区北缘海槽,中元古代早期至元古代末由裂谷进一步拉张,形成南天山洋盆(经同位素测年为1 663Ma),东延至北山一带,海水变浅,为半封闭式海盆。中一新元古代南天山洋盆萎缩,向北俯冲消减,形成中天山及阿齐山一星星峡陆缘活动带,元古宙末南天山洋封闭,使北部伊犁地块与塔里木古陆连为一体。 5.北山古生代裂谷(Ⅲ5) 位于中天山(阿齐山一星星峡陆缘活动带)及塔里木古陆之间克拉通地带,属南北两侧受大断裂控制的陆间裂谷,基底为元古界,奥陶纪大陆被拉开,地幔物质上涌,石炭、二叠纪时期有二次明显的扩张作用,出现洋壳建造,于二叠纪末期闭合,发育有奥陶一二叠纪沉积、晚古生代蛇绿岩带及其有关的钒、钛、铜矿化。 6.元古代西昆仑一阿尔金一祁连山海槽(Ⅲ6) 具继承性的拉张裂谷作用,长城系见有细碧角斑岩建造及双峰式火山活动,蓟县纪发育有蛇绿岩(多被肢解),阿尔金运动使海槽闭合,于元古代末期形成统一的大陆。 (四)柴达木古陆区(Ⅳ) 1.柴达木陆块(Ⅳ1) 位于祁漫塔格地带,结晶基底为前长城纪中深变质岩,于古元古代末期固结,长城、蓟县纪变质沉积岩为盖层,与华北古陆盖层极为相似,基底结构又类似于塔里木及华北古陆,而不同于扬子古陆。 2.元古代昆仑海(N2) 位于康西瓦及阿尔金山之南,被阿尔金南缘断裂斜切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沿康西瓦、中昆仑一线分布,全长近5000千米,是横贯并划分中国南北大陆的分界线,目前昆仑海的痕迹除在青海省的清水泉一洪水河一带的同位素测年为1279Ma的蛇绿岩残体外,已荡然无存,且多数表现为长期活动断裂带及其形成的各类岩片堆叠的构造混杂带。昆仑海具有3次(长城纪末、蓟县纪末及晋宁运动同步)向北俯冲的经历,使分离的中国南北大陆碰撞缝合为一体。 (五)可可西里古陆区(ⅴ) 位于昆仑海南东昆仑山地区,现被印支褶皱带所覆,基底固结于元古代末期,类似扬子古陆或属扬子古陆的西延部分。 (六)藏滇(青藏)古陆区(Ⅵ) 位于新疆南部喀喇昆仑山地带,由4个陆块组成,分别为:阿克赛钦陆块(Ⅵ,固结于长城纪前,见有中元古代盖层沉积),塔什库尔干陆块和乔戈里陆块(Ⅵ。和Ⅵ:基底为古元古代中一深变质的绿片岩一角闪岩相变质岩),喀喇昆仑陆块(Ⅵ,属于元古宙陆壳增生带,基底可能固结于古元古代前,为一套深变质岩系)。 二、古生代古构造 该时期的构造格架是在前震旦纪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古陆块在元古代末一早古生代破碎、解体、漂移的特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观点进行研究,共划分4大板块及衔接4大板块的3条缝合带。 三、中一新生代构造 沿康西瓦、昆中线发育的康西瓦板块缝合线(塔里木、青藏板块的分界线),将新疆分割为南北在构造上具有明显差异的地区,北部属古亚洲构造域(古生代形成统一大陆,属基底上发育的内陆拗陷或断陷盆地沉积和逆冲推覆构造),南部为特提斯构造域(特提斯海的发展与消亡过程中的构造形态)。古特提斯海于晚三叠世沿康西瓦、昆中线闭合,使青藏板块拼贴于塔里木板块南缘。侏罗一白垩纪为残留海盆或前陆盆地,第三纪后多为内陆盆地,因受南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推挤作用,使新生代岩浆活动、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第四纪(新近纪)更新世受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使山体迅速抬升,向盆地推覆,从而最终形成新疆独特的三山两盆地貌格局。 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挤压及垂直升降两种形式,广泛发育在山前地带的活动性褶皱、平移断裂,老地层推覆逆冲到新地层之上和在不同高度上发育的古夷平面存在,均反映了水平运动及垂直升降运动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