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欢迎补充:
我国的中小比例尺地图大部分用高斯投影,按不同的地图比例尺,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也就是带,而中央经线的选择正是根据带号来决定的.这样也是减少投影变形的一种方法.所以你在不同的带号中会发现中央经线的不同!
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5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经差3°分带。
6°分带是从0°子午线起,自西向东每隔经差6°为一投影带,全球分为60带,各带的带号用自然序数1,2,3,…60表示。即以东经0°—6°为第1带,其中央经线为3°E,东经6°—12°为第2带,其中央经线为9°E,其余类推。我国领土位于东经72°—136°之间,共包括11个投影带,即13—23带。
3°分带,是从东经1°30’的经线开始。每隔3°为一带,全球划分为120个投影带。图2-34表示出6°带与3°带的中央经线与带号的关系。图2-346°带和3°带中央经线与带号的关系。
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上,规定以中央经线为X轴,赤道为Y轴,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X坐标值在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Y坐标值在中央经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我国在北半球,X坐标皆为正值。Y坐标在中央经线以西为负值,运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避免Y坐标出现负值,将各带的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即将所有Y值都加500公里,如图2-35所示。A、B两点原来的横坐标分别为:
yA=245863.7m
yB=-168474.8m
纵坐标轴西移500公里后,其横坐标分别为:
y’A=745863.7m
y’B=331525.2m
由于采用了分带方法,各带的投影完全相同,某一坐标值(xi,yi),在每一投影带中均有一个,在全球则有60个同样的坐标值,不能确切表示该点的位置。因此,在Y值前,需冠以带号,这样的坐标称为通用坐标。如A、B两点位于第20带,其通用坐标为:
yA通=20745863.7m
YB通=20331525.2m
高斯-克吕格投影各带是按相同经差划分的,只要计算出一带各点的坐标,其余各带都是适用的。这个投影的坐标值由国家测绘部门根据地形图比例尺系列,事先计算制成坐标表,供作业单位使用。
应用本投影编制地形图时,每幅图所包括的范围大小是一定的。我国规定国家基本地形图图幅是按经纬线划分,以国际规定的1∶100万地形图为基础,其他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以及图幅之间的数量关系见表2-9。
每幅图的内图廓为经纬线。1∶25万、1∶50万和1∶100万地形图上绘有经纬线网。在1∶1万、1∶2.5万、1∶5万和1∶10万地形图上,图内不加绘经纬线网,但绘有方里线网。方里线是由两组互相垂直且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组成,每一条直线至坐标轴的距离均为整公里数。但在不同比例尺地形图上,方里网的间距是不同的(表2-10)。由于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经线是向两极收敛的曲线,方里网的纵线是平行于中央经线的直线,因而便形成了经线与方里纵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子午线收敛角。子午线收敛角在中央经线上为0°,离中央经线愈远,收敛角愈大。在赤道上各点的收敛角也为0°,在其他纬线上,纬度愈高,收敛角愈大,但最大也不超过3°。子午线收敛角也称为坐标纵线偏角,通常注于地形图的下方(四个图廓点子午线收敛角的平均值或该幅图中点的子午线收敛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