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前缘》 2013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与古油藏的成因联系:有机岩相学证据
顾雪祥 章永梅 吴程赟 彭义伟 李葆华 付绍洪 夏勇 董树义
【摘要】: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有机质,一种为具较低反射率的原地藻类体,散布于金矿石和沉积围岩中,多呈层纹状或条带状平行于层理面产出;另一种为热解沥青/焦沥青,多呈微细粒状产于蚀变及矿化岩石中,尤其是高品位矿石中,与主阶段似碧玉状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紧密共生或伴生,或呈分散的粒状被主阶段和晚阶段的石英、方解石、雄黄等热液矿物包裹。沥青以含较高的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As(4.90%~7.88%)和S(大多为7.48%~15.24%)区别于原地有机质(不含As,S含量2.72%~7.18%)。金矿石热液矿物中常见气相CH4、气液两相CH4-H2O等烃类流体包裹体。古油藏沥青多见于二叠系生物礁碳酸盐岩的溶洞、孔隙、裂缝等开放空间中,或单独产出,或与热液方解石伴生,沥青多呈镶嵌结构,显示出高热演化程度的特点。岩相学证据显示,金矿床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的油水不混溶的盆地流体,金与烃类有机质一起活化、迁移,并通过不同的沉淀和捕获机制成矿、成藏。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相学 有机质 焦沥青 卡林型金矿床 古油藏 黔西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42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9CB421003-01)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7011)
【分类号】:P618.51
【正文快照】: 卡林型金矿床中富含有机质的现象虽早已为人熟知,但对有机质在金成矿中的作用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由于有机质的存在,卡林型矿石中的金很难用传统的氰化法浸取,因而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主要起还原剂作用,成矿流体中的金通过与围岩中的有机碳反应而沉淀下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