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来10~15年,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落实和不断探索地质找矿新机制、重塑地质找矿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继往开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编制《武汉地调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思路,抓好业务布局,有计划、有步骤、统筹协调地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十分重要。
( p7 O! x3 Z( _' {. ~7 a" v2 o3 D; t1 f
立足实际,明确发展目标
% a& F5 p% p [3 v9 f' D5 P8 S, J" O4 K0 w. W6 y
武汉地调中心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两面旗帜,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发展要求,坚持“事业立所、业务兴所”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国内外一流地调中心目标,以统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地质装备建设、基地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研究编制了《武汉地调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 A7 E) |/ w2 G0 b+ b% y/ c
: A) }7 |! U% A0 b 《规划》指出,到2015年,做好重点区带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解决中南地区几个区域性重大、关键地质问题。统筹发展各相关学科,进一步强化优势学科(地层古生物),扶持特色学科和方向(花岗岩地质与矿产、同位素地球化学),加强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应用,完善实验室建设和信息资料服务体系;建立2~3个野外科研观测基地。继续推进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境外地质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地质科技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 I- x; O" b; B5 |0 P6 R& i5 i8 z4 ?+ G
到2020年,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和同位素地质等学科领域内培育形成4~5个优势学科或重点方向,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和信息资料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地质找矿勘查技术能力;建立一支学科基本齐全、人员结构趋于合理的专业化骨干地质调查队伍,为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地方减灾防灾作出突出贡献;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开辟境外地质工作基地,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与境外地学机构建立稳健的合作关系。
. t- n4 S( K) R @/ z: Y$ X% {# ]# }5 D' _
全面部署,找准定位谋发展
5 h" ]; A, l0 a \' A& J' v
$ D. D3 x% B0 {; c9 B0 ~ 为实现中南地区找矿突破宏伟蓝图,《规划》对武汉地调中心未来5~20年的业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区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技术装备建设、基地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 K+ z, I( ]" K% M5 ]1 f
% `9 ^/ k4 y. T2 x2 }2 `7 r5 a
——建立多元化业务体系。重点开展花岗岩地质与矿产、沉积岩学与矿产、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境外地质与矿产资源评价四大业务领域的工作;继续保持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地质两个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性;加强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第四纪地质学三个基础支撑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油气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勘查技术、信息化技术四个新兴生长点;完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等几个相关学科的建设。
4 l- |% b& Y, f: k* [* ]
_% F, n7 i; ]5 h8 o ——做好重点工作区域规划。立足中南地区区域地质工作基础,深化几个重点区带的调查研究,包括中央造山带;南岭、湘西—鄂西、钦—杭成矿带;珠三角、北部湾、海南岛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峡库区;湘鄂桂山地环境脆弱区,同时兼顾其他重大地质问题区的综合研究工作,建立2~3个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加强境外地质工作,在东南亚、非洲地区形成稳定的科研工作基地。
/ `$ y, B# }; K, V0 \2 x. J* \3 u4 ]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和同位素地质四大领域优势学科建设,适度扩大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以承担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品德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头人和业务骨干。 m1 s( ?& \+ m \, H' d7 ?
6 \' c% _& C# D2 n9 r ——加强地质技术装备建设。补充完善物、化、遥装备,全面提高中心物、化、遥装备水平;建立同位素分析测试仪器配套齐全,岩矿测试设备配套合理的一流大区分析测试中心;加强中心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装备建设;完善地质调查网络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地质数据存储与备份中心。+ _1 f( B# o t, @* v* y0 K
1 A; u0 V# ?$ @2 W6 R( }6 O$ Q ——推进科研基地建设。在规划期内,调整宜昌三峡基地功能与布局,建设以野外观测研究及水工环实验测试为主;重点规划建设武汉地调科研基地,使之成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适用方便的新型智能化基地,建成以武汉基地为主、宜昌基地为辅,具有明显特色的大区地质调查中心。
" @1 @" O/ {2 L# @0 O* \9 E1 v. ^, c
凝心聚力,完善保障机制 A2 g% N5 R; u1 I, A
" l; m! h2 v! y. d+ ^- ~. ?8 N 为确保目标早日实现,武汉地调中心将采取五项措施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 }" e2 |9 h* R4 y* D$ X8 Y8 {* j4 \8 h* A/ x! W
——加强组织领导,促进规划实施。成立中心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中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6 m" J s( k2 u2 {/ S1 X6 i5 H( X. b( d/ ]1 S+ p8 v
——制定配套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分解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制定规划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通报制度,促进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有计划、分阶段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 w. S" y( J! w3 e/ [* z* F
# D/ P1 }! @3 O3 m- s$ d/ x ——争取多方支持,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一是积极申请找矿突破专项资金,保障中心的学科建设与业务发展;二是积极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等科技项目,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速度;四是积极争取社会资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 t2 I" G4 n& N# X% n2 i$ S% P& }3 f* L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加强技术业务、预算和行政后勤保障的规范管理;在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进一步分解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的实施与落实。
, L2 M- s! G5 c. k% v
" }' o9 E! Z, [8 W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激励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