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期刊论文5篇目录: 1、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李胜荣,肖润,周肃等,《矿床地质》2005.1) 2、西藏尼玛县达查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肖润,李胜荣,傅璐珈等,《现代地质》2002.2) 3、西藏冈底斯带区域性断裂与金矿床剥蚀程度:Ag/Au比值的启示(李胜荣,邓军,侯增谦,肖润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S1) 4、藏北班公湖——怒江带舍玛拉沟蛇绿岩中辉长岩Sm-Nd定年和Sr、Nd同位素研究(邱瑞照,肖润,周肃等,《地质论评》2002.S1) 5、香花岭花岗岩稀土元素演化(邱瑞照,周肃,常海亮,杜绍华,肖润,《现代地质》2002.1) 同名书籍: 西藏改则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肖润,李胜荣,周肃,陈昌伦,连玉秋,2005)
博士论文标题:西藏改则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
Research on Mate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s of Gold Deposits at Gaize District, Tibet 博士论文作者:肖润 论文导师:莫宣学 刘肇模 论文学位: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博士论文页数:100 格式:博士论文NH、期刊论文和书籍pdf,N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4
博士论文摘要: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尤其班公错—怒江结合带,自古以来就是西藏的重要产金地,沿着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一线,尚遗留有大量的古代采金遗迹。近10余年来,地质工作者在班公错—怒江结合带做了一些工作,证实该带是西藏最重要的黄金成矿带。随着找矿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西藏第一个大型金矿—崩纳藏布金矿探明并开采成功以来,受眼前利益的驱动,金矿工作处于遍地开花的局面,而理论研究工作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岩金勘查工作未有明显的突破,影响了该区找矿工作布署和对该区找矿潜力的评价。西藏作为世界最大环球成矿带之一的阿尔卑斯—喜玛拉雅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本应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视,但因地处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地质工作最落后的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的到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对该区进行以指导生产为主的科研工作,将是正确评价其找矿远景,指导找矿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论文以藏北改则地区为重点研究区,以区域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成因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物、化、遥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则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物化遥异常、各地质体的含金性及金的赋存状态、金与相关元素的组合特征、典型矿床特征、成矿时代、成矿过程及矿床形成后的破坏作用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金矿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与羌塘—三江板片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的离散-俯冲-碰撞等一系列区域构造事件直接相关。在早-中侏罗世班公错—怒江边缘海扩张过程中,海底岩浆及其热液作用,为侏罗系木嘎岗日群和雁石坪群部分层位提供了大量的矿源,使其成为初始矿源层;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块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碰撞拼贴,造成了有利的构造条件、岩浆条件、成矿流体条件,形成矿床。 归纳起来,本文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翟裕生院士的区域成矿学理论,对西藏改则地区区域构造背景、金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其产物、矿床形成后变化和保存的条件及机理、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和物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模型,为今后在该区部署金矿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对该区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脉石英进行了成矿流体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石英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成分、流体水的氢、氧同位素及其物理化学参数的分析与测定,论证了成矿流体的成分及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的压力平均为687(105Pa),主成矿期成矿温度平均为181℃,推算出成矿时的深度平均为2410 m。成矿过程是在两个体系混合作用下进行的,成矿流体属盐度较低的NaCl-H2O体系和CO2-NaCl-H2O体系,早期和主成矿期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3.为了厘定改则地区金矿成矿热液活动的年代学,在改则地区的两个典型矿区,进行了K-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热液驱动成矿物质定位矿化开始阶段的年龄值93.86±2.11Ma,主要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 4.对本区含矿地层、岩浆岩及矿石矿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硫、铅、硅同位素和包裹体中水的氢、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与较为系统的研究,证明本区岩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一是班公错—怒江边缘海扩张时期,海底喷流-炭质沉积及海底火山沉积作用,形成初始矿源层;二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拼贴时期,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岩浆热液系统中的成矿物质逐渐在晚期浓集,并在合适的构造部位形成矿床。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西藏改则地区,找矿方向
博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题目的提出 二. 论文研究内容 三. 完成实物工作量 四. 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一章 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一. 大地构造概述 二. 地壳板片地质特征 三. 班公错-怒江结合带的地质特征 四. 构造特征 第二节 地球物理特征 一. 磁场特征 二. 甚低频电磁测量特征 三. 激发极化和视电阻率法测量 四. 遥感特征 五. 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的富集 六. 物探找金的可行性 第三节 地球化学特征 一. 各成矿元素的背景值 二. 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第四节 矿产特征 一. 区域矿产概况 二. 研究区矿产特征 三. 矿产分布 第二章 含金铜矿建造 第一节 沉积-变质岩建造 一. 沉积、变质岩建造的地层划分 二. 岩石组合类型与时空分布 三.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第二节 岩浆岩建造 一. 岩浆岩的类型与时空分布 二. 岩石组合及岩浆作用 三. 岩浆岩的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达查岩金矿区 第一节 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 含矿地层特征 二. 控矿构造特征 三. 岩浆活动特征 四. 甚低频电磁异常特征 第二节 矿床特征、热液蚀变与成矿阶段 一. 矿床地质特征 二. 热液蚀变与成矿阶段 第三节 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一. 矿石物质组成 二.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三. 矿石的氧化、淋滤 第四节 矿物一般标型 一. 石英 二. 黄铁矿 三. 自然金 四. 重晶石 第五节 矿石中矿物稀土元素标型 第六节 矿石中矿物微量元素标型 第七节 矿物流体包裹体标型 一. 矿物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显微测温 二. 流体包裹体成分 第八节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一. 硫同位素 二. 铅同位素 三. 氢、氧同位素 四. 硅同位素 第九节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一. 成矿年代 二. 矿床成因 三. 成矿模式 第四章 铁格山金矿带 第一节 矿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 含矿地层特征 二. 控矿构造特征 三.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四. 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节 矿体特征、热液蚀变与成矿阶段 一. 矿体地质特征 二. 热液蚀变与成矿阶段 第三节 稀土及其他微量元素 第四节 矿物流体包裹体 第五节 稳定同位素 一. 硫同位素 二. 铅同位素 三. 氢、氧同位素 四. 硅同位素 第六节 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一. 成矿年代 二. 矿床成因 三. 成矿模式 第五章 金矿床的改造与再生 第一节 改造与再生作用 一. 金矿床的改造 二. 金矿床的再生 第二节 再生矿床 一. 再生金矿床类型及分布 二. 达查金矿区达查砂金矿床 三. 铁格山金矿区色当砂金矿床 第三节 再生金矿床的成矿机制 一. 再生金矿与岩金的富集关系 二. 再生金矿形成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区域成矿系统 第一节 成矿系统的分类 一. 分类依据 二. 改则地区金成矿系统所属大类 三. 改则地区金成矿系统所属类 四. 改则地区金成矿系统亚类 第二节 区域成矿系统结构要素 一. 控矿地层 二. 控矿构造 三. 控矿岩浆岩 四. 控矿流体 第三节 成矿系统模型 一. 以达查金矿区为代表的海底喷流-炭质沉积矿源层-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二. 以铁格山金矿区为代表的海底火山沉积矿源层-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第七章 金矿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第一节 成矿潜力 第二节 找矿标志 一.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二. 自然重砂 三. 围岩蚀变性质 四. 地层标志 五. 岩石、岩脉标志 六. 构造标志 七. 矿物学及包裹体标志 八. 古采金标志 九. 地名标志 第三节 找矿方向 一. 成矿预测原则 二. 找矿方向预测 三.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