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4190|回复: 202
收起左侧

[资料] 【高清】福建省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划分

    [复制链接]

7656

主题

1178

铜板

2299

好友

技术员

为地信喝彩!

积分
106237
QQ
发表于 2012-12-1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命名.jp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地质啷http://weibo.com/943569550

12

主题

9574

铜板

26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116
发表于 2013-2-1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资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711

主题

31万

铜板

892

好友

超级版主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28763

宣传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童话节勋章

QQ
发表于 2012-12-1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1 收起 理由
admin + 1 亲,你好快哦~~~

查看全部评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万

铜板

3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919
发表于 2012-12-1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多谢楼主!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919

铜板

0

好友

教授级高工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322
发表于 2012-12-14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主题

12万

铜板

256

好友

传奇会员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22870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组织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发表于 2012-12-1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部长提供书籍!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0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9
发表于 2013-1-22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东西怎么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7

主题

2万

铜板

188

好友

技术员

积分
11561

爱心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灌水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3-1-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部长藏的好东东!
查免费(2012年起)金矿资料,找老马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70

铜板

34

好友

教授级高工

人生若只如初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96
发表于 2013-1-2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万

铜板

121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65

斑竹勋章

QQ
发表于 2013-2-14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套】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
2012-1-30 17:24 上传
下载附件 (540.19 KB)



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说明书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大地构造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冈底斯—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地史发展不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总体而言,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地史演化漫长;变质作用类型多样,变质程度各异。中国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色的地区之一,也是研究大陆地质构造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多种多样的地质—构造活动不仅为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成矿条件,而且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辽阔的疆域,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 8848 m的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155 m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巍峨屹立的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蜿蜒东流。全国地势西高东低。南部层峦叠翠,阡陌连绵;北部浩瀚无垠,镶嵌片片黄沙戈壁。
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到1949年,经过近50年的艰苦创业,出版了一系列地质著作,并编制出版了东部部分地区的1∶100万分幅地质图,为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经过原地质矿产部万余人的区域地质调查大军的多年艰苦奋斗,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提高了中国区域地质的研究水平。与此同时,地矿行业各部门及科研、院校等单位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工作中也都进行了大量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至2000年已完成全国陆地面积的72%;1∶5万区域地质调查也完成了陆地面积的18.4%;全国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95年已基本完成。此外,各部门也完成了相当面积的大中比例尺地质填图。70年代中期起,我国曾先后编制了1∶300万、1∶200万中国地质图,全国分幅1∶100万地质图和部分省(区、市) 1∶50万地质图,公开出版了1∶400万中国地质图、1∶500万中国地质图、1∶500万亚洲地质图和中国地质图集等多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为了系统总结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自1981年至1989年,在原地质矿产部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完成并出版了30个省(区、市)的《区域地质志》及其系列地质图件。30部《区域地质志》约3 000万字,比例尺为1∶50万至1∶200万的地质图件90余幅,其中包括地质图、岩浆岩图和地质构造图以及部分省(区、市)的变质岩地质图、火山岩相构造图、基岩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等。这些成果提高了我国区域地质的研究程度,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质特色和当时的基础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
1996年春,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原地质矿产部共同立项,以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为基础,吸收区域地质调查等各种有关新资料、新成果,利用GIS技术于1999年春首次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并建成了面向社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2001年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为基础,补充新资料,又编制并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地质图》是在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资料基础上,补充了2001年至2002年10月新完成的1∶5万地质图和1∶25万地质图(63 幅)以及科研成果等新资料,进一步综合编制而成,特别是由于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39幅1∶25万地质图新资料的增加,使1∶250万地质图西部地区的地质构造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地质图说明书编写分工如下:前言、第一章由黄崇轲、陈克强编写;第二章中太古宇—元古宇由武铁山、魏家庸编写;古生界—中生界由魏家庸编写;新生界由闵隆瑞编写;第三章由郑基俭(南方)、赵春荆(北方)、王广瑞(蛇绿岩)编写;第四章由汤家富编写;第五章由杨明桂编写。高振家对“太古宇—元古界”进行了统稿;陈克强对“岩浆岩”进行了统编;文中插图新生界图2-8、2-9由闵隆瑞编制,区域变质岩中图4-1由汤家富编制,图5-1、5-2由杨明桂编制,其余插图图2-1~2-7、2-9~2-11、3-1~3-8均由陈克强编制;黄崇轲对全书进行了统稿,钱大都、陈克强协助统稿。
在编图过程中,得到李廷栋院士、任纪舜院士、常印佛院士、沈其韩院士和殷鸿福院士多次审查指导,也得到张洪涛、周家寰、李裕伟、陈平、陆松年、侯鸿飞、肖庆辉和洪大卫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马大铨、武铁山专家参加了前期的编制;同时,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所)的大力协助和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处室的全面支持;各省、区地矿局前总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和部分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参与了图件的认真审查,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图从起步到完成,项目的数据库课题组同志与地质图课题组始终密切配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理底图课题组及时提供编图需要的地理底图数据。罗海晏缩编了图面角图,马丽芳提供了参考图件。因此,这是一份跨部门、众多单位和上百位专家和参加编图工作者集体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此,对以上院士、专家、各单位领导及参加或支持工作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250万数字地质图编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构造活动论和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新建12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200210月前新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充分采用了已有的技术标准,并参考有关科研和其他地质勘查的成果资料,经过综合研究、合理取舍、编辑加工而成。地质图总体要求达到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较完美的视觉效果,为领导机关研究地质勘察工作的战略部署、地质勘察项目的规划布局、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也为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展示我国21世纪初的区域地质成果、地质调查和研究水平提供1份基础地质图件。编图范围是以中国大陆为主体,包括台湾、海南和南海及沿海岛屿。图幅范围:东经60°~152°,北纬14°~56°。采用正轴等角圆锥投影,中央经线为110°,标准纬线为25°、47°。


1250万数字地质图的特色1 收集应用了最新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数字地质图,从地理底图到地质内容均收集应用了最新的资料:
1.1 新编了1∶250万地理底图
1∶25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分别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北区调所)承担。国内部分根据1999年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地理底图缩编并补充新资料而成,国外部分采用了由国家测绘局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1∶250万《中国全图》的资料编绘而成,在出版印刷之前中国地图出版社又补充了2003年前的省界等有关最新资料。
1.2 地质图利用了各方面的最新资料
在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各省地质矿产厅、局、大区研究所和地调院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院、所)的领导和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的大力支持下,编图中引用了各方面的最新资料,特别是利用了2002年刚刚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的新成果。资料截止日期为2002年10月。
1.3 采用了最新的地质年代划分方案
本次编图采用了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并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年代地层表》新方案,作为编制1∶250万地质图的年代地层划分的依据,建立年代地层单位的基础。新方案比老方案有如下重要变化:
1.原老第三系改为古近系(E),新第三系改为新近系(N)。
2.二叠系三分,原属于上石炭统的一部分地层划归为下二叠统。
3.将志留纪原三分,改为四分,增加了顶志留世。
4.寒武系与震旦系时间界线由原来的570 Ma,改为543 Ma,即将寒武系底界时间上延了27 Ma, 震旦系顶界的时限也随之而上延。
5.将原震旦系下统单独分出,新建1个南华系,分为2个统,其时限为680~800 Ma;原震旦系上统改为震旦系。
6.在古元古界内新建立了滹沱系,其时限为1800~2 300 Ma。
7.太古宇由原来的三分改为四分,将≥3 600 Ma的变质岩系新建立1个年代单位——始太古界,原有的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的时限范围和界线不变。
2 反映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面貌和基本特征,表示了中国区域地质的特色
2.1 地层
1.沉积地层(火山岩地层)以年代地层单位表示,精度一般为统或跨统(少量),少数研究程度较低的断代及出露过窄图面不能清楚表示统的表示到系,极个别的地区归并表示到“亚界;图面表示了9个界、18个系、59个统级单位,以及跨统、跨系的过渡地质年代编图单位共159个。
2. 第四系按地质年代加成因类型表示。对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成因类型,必要时誇大表示;研究程度高已建组的选择代表性组予以表示;年代地层单位更新统以Qp1 、 Qp2 、 Qp3表示,全新统按Qh表示。
3.三叠系在年代地层单位基础上,以不同代号分別表示了海相、陆相和海陆交互相3类。
2.2 岩浆岩
1.侵入岩类按年代加岩性单位表示,按5大类归并为29个岩石组合(超基性岩5个、基性岩5个、中性岩3个、碱性岩3个、酸性—中酸性岩13个);变质深成侵入体5类;火山岩、潜火山岩以及混合岩各1类。
2.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和西部地区的晚古生代某些地层单位中的火山岩,采用地层单位中叠加了火山岩(为10个编图单位)岩性花纹的双重表示。
2.3 特殊岩类
1.收集并表示了我国已知的蓝闪片岩、榴辉岩(榴闪岩)和蛇绿岩产地。
2.突出表示了晶洞花岗岩及环斑花岗岩。
2.4 变质岩
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划分为表壳岩与变质深成岩两部分。对表壳岩分别按年代地层予以表示;将变质深成岩按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以特殊的代号与花纹表示,以示与岩体表示相区别。
2.5 构造
断层划分为重要断层和一般断层两类表示。重要断层是指跨省区具重要构造意义的主要区域性断层。在覆盖区表示了某些重要的物探推测或遥感解译的隐伏断裂。
3 地质编图的标准化程度较高
本次编图严格按照国标、行标和本课题设计的各种标准与技术要求与规定执行。采用了下列标准和有关规定:
(1)中国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及地层指南说明书,2000年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GB-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998修订本,报批稿)。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混合岩、特殊地质体及第四系成因类型的名称、代号、符号、花纹等均按标准执行。
(3)《中国岩石地层辞典》,2000。 地层单位名称、代号、编码执行《中国岩石地层辞典》和各省、市、区《岩石地层》(1996-1999)所提出的单位名称、代号和编码。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
4 地质图的编制过程中充分采用了信息技术
本次编图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从资料的准备、图件的编制、出版和印刷等,基本实现了全程计算机化。
1.对1∶250万中国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约7万多个地质体面元,按1∶250万中国地质图编图要求进行归并成约6万多个地质体的色标、地质符号、面元颜色及各种网纹参数自动赋值,达到快速、高效,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错误。
2.根据编图设计要求,图面一般地质体面积不小于4 mm2,但对具特殊意义的小地质体需归并或誇大处理;地层宽度一般不小于1.5 mm;长度小于1.5 cm的一般断层不予表示。利用计算机根据上述规定绘制了标示存在上述问题具体部位的3种图件,方便了编图人员按设计要求的处理。另外为保证图的质量,在编图过程中,还多次通过计算机及时提供了多种辅助图件。对全图图面地层、侵入岩、变质岩和构造等内容的检查。
3.对分片地质图的接边检查、综合图例的生成、图元拓扑关系的检查等也完全用计算机来进行。
4.在编图过程中新资料的增加或内容的修改都充分利用了 MAPGIS软件平台,大大减轻了手工编图的负担。
5.用计算机查出了缺失地质代号、多余引线,图例与图内容不一致、同种面元标有多个不同地质符号、面元地质符号与色标或花纹参数不符等方面的错漏,进行了修改,大大提高了图的质量。


新进展与认识
1∶250万地质图提供了大量地质信息,包括年代地层编图单位面元5 421个,岩浆岩侵入体单位面元2 286 个,晶洞花岗岩180 个,第四系成因单位面元473个,蓝闪片岩(带)33个,榴辉岩124个,蛇绿岩(带)74处,古人类遗址4个,1-2类断裂756条,钻孔147个。对上述丰富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取得了若干重要的认识和进展,尤其是由于1∶25万区调最新成果的应用,青藏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浆岩等都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使图面内容与过去有明显的改变。反映了地质调查与科研的若干新进展与认识,分别按四个方面叙述如下。
1 地层方面
1.1 补充厘定了地层单位的时代
按照2000年5月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地质年表和年代地层单位,对有关部分的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进行了补充厘定和修改。
震旦系和南华系:将原“震旦系”按地层指南重新厘定、划分出了南华系(如将塔里木地区原震旦系库鲁克塔格群的下部贝义西组-特瑞艾肯组、辽东地区的五行山群、四川西部的苏雄组-列古六组、扬子地区的拱洞组-长安组及莲沱组-南沱组以及江西的杨家桥群等归于南华系和震旦系。
奥陶系:按奥陶系新的三分方案将华北地区的马家沟组分别归属中和中、晚奥陶世。
志留系: 进行了四分(将广西防城组、西藏喜马拉雅山普鲁组、新疆准噶尔克克雄库都克组、天山科克铁克达坂组、塔里木北缘巴音布鲁克组、甘肃西北部红柳沟组、碎石山组、卓乌阔组、辽吉等地区的西别河组等分别归于顶志留统和上志留统一顶志留统)。
二叠系:对二叠系进行了三分(将华南地区的马平组归到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栖霞组一茅口组归于中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吴家坪组等归于上二叠统;华北地区的本溪组统归于上石长统,太原组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下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为中一上二叠统,石千峰群下部的孙家沟组归于上二叠统,该群中部的刘家沟组归于下三叠统)。
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大北沟组顶界划分华北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将热河动物群明确地归属早白垩世。
第三系:将原划分的第三系改为古近系和新近系等。通过本次编图,对全国年代地层、岩石地层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重建了各个地层区的区域地层系统,编制了分省、分片区的新的地层序列表。
第四系:由四分改为二分,表示了10种成因类型。并将保德组归属中新世等。
上述所列仅是比较重要的变动,其他一般的改动不一一枚举。
1.2 补充表示了青海—西藏地区新发现和重新厘定的一些地层单位
将羌塘地区的雁石坪群统一由“J”改为“J2-3”,并恢复了其以下的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对该区图面进行了系统修编,如江孜一亚东幅在中国境内白定浦组中首次发现晚二叠世的腕足类及单体四射珊瑚,其时代表示为P2;在措勤幅坚扎弄组中发现新属、种舌羊齿等化石,地层时代属中二叠世;在库牙克以东原泥盆系灰岩己厘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在巴颜喀拉群分布区不仅有上三叠统,还增加了下中三叠世、二叠纪地层,后二者为连续沉积,在上三叠统顶部为浅海相磨拉石;昆仑地区阿牙克库木湖幅内祁漫塔格群中原奥陶系浊积岩中部分火山岩划归为三叠纪;西藏定结地区原三叠系的“修康群”中,首次发现早白垩世的箭石化石,因此,图上部分原T3已改为J3—K1;在西藏洛扎幅和江孜一亚东幅区内,原三叠系涅如组、拉康组中首次发现了丰富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化石,这一带原三叠纪地层己改为J—K1;发现日喀则和拉孜图幅内原白垩系日喀则群底部的“恰布林组”与其上日喀则群并非正常的上下叠置,而为构造接触关系,其时代是古近纪;在聂拉木幅纳兴采得晚石炭世腕足类和双壳类化石,从定日地区土隆组采到三叠系的菊石和色龙群二叠系的腕足类化石;在门卡墩地区,长期被认为是侏罗纪的地层中新发现大量晚三叠世(T32)双壳类化石,厘定为曲龙共巴组等,在图上都据此做了修改。
分出了三叠纪的海相地层:根据上三叠统涅如组中首次发现海生双凹型脊椎骨化石 (多节),图上已表示了上三叠统海相T3m;在西藏白朗甲措麦乡一带,于原郎杰学群的晚三叠世地层中,继发现中三叠统后又在其下伏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下三叠统鱼鳞蛤层及板岩夹硅质岩,图上己改为T1—2m;在冈底斯中段首次发现晚三叠世近岸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富含珊瑚、海绵等化石,不整合于下伏的二叠纪地层之上。图上己标为T3m。
综合表示了第四系的地质内容,图面进一步归并为9种成因类型,如在冈底斯一喜马拉雅中段,划分并表示了Qh、Qp、Q和冰川、冲洪积及湖积等成因类型。对纳木错及其东西带上巨型古大潮,图上表示了大片Q1。1∶25万革吉幅的第四系已在图上标示为N2-Qp。
1.3 对部分地区前寒武纪地(岩)层的时代及其区域对比进行了适当调整
秦岭—大别山—苏鲁地区:根据已有的资料将桐柏杂岩、大别杂岩与东海杂岩,分解为变形花岗质岩石和表壳岩,前者时代主要为晋宁期,表壳岩属晋宁造山带根部遭受变质的岩层,其时代暂置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并依据主体部分的时代以及相继发现有古生代的化石或化石碎片对部分变质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厘定,如秦岭岩群划为古元古代 (Ptl),苏家河岩群、卢镇关群等为新元古代(Pt3),佛子岭岩群分解为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Pt3、Pz1)两部分,二郎河岩群为早古生代(Pz1)、蒋家凹组为古元古代(Ptl)。根据在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中获有震旦纪藻类化石,多处见海百合茎,腕足类化石碎片,并具构造堆叠特点,将红安岩群、宿松岩群、海州岩群进行对比,其时代当属震旦纪。考虑到大区域的研究现状,本次编图暂按新元古界处理。
华北地区:对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古太古界—中太古界进行了详细划分,对变质地层部分建立了岩组,在内蒙古的兴和岩群获得透辉石Sm—Nd同位素年龄3 740 Ma的数据(据邵和明提供),为华北区太古界陆核的年代提供了新信息:同时对内蒙古宝音图群进行了详细划分,依据Sm—Nd同位素年龄1 910 Ma、2 485 Ma,从而将其时代限定为古元古代,大体相当于滹沱系;对原阿拉善群进行了解体,剔除变质深成岩体后,分别划归为色尔腾山岩群、渣尔泰山群。与此同时将冀东和冀北地区有争议的片麻岩单独划出,列入深成片麻岩系列,为重新认识其成因拓宽了思路。
扬子地区:扬子陆块东南缘前南华纪地层根据新的测年数据和微古植物化石资料,其时代进一步趋于明朗。江南变质地体星子岩群为古元古代晚期;双桥山群、溪口群下部为长城纪晚世、上部及冷家溪群为长城纪一蓟县纪;皖、浙、赣地区变质地体最老地层为张村岩群(赣)、西村岩组、昌前组(皖)、双溪坞群(浙西),时代为蓟县纪晚世。前二者下部并混入有蛇绿岩块;河上镇群(浙西)、井潭群(皖南)、登山群(赣东北)、板溪群 (湘北)、高涧群(湘中)、丹洲群(桂北)为青白口纪晚世(900~800 Ma)。
青海—西藏地区:根据新的调查成果,结合同位素测年新资料对西部地区的一些前寒武系,重新厘定了其顺序及时代。如:青海省的原达肯大坂群己解体为新太古界一古元古界德令哈杂岩及古元古界达肯大坂群,部分地区(南部)的原达肯大坂群更名为鱼卡河群,时代改为新元古代(据陆松年,2002)。
2 岩浆岩方面
2.1 补充表示了近期地质调查新发现的一些岩体
如西藏于田一伯力克图幅普鲁一阿羌、苏巴什花岗岩带增加了石炭纪一二叠纪辉长岩、二长花岗岩;在叶亦克一黑石北湖固幅叶亦克南一包斯塘一喀尔萨依一线,划分出了华力西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岩,在库牙克北西侧划分了印支期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角闪石斜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在木孜塔格、阿尔格山幅地区增加了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白云母花岗岩等一系列小岩株;在雅鲁藏布构造混杂带中发现了夏如、范如花岗岩岩体;在昂仁县城北发现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体;拉孜幅在扎西岗南西的昂仁组中发现长轴近南北向的花岗岩株;洛扎以南发现时代为10.7~11.4 Ma的库拉岗日大岩体等。这新生代花岗岩体的发现,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岩浆活动的重要资料。据此,在西藏康马一隆子一带花岗岩标为YγE,高喜马拉区等花岗岩标为γN。
2.2 补充表示了近期新发现的一些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
如在西藏邦多区幅北部阿索新发现呈近EW—NWW向的构造混杂岩带;在兹格当错幅新发现多玛贡巴、其香错两条构造混杂岩带;在多巴区幅永珠蛇绿混杂岩带中发现规模较大的堆晶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时代属晚侏罗世(J3);班戈幅发现班公错一怒江蛇绿混杂岩带可进一步划分出4个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不同变形样式的组合体。在班戈幅罗布色淌还发育较为完整的蛇绿岩剖面,其上为竟柱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银石山幅内新增加了华道山—横条山蛇绿混杂岩带,东延为畅流沟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昆南蛇绿混杂岩带西延部分的北支。新发现可文塔格蛇绿混杂岩,向东接木孜塔格,形成昆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南支:可可西里新发现乌兰乌拉湖蛇绿混杂岩带。在于田幅内新发现晚古生代于漫其特蛇绿混杂岩带。
在措勤麦嘎一带,首次发现第四纪碱性火山岩。这一发现不仅完善了冈底斯岩浆带的岩石类型,而且对研究高原地区火山岩时空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3 概略归纳了中国各时代中性—酸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点
中国从太古宙到第四纪都有岩浆活动,各时代岩浆活动的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2.3.1 前吕梁期(太古宙)
太古宙花岗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内,成面状分布,自北而南有辽—吉区、辽东区、辽西—冀北区、内蒙古南部、晋中北、晋南—豫西区、胶东区、鲁西南区,另外大别山区和阿拉善区也有出露。中国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特点是:① 普遍含有变质表壳岩包体和超铁镁质—铁镁质岩块,由长英质变粒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含铁石英岩和大理岩构成的变质表壳岩,大约占古陆块总面积的10%~20%左右。② 普遍遭受由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③ 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麻理构造,有的己变成各种花岗质片麻岩。尤其是古—中太古代岩石,变形强烈时岩性界线已模糊不清。④在辽东鞍山出露中国最古老的花岗质岩石,同位素年龄为3 800 Ma,主体岩石为大面积分布的中—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新太古代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甚至有碱长花岗岩出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出现大量紫苏花岗岩,说明在古元古代有一次深变质事件。辽西—冀北区、晋中、晋南—豫两区都是以新太古代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为主,以及少量新太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块。⑤ 中国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化学成分演化与世界同类型克拉通的岩浆由老到新由贫钾向富钾演化基本一致,而且,每个区都具有这种演化趋势,形成多中心的岩浆演化格局。大别山—桐柏山区和胶东地区因受后期造山作用强烈影响,岩体变形强烈,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大别山区可能遭受更多的构造事件而变形更加剧烈,变形的岩石学记录保留的时间也延续到古元古代。太古宙火山活动主要是基性火山岩浆事件,但原岩己很少保存,主要呈变质的斜长角闪岩类出现,但其化学成分与花岗质岩石具有同样的演化规律。
2.3.2 吕梁期(古元古代)
岩浆活动的范围除包括太古宙岩浆岩分布地区外,在川中南—康滇地轴和东北地区的额尔古纳、大小兴安岭北端以及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腹地也有大面积分布。其共同特点是:① 岩石普遍变形明显,大多数可称为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甚至还有少量混合花岗岩;② 岩石化学成分更加富钾,甚至演变为钙碱性系列;③ 基性—超基性岩远多于太古宙,主要岩石为辉长岩、辉绿岩、辉长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以及超镁铁质岩,反映出到了古元古代地壳的刚性程度己远比太古宙时期高;③ 川中、川南—康滇地轴成南北向分布的岩体,主要岩石组合是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太古宙最古老的地壳岩石组合十分相似,是否意味着康滇地轴是另一个古老陆块的发源地?其形成演化是否晚于华北克拉通?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2.3.3 四堡期(中元古代)
岩浆岩分布的格局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华北陆块中心地区冀—晋—辽西出露很少,东北吉南—辽东地区,黑河和张广才岭为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合,分布范围也小;西部东、西昆仑山、天山南缘、库鲁克塔格、阿尔金山、北山、祁连山、阿拉善、呼和浩特等地区构成巨大的四堡期岩浆活动带;川北、川南、湘黔交界处、桂北、浙南和海南也有零星出露。岩石的化学成分,除祁连山区还保留有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冀北—内蒙古兴和、集宁和吉南—辽东地区还见有奥长花岗岩外,该期主体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合。中性—基性岩如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以及超铁镁质岩的斜长岩、蛇纹石化橄榄岩也较常见。在桂北摩天岭二长花岗岩岩基边部有超基性火山岩-科马提岩,湘北益阳有似科马提岩出露,其他地区该期火出岩主要以海相基性—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少量中性—酸性火出岩,以西部较发育。
2.3.4晋宁期(青白口纪,800~1 000 Ma)
为岩浆活动相对的宁静时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内,呈NW—SE向,向西断续延伸到南天山,向东在大别山东端折向NNE延伸到胶东和胶南,华南地区粤西、浙、闽也有零星出露。岩石性质,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内,自西向东,是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东昆仑),共同组成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到大别山区大部分变质变形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二长花岗质片麻岩组合,其特色是发育有同时代的榴辉岩,在大别山南坡还有呈NW—SE向平行层面或面理面贯入的同时代的基性岩墙群——辉绿岩、辉长岩、辉绿辉长岩。到了胶东和胶南,主要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组合,也遭受变质与变形的改造,呈片麻状构造,其中同样有同时代的榴辉岩出露。该期火山岩大多数为海相中—基性岩,变质为细碧岩和角斑岩,未变质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局部为英安岩、流纹岩组合。
2.3.5 震旦期(南华纪—震旦纪)
岩浆活动较晋宁期更加微弱,主要在川中、川陕交界和赣闽交界武夷山区较为集中,而新疆北山、库鲁克塔格、吉南、赣南、滇中等地区零星出露。川中—川陕一带为南华纪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其他地区均为震旦纪岩体。武夷山和滇中为二长花岗岩,吉南为英云闪长岩,赣南为橄榄金云火山岩(又称似金伯利岩)、橄榄岩、角闪岩等超铁镁质岩小岩体,而北山地区岩石己变质成为花岗质或花岗闪长质或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组合,呈EW向分布,其分布范围很小。
2.3.6 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
是中国较强烈的一期岩浆活动期。火山岩和碱性侵入岩以秦岭地区发育,中性一酸性侵入岩以西北、华南地区分布最广,超基性一基性侵入岩于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周缘、秦岭及华南地区均有出露。中性—酸性岩浆活动明显构成4个区带,北部区为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中部区为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西部区为藏—滇区和南部区为华南地区。从岩浆活动的时间演变看,北部区的西段阿尔泰、北、南天山、北山以志留纪为主,中段的内蒙古和东段额尔古纳、黑河、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以奥陶纪为主,但吉中和辽北为寒武纪;中部区西段西昆仑为奥陶纪,东昆仑为寒武纪—奥陶纪,祁连山以志留纪为主,秦岭—大别山为奥陶纪—志留纪;西部区为寒武纪—奥陶纪:南部区主体为志留纪,局部地区为寒武纪—奥陶纪。该期岩浆岩主体为二长花岗岩,北山有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在北山、陕南,以及粤—桂交界处,还有混合花岗岩出露;大兴安岭和完达山区有碱长花岗岩;在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同时伴有奥陶纪、志留纪蛇绿岩产出。
2.3.7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格局,在北部塔里木北缘—祁连山北—冀北以北地区活动更加强烈,活动范围遍及北部全区;中部昆仑—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区基本保持加里东期的格局;藏—滇地区和华南地区岩浆活动则大为减弱,仅在局部地区有所分布。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以阿尔泰、天山—兴安岭、昆仑山、柴达木、藏北、藏东和三江地区最强烈。在活动时间上,北部区西段以中期(石炭纪)为最盛,早期(泥盆纪)次之,偶有晚期(二叠纪)活动,中段(内蒙古)和东段(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冀—辽)以晚期为主体,偶有早、中期的活动;中部区由西(西昆仑)向东(东昆仑),主体由中期过渡到中晚期;藏滇区岩浆活动十分微弱,仅有零星的中期岩体出露;华南区以晚期较为发育,总体上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步由老到新迁移。岩浆岩岩性特征由西向东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组合到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同时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并构成十分星目的泥盆纪、石炭纪和晚古生代蛇绿岩带。藏滇区和华南区主要岩石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在桂东、粤西一带还出露有石炭纪—二叠纪混合花岗岩。
2.3.8 印支期(三叠纪)
岩浆活动继续继承加里东期的格局。北部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中部区、藏滇区和华南区活动明显增强,而以新、青、藏、滇和东北地区最为发育,华南地区分布范围也有所扩大。岩性特征,北部区以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组合为主,向东出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并有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的碱性岩石出现;中部区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在秦岭出现环斑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藏、滇、川区主体岩石与中部区相同,但出现许多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小岩体,有的还组成三叠纪蛇绿岩;华南区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变化不大,但在滇、桂交界一带出现大片印支期辉绿岩墙(席、脉)群。
2.3.9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
是中国最强烈的岩浆活动期,岩浆岩出露广,岩体面积大,数量多,主要分布于藏、滇、川和中国东部。东部呈NE—NE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浆活动的时间由西向东,由老到新,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以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最为强烈;岩石岩性,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出露有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火山岩岩性特征,在我国东部自北而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活动时代上,中国东南部自西而东也有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在内陆主要为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在闽、浙主要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为主,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山晚期,以早、晚白垩世为主。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反映了燕山期岩浆活动逐步由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富钾直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2.3.10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
喜马拉雅期的岩浆活动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一酸性为主,超基性一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及赣南、晋东南地区出露,其他地区几乎不见;火山岩以中国东部最为发育,西藏、新疆等地仅有零星分布。除台湾、南海、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及台湾等地最发育。活动时期可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3期。最新的一期为喜马拉雅晚期(第四纪),除滇西、青、藏高原之外,在东北、内蒙古以及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等地规模较大,往往呈面状分布。而最新一次火山活动于1951年5月21日在新疆于田县南部的阿什库勒地区,喷发出属大陆碱性玄武岩。
2.4 初步归纳了中国各时期蛇绿岩带时空分布特点
中国的蛇绿岩十分发育,以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为最,次为四川、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江西、云南和台湾等省、区,多形成于新元古代一新近纪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内,北方为新元古代一石炭纪,西北为古生代,西南为古生代一中生代,华南为中—新元古代,最年轻的蛇绿岩出露在台湾东部,时代为新近纪。目前对蛇绿岩的总体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本次编图成果可见,中国的蛇绿岩形成时代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变新,它也从一个侧面大致勾画出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的轮廓。最北面为北疆—北山—贺根山—兴安岭弧形蛇绿岩带,主体形成时代是在奥陶纪—泥盆纪,大兴安岭新林蛇绿岩为新元古代末期;以中天山为中心的天山蛇绿岩带,中带形成时代为志留纪,南北两侧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均为石炭纪,形成了一个天山碰撞旋回;在昆仑—祁连山—秦岭区带中,西昆仑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奥陶纪,东昆仑形成时代比较复杂,但主体是古生代:祁连山蛇绿岩带形成时代为志留纪。北秦岭蛇绿岩时代可能为中元古代,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阿尔金蛇绿岩带非常独特,几乎都是在奥陶纪时期形成,并将东西昆仑分割成两部分,由此可以推测在早古生代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碰撞造山带,而东昆仑山最多只能说是其一个分支:藏滇—三江区带、甘孜—理塘蛇绿岩带和金沙江蛇绿岩带为二叠纪—三叠纪,澜沧江蛇绿岩带为二叠纪,其南端为泥盆纪—石炭纪,怒江蛇绿岩带为侏罗纪,其最南端德宏地区蛇绿岩时代为白垩纪,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为白垩纪;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域的蛇绿岩由北而南,其时代由三叠纪到古近纪—新近纪,赣东北—浙江衢州出现的蛇绿岩时代为新元古代,可能是残留的扬子与华南古老陆块拼接的证据。蛇绿岩的组合特征,青藏—三江区蛇绿岩基底岩石以方辉檄榄岩为主,而其他大多数地区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表明了古代洋盆与现代洋盆的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
2.5初步归纳了中国晶洞花岗岩时空分布特点
晶洞花岗岩的出现是构造转折的标志,是由挤压环境到拉张环境转折过程中大陆边缘裂谷带岩浆活动的开始。中国已知晶洞花岗岩大体可分为3大带:
2.5.1大兴安岭区
南起扎鲁特旗狄尔达拉,经科右中旗至加格达奇以北,由数个侏罗纪岩体(狄尔达拉、木德吐、二根河、大古河、伊南等岩体)构成长达750 km,NNE向展布的以发育有晶洞构造的碱长花岗岩为主的岩带;在小兴安岭一滨东地区主要是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46 Ma、143 Ma,K-Ar)及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岩体呈小岩基、岩株产出。该区总体上北而南大致见有呈NE向展布的嫩江-黑河、北安-逊克、阿城-伊春等3个早白垩世碱长晶洞花岗岩带。
2.5.2内蒙古二连一东乌旗区
为呈近EW走向的华力西晚期的碱性花岗岩带,长约400 km,向西延入蒙古国境内。岩体—般均发育有晶洞构造、文象结构,条纹长石、钠铁闪石、霓石和锆石均具环带构造,属A型花岗岩。在赤峰地区有时碱长花岗岩具晶洞构造。这一晶洞花岗岩带可能也反映了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碰撞造山主期阶段的结束,而进入拉张构造环境阶段。
2.5.3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南起广东汕头,经福建樟洲—浙江宁海断裂以东,形成一条中生代火山岩区,其中出露有大小不一的晶洞花岗岩体100余个,呈NNE向带状延长800K1n,宽60~90km。岩体一般呈中、小型岩株状,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统,形成时代属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初。北到山东胶东半岛崂山,跨过渤海湾到张广才岭断续都有侏罗纪晶洞花岗岩出露,是否反映了中国东部在燕山晚期由造山旋回的结束而转向拉张环境的开始,这个构造环境的转变时间是由北而南逐步变新的过程。
3 变质岩方面
3.1 初步总结了中国榴辉岩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榴辉岩主要分布于大别一苏鲁地区及北秦岭、柴达木北缘、甘肃北山、阿尔金山西段,西南天山一带,以及一些呈包体状产于金伯利岩、超基性岩中。其中以大别一苏鲁地区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
通过编图认为:① 以榴辉岩为代表的超高压变质带东起出东烟台即墨,经苏鲁、大别、秦岭、柴达木北缘、阿尔金、北山至新疆天山南,东西向断续横贯分布于中国境内,正好位于华北一扬子两大板块之间的造山带内;② 超高压变质岩石类型除含柯石英榴辉岩外,还有硬玉石英岩、硬玉片麻岩,以及产出在大理岩、超基性岩、片麻岩中的超高压矿物组合出现;② 榴辉岩的形成时代有印支期(李曙光等,1989),加里东期(简平等,1997),晋宁期(程裕淇等,2000)等不同年龄数据。
根据晋宁期片麻状花岗岩中有大量榴辉岩包体(如水吼岭)及变质花岗岩呈脉状穿切榴辉岩(如野人寨)的地质事实,加之程裕淇、庄育勋、汤家富、李惠民等获有757±~858± Ma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因此认为该区榴辉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期,后来可能遭受了加里东、印支乃至燕山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同时不排除加里东期、印支期也有形成部分榴辉岩的可能性。
3.2初步汇总了中国蓝闪片岩的时空分布
通过编图在内蒙古首次表示了对大地构造研究有重要意义的6处蓝闪片岩。西南地区表示了蓝闪片岩6带19处。对大别一苏鲁地区蓝闪片岩的形成时代与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蓝闪片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地层,但蓝闪片岩相岩石形成于印支期早期。以蓝闪石矿物均定向生长于连续劈理面S1上,并遭受印支晚期平行造山带褶皱(F2)变形改造。上述变形影响到中三叠世地层,并被早侏罗世地层不整合覆盖。因此地层序列、变形序列,均表明是印支期。大量蓝闪片岩的测年资料在600到1000 Ma间,与变质原岩时代—致。而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的Ar39/Ar40及K-Ar年龄,多数在238 ~253 Ma间,与印支期变形变质相吻合。
3.3 阐述了中国麻粒岩的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中国太古宙麻粒岩分为面状和线状两种。面状麻粒岩在华北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一冀东 (西部)及辽西一吉南地区(东部),在阿拉善一贺兰山一带,在高角闪岩相区内则有零星麻粒岩分布。在阿尔金山亦有麻粒岩分布,变质时代为阜平期(可能到五台期)。还有年轻的火成岩中也有一些麻粒岩。古、中太古代麻粒岩主要为二辉斜长麻粒岩、紫苏麻粒岩、紫苏角闪麻粒岩,新太古代主要为二辉麻粒岩、榴石角闪紫苏麻粒岩等,还有基性麻粒岩等;新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线状麻粒岩带主要分布于秦岭一大别一苏鲁造山带核部,为紫苏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角闪二辉麻粒岩。在新疆西昆仑、柴达木以及龙门山以西均有零星紫苏麻粒岩、二辉麻粒岩分布。在西藏南迦巴瓦一带有高压麻粒岩分布。
3.4 重新厘定华南区加里东造出带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华南区加里东造山带曾划分出较多的加里东期或华力西期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根据近期区调资料,绝大部分混合岩己被重新厘定,混合花岗岩多数实为侵入花岗岩,主要发育于加里东造山带的下部或根部,属同造山期花岗岩。
3.5 重新认识了西藏、云南的几个区域变质带的时代、分布和特征
这些区域变质带由SW至NE主要有:喜马拉雅带、冈底斯—伯舒岭带、怒江—高黎贡山带、澜沧江带、金沙江带。确定其主形成期为元古代,但其中有部分古生代变质地体尚须进一步研究和筛分。
3.6 概略阐述了中国变质岩的时空演化与变质作用特点,及其与地壳演化关系
中国变质岩的变质作用自老而新分为:前吕梁期(又分为曹庄期、迁西期、五台期)吕梁期、四堡期与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迁西期、阜平期、五台期、吕梁期形成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塔里木一华北变质地区,主要为麻粒岩相及角闪岩相,局部有绿片岩相;四堡期或晋宁期形成的变质岩系,在华南分布较广,以康滇、江南两陆块内最多,并构成扬子陆块的变质基底,变质相多为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以绿片岩相为主,反映出扬子与塔里木基底克拉通化过程的不同。加里东期或印支期变质带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及华南地区的东南部,另在天山一兴蒙变质地区内也有断续分布,变质相为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以绿片岩相为主。华力西期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天山一兴安变质地区,以绿片岩相为主。印支期到喜马拉雅期变质岩系,主要发育在昆仑一秦岭西中段南侧的青藏地区,向西南依次出现由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变质分带。印支期是华北与扬子两大地块主要汇聚变质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是中国西部、东部板块重要活动期。多期变质作用的发生,表明中国大陆地壳形成的多旋回性,并明显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构造方面
4.1 将中国古陆块划分为5个古板块,4个微地块
从古中元古代中国古陆块的形成和中新元古代有较多蛇绿岩带出现的事实出发,中新元古代可作为古板块活动的开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欧亚板块的中国部分划分为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扬子、华夏5个古板块。加上冈底斯一印度、菲律宾海板块,整个中国可分属7个板块。在板块之间还有准噶尔-伊犁、松嫩-佳木斯、柴达木-祁连、昌都-冈底斯等4个微板块地块群。近期所获得新的一批重要的寒武纪同位素年龄值,将中国古陆壳的生长期向更早推移。华北、塔里木、扬子、华夏古陆块分别萌生于始太古、古太宙、中太古和新太古代。
中—下扬子地区仅根据其南缘庐山出露较全的元古代地层和北缘的张八岭群、中部新元古代的董岭群可知,该区具有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和青白口纪过渡型浅变质的细碧角斑岩系和南华系砂岩为第一盖层。青白口纪时该区应为裂谷系的组成部分,是处于江南地垒式隆起北侧的裂谷带。
4.2 对6条板块问的结合带做了进一步厘定
此次编图对6条板块结合带做了进一步厘定,其中伊林别尔尕-西拉木伦结合带的东端,本次暂采用了在吉林一珲春一线为隐蔽结合带的意见。原康西瓦一商南一荣城结合带在豫皖交境地区由晓天一磨子潭断裂北移至六安断裂,东端北移至即墨一牟平一线,故该结合带主断裂名称改称为康西瓦-商南-牟平断裂。扬子陆块与冈瓦纳大陆的界线,现据新资料采取了以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为界的划分方案。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之间为钦州湾一杭州湾结合带,推定其最终分界为绍兴-萍乡-北海断裂带。这些结合带在时间上为多期对接,且多数东早西晚。在空间上是一条较宽的消减、混杂、叠覆构造带。沿带多为构造混杂和堆叠地层及残留岩片,均有属于洋壳残迹的蛇绿岩带发现,同时也是重要的韧性剪切变形带和蓝闪片岩低温高压变质带。位于大别、秦-祁-昆的“中央造山带”为一条巨大的含柯石英的榴辉岩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带主要显示于柴达木北缘、大别-苏、鲁刚性地块强烈碰撞地带。
4.3 阐述了中央造山带的分布与发展
天山-兴蒙、华南、青藏和中央造山系都是复合造山系。中央造山系最具典型特征;天山-兴蒙华力西造山系是在加里东造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合造山系;扬子与华夏古板块间的华南造山系自东北向西南经历了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一印支期造山才告完成;青藏造山系经历了华力西(澜沦江)、印支(昆南、金沙江)、燕山(班公错一怒江)、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等各期的洋盆消亡与碰撞造山。
造山系中往往有较多的微陆块或地块嵌布其中或垫铺其下(华南),而大别块体很可能是从深层挤出,逆冲到浅表的晋宁造山带“山根”,具有显著的构造挤出、混杂和构造堆叠特征。
4.4 将中国综合划分为4个构造体系域
根据板块碰撞与板内块体挤压变形的时空演化和主要构造组合形态,可将中国大陆综合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贺兰山-康滇等4个构造体系域。构成了东西横贯、南北纵贯、东西大致对称并以上扬子为中心构造结的大中华构造格架。其中纬向的古亚洲构造域从加里东运动以来,长期居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础地位。特提斯构造域总体上也是纬向构造,青藏地区的反S构造乃是它东端特定边界条件的畸变。华夏构造域的反S形构造也是东西向构造受边界条件影响出现的一个变种。这两个反S构造带中段都是近东西,也反映了板块相对自南向北的拼贴作用。因此,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纬向汇聚是最显著的运动学特征。中国区域性大断裂共计89条,分属于4个构造体系域。
4.5 概述了中国89条区域性大断裂的性质
综合前人资料,中国区域性大断裂共计89条,其中有6条为板块结合带,6条为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10条为地壳拼接带,他们性质十分复杂,沿断裂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或蓝闪片岩带分布,是中小洋盆或其分支闭合的踪迹。巨大的走滑断裂带有阿尔金、道孚-康定、郯庐等,以左行走滑居多,尤以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最为发育。著名的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塔里木、华北、扬子陆块北缘、龙门山-箐河、喜马拉雅等处。重要的伸展构造主要有汾渭地堑系,沿海NW向张裂系,以及最近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所确定的藏南折离带和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群等。其中沿海NW向张裂带形迹散漫向陆内闭合,但明显控制了小型火山盆地、小型侵入体,其中沿九江-宁德张裂带有一串晶洞花岗岩由沿海延至赣东北灵山地区。
中国东部NNE向左行走滑断裂带与逆冲推覆作用具有成生联系。如地质图所显示,郯庐走滑断裂带东侧拖曳、西侧逆冲推覆的特点。印支一燕山时期华北陆块沿郯庐断裂西侧向南俯冲,使大别块体从深层挤出,长距离逆冲推覆,表现出大规模平移,随即推覆终止,平移亦随之消失,广济附近成为二者向聚的会合点。
在89条区域性断裂带中有44条断裂带或其部分地段均属于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
4.6 初步总结了中国陆壳的形成与演化特点
依据中国陆壳生长演化与板块活动进程将地质构造演化划分为古陆壳生长一古陆块与古板块活动一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大陆的形成一现代板块与陆内构造活动等4个时 期。
中国古陆块的联合始自各古陆块的东部,即自四堡运动、晋宁运动、兴凯运动至加里东运动中同东部古板块相继拼贴,而中国西部板块自新元古代末至三叠纪经常“开” “合”形成“东连西开”,地势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加里东期中国西部天山、塔里木、祁连、阿尔金具枝杈状多岛洋格局。以中小洋盆为主,内蒙古恩格日乌苏蛇绿岩带恰在阿尔金小洋盆NE延伸方向,说明阿尔金很可能是贯通古亚洲与秦、祁、昆洋盆的一个转换型古洋盆。晚古生代时,西部出现了古亚洲和古特提斯昆南、金沙江、澜沧江、班公错-怒江5个中小洋盆,以及噶尔-纳木错、理塘等分支洋。其间有昌都、羌北、羌南和冈底斯等微板块。根据藏南晚三叠世蛇绿岩带的发现,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应是随金沙江等洋盆的闭合而开始扩张,直到晚三叠世—晚白垩世末,新特提斯洋才闭合造山。新近纪时印度陆块向北嵌入,青藏高原隆升,中国古大陆才开始出现地壳西厚东薄,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的地理景观。
四堡一晋宁期扬子板块东部很可能分别与华北、华夏古板块汇聚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对接部位分别在大别以东和鹰潭一绍兴一线。它们以西可能仍有洋盆或残洋。扬子板块东南部这一时期有2~3次构造事件,即四堡(或武陵)运动(1 000~950± Ma)和晋宁运动(早、晚)(850~800± Ma)。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时期为四堡运动,到了青白口纪晚世华夏陆块开始裂解。根据编图资料,可以认为扬子板块江南地区在元古宙时期,通过四堡运动和晋宁运动等三期造山作用,逐步拼贴成扬子古大陆。
4.7 表示了区域构造方面的若干新资料和新认识
重新厘定了西藏、四川、云南几个蛇绿混杂岩带的分布和特征,其中藏北部分,是首次在图上表示和厘定的:
重新厘定了扬子板块西南缘陆相上三叠统(T3c)与下伏层的区域性不整合关系,表明西南地区(扬子板块西南缘)印支运动主幕在晚三叠世瓦窑堡期前有明显表现;
根据藏南伸巴一萨嘎一拉孜一带上三叠统修康群及侏罗纪地层普遍含外来岩块的情况,首次提出了雅鲁藏布结合带洋盆开始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晚三叠世,定位于早白垩世。
在西藏萨嘎县、桑桑区、吉隆县幅内确定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分支展布特点,并初步查明雅鲁藏布江带自萨嘎县城以西分为两个时空结构不同的带:在米林县城东沟口等地的混杂岩带中发现有大规模向北西伸展滑脱的构造组构,表明藏南拆离带向东进入墨脱幅,己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叠接。在图上表示了北喜马拉雅带中发现的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阿尔金一昆仑地区确认了阿尔金南缘、昆中及昆南3条韧性剪切带:在定结幅内首次认定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并厘定了该变质核杂岩系由流变褶皱系统、韧性剪切系统、多层次伸展系统组成。图上标示为构造窗;在冈底斯带几个图幅内,二叠系下拉组灰岩(P13)之上,首次发现不整合覆于其上的一套陆相一陆缘滨岸相的碎屑岩;在江让幅新建敌布措组(P2),富含植物化石。在措麦区幅该组与滨岸相的碎屑岩两者为连续沉积。东延到董木惹幅两者又表现为不整合接触关系,底部为砂砾岩。到多巴幅见晚二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层名为多布日组)又与下伏下拉组也为不整合接触。
xahgy1988,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1.72 MB, 下载次数: 63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5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2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7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3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8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1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3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95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5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9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2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7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0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8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8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7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8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6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6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8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5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1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4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4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5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5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8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1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7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5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21,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6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6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7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3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9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7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49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1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9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4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0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3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2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13,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2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0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13,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131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0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91,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8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110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6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68,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71,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8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2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75,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94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41,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8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57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33,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23,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57,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7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1136,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699,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24,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740,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2012-1-30 17: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4.77 MB, 下载次数: 822, 下载积分: 铜板 -1 个


点评

附件1在哪儿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0 22:46
开开心心,真爱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