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概 述本文研究的大别山造山带范围系指南襄盆地以东、郯庐断裂以西的广大地区 ,其南部和北部均被新生代沉积物所覆盖。自晚古生代以来 ,华北与扬子板块已碰撞对接为统一的岩石圈板块 ,秦岭—大别大洋消失 ,代之以残留海盆或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环境[1~ 6] ,该区之后的地质发展演化属陆内构造环境[7] 。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1 —K1 ) ,大别山地区进入了造山带形成演化阶段。大别山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强烈 ,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系统在西端即桐柏山地区发育较好 ,共有 4条区域性主干逆掩断层 ,从北至南分别为毛集逆掩断层 (MJTH)、苏家河逆掩断层 (SJHTH)、桐 (柏 )大 (别 )逆掩断层(TDTH)和随县逆掩断层 (SXTH) ,而整个造山带逆冲系统底界存在统一的滑动拆离面 ,它实质上是造山带逆冲系统的主底板逆掩断层 (MFTH)(图 1 )。另外 ,造山带北缘的栾川逆掩断层(LCTH) [8] 在本区已被剥蚀 ,只在秦岭地区发育 ,故不再讨论。2 毛集逆掩断层及其推覆体毛集逆掩断层呈近NWW向分布...... (本文共计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