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质》 2012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岷江上游大白杨沟泥石流特征及成因
吴雨夫 余斌 亓星 褚胜名 李丽
【摘要】:大白杨沟流域位于岷江上游四川省茂县境内,处于叠溪镇较场山字型构造北端。该沟曾于1935年和1991年暴发过两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其中1935年暴发的泥石流受1933年叠溪7.5级地震影响,规模很大,其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557 m3/s。通过对大白杨沟流域两条支沟(小沟、大沟)的地形条件、水源条件及物源条件的特征分析,得出两条支沟具有形成泥石流的充分条件( 1)大沟沟道平均纵比降275‰,小沟为398‰,相对高差达2 023 m;(2)大沟拥有的物源总量为29.21万m3,小沟达到42.01万m3,物源丰富。这些条件很好地解释了小沟泥石流的强活动性。对后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大沟以"消防水管效应"形成泥石流为主,小沟则以"消防水管效应"和堰塞体溃决两种方式形成泥石流。最后,通过泥痕法还原了历史泥石流流量,并对后期泥石流流量做了较合理的预测,为大白杨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白杨沟 泥石流 地震 特征 成因机制 岷江上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54)
【分类号】:P642.23
【正文快照】:大白杨沟流域位于岷江上游茂县太平乡木耳寨村,是条老泥石流沟,曾发生过两次致灾的较大规模泥石流。在“5·12”汶川地震中,木耳寨村原居民区遭受地震的严重破坏,已不适于居住,现迁徙于该村大白杨沟沟口的泥石流堆积扇上。笔者通过对大白杨沟泥石流灾害现场的两次调查,分析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