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953|回复: 2
收起左侧

[灌水] 中华白海豚:全球仅存802头 生存面临严重考验

[复制链接]

7711

主题

31万

铜板

892

好友

超级版主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28764

宣传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童话节勋章

QQ
发表于 2012-9-29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白海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是世界上七十八种鲸类品种之一,属于鲸目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
中华白海豚 - 简介
中华白海豚中华白海豚身长由1米到3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华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线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现及咸淡水及沼泽一带,例如长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口、汉江和珠江等,分布较为广泛。西方文献有关中华白海豚的最早纪录是在1637年由探险家彼得文地在珠江口发现的纪录,而中国的最早纪录是在唐朝。在各种渔船中,白海豚特别喜欢在双拖船后觅食,而在双拖船后的海豚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1]

中华白海豚 - 分类地位
中华白海豚俗称白忌、白牛、白海豚,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粤、闽、港、台、澳的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婆的名,誉称它为“妈祖鱼”。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定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中华白海豚不是鱼类,而是水生哺乳动物。[1]

中华白海豚 - 特征
外形特征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中华白海豚它们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

呼吸系统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定位系统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  

摄食消化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 、凤鲚 、斑、银鲳 、乌鲳 、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生殖系统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动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m,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会在10-11岁时到达成熟期。幼豚会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区,白海豚的寿命最长为40岁。在香港,最老的海豚为33岁。   

中华白海豚 - 分布范围
中华白海豚分布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据文献记载,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

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据1997~200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开水域,南界在东澳—小蒲台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和澳门对开海面,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分布范围面积不小于1200平方公里。白海豚活动的密集区主要在伶仃洋的东南部,其中内伶仃岛周围、马友石至大屿山之间和桂山岛附近,海豚的目击率较高;而从淇澳岛至澳门之间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击率较低。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而且差异显著。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能够成为中华白海豚聚集栖息活动的密集区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咸淡水交汇,水质肥沃,水温和盐度均适宜白海豚的生存活动;   
2.珠江河口生物丰富多样;   
3.水质环境较好,污染较轻,特别是内伶仃岛沿岸和大屿山岛西侧,仍保留有自然岸线未被开发,水域环境幽静,成了中华白海豚活动的理想场所。[2]

中华白海豚 - 价值
中华白海豚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被誉为“海上国宝”,它在军事、医疗、仿生、物种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白海豚 - 保护
中华白海豚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也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

199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IUCN/SSC/CSG)在广州召开国际鲸类专家组会议,共同发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呼声;

1995年5月,IUCN/SSC/CSG在厦门召开了“闽、港、台鲸豚保育研讨会”,会议建议闽、港两地分别成立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

1996年7月,香港政府渔农署主持召开国际会议讨论保护香港的中华白海豚,11月香港政府在沙洲及龙鼓洲水域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保护中华白海豚;同年,台湾也立项进行台湾海域(金门)中华白海豚拯救计划;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定中华白海豚作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1997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1999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1月,福建省东山——广东省南澳海域列入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确定的重点保护对象是中华白海豚;同年8月,广东省汕头市分别在莱芜海区和龙头湾海区建立了中华白海豚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2月,在台湾召开了第一届台湾海域中华白海豚保育研究研讨会暨工作会议。[3]

2012年8月,广西科技厅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成立了“广西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所”,以研究保护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珍稀动植物。[4]

相关文献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北海海域中华白海豚体内重金属含量 - 海洋环境科学 - 2003 22 ( 2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白海豚保护与研究进展 - 海洋环境科学 - 2004 23 ( 3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大襟岛海域中华白海豚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测定与评价 -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30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0

主题

6万

铜板

2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776
发表于 2012-10-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濒危物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5723

铜板

14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608
发表于 2012-10-1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了解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