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2-9-21 22:10 编辑
附录期刊论文14篇目录: 1、小秦岭金矿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张江华,徐友宁,柯海玲,《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 2、内梅罗指数和地质累积指数在土壤重金属评价中的差异探讨——以小秦岭金矿带为例(张江华,赵阿宁,王仲复,柯海玲等,《黄金》2010.8 ) 3、小秦岭金矿带某污染区村民头发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比照分析 (徐友宁,张江华,谢娟,柯海玲等,《地质通报》2008.8) 4、小秦岭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徐友宁,张江华,赵阿宁,柯海玲,《地质通报》2008.8 ) 5、小秦岭某金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效应(徐友宁,张江华,赵阿宁,柯海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4 ) 6、陕西潼关金矿区太峪河底泥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污染评价(徐友宁,张江华,《地质通报》2008.8) 7、小秦岭某金矿区土壤和小麦Cd污染研究(徐冬寅,张江华,陈华清,柯海玲,《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 ) 8、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分析(徐友宁,张江华,刘瑞平,柯海岭,《中国地质》2007.4), 9、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Cd污染分析(徐冬寅,张江华,柯海玲等,《黄金》2010.5) 10、小秦岭金矿区不同污染方式土壤剖面上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徐友宁,张江华,陈社斌,柯海玲,《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1 )(两篇文档) 11、基于人工模拟试验的小秦岭金矿区矿渣型泥石流起动研究(徐友宁,曹琰波,张江华,陈华清,杨敏,王显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7) 12、陕西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Hg污染的环境效应(徐友宁,柯海岭,刘瑞平,张江华等,《地质通报》2006.11) 13、潼关金矿区环境污染及危害性浅析(陈社斌,徐友宁,何芳,张江华,《西北地质》2003年增刊) 14、小秦岭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徐友宁,柯海玲,赵阿宁,刘瑞平,张江华,《土壤通报》2007.4)
硕士论文标题:潼关金矿区太峪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论文作者:张江华 论文导师:杨梅忠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环境工程 论文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论文页数:46页 格式:pdf 附件:3
硕士论文摘要:
通过对陕西潼关金矿区太峪水系沉积物的全面采样,测定其中Hg、Pb、Cd、Cr、As、Cu、Zn七种重金属。利用Excel数据处理工具,讨论了太峪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结合研究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参照值,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太峪水系重金属污染水平、累积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按照现代工业化前正常颗粒沉积物最高环境背景值,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重金属对太峪水系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选择太峪水库沉积物开展重金属垂向赋存、迁移研究,分析不同层位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反演金矿开发后矿业活动强度的变化。取得以下成果: (1)分山区和山外分析了太峪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源。 (2)认为Pb、Zn太峪水系沉积物中最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并且对黄河造成影响。 (3)太峪河流底泥重金属Hg—Pb、Hg—Cd、Hg—Zn、Cd—Pb、Cd—Zn、Zn—Pb之间同源性较高。Zn、Cd与Cu也有一定的同源性。Cr、As积累独特。 (4)潼关金矿区水系沉积物背景值中,Pb、Cr、Zn显著富集,Hg和As略有富集,基本反映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值;Cd、Cu含量偏低。 (5)太峪河流底泥中除As、Cr未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全部超标,Hg、Pb、Cd为主要污染元素。 (6)太峪水库沉积物是潼关金矿区矿业活动历史的一部记录档案,客观地反映了金矿业发展的高潮和低谷。整个剖面上,除Cr、As元素以外,水库河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倍数较大,累积程度明显。 (7)Hg、Pb、Cd三种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造成很强的危害,Cu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强,Cr、As、Zn三种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轻微。太峪水系的生态问题就是Hg、Pb、Cd的复合危害。
硕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的危害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地质背景 2.2 污染源概述 2.3 选矿工艺污染概述 2.3.1 混汞浮选法 2.3.2 氰化提金法 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太峪地质环境条件 3.2 水系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4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研究 4.1 重金属含量特征 4.2 不同深度重金属含量变化 4.3 不同重金属之间相关性分析 5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析 5.1 评价标准比较 5.2 重金属累积污染评价 5.3 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5.4 重金属含量水平、累积污染评价、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比较 6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富集因素分析 6.1 河流底泥重金属来源分析 6.2 河流底泥与河水重金属含量关系分析 6.3 太峪水库沉积物剖面重金属富集分析 7 总结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