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930|回复: 1
收起左侧

[其他] 构筑贵州地矿的精神高地——贵州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访谈录

[复制链接]

2945

主题

12万

铜板

537

好友

版主

有困难,找信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41085

精华勋章宣传勋章爱心勋章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名人堂勋章

发表于 2012-9-1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构筑贵州地矿的精神高地——贵州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访谈录

2012-09-14 | 作者: 赵腊平 欧德琳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包括地矿文化在内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引起了国土资源系统和地矿行业的高度重视,一个发展国土资源软实力,全力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
  近年来,贵州省的地矿文化建设受到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被称为“异军突起的贵州地矿文化现象”。那么,贵州省地勘局在推进地矿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体会、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对地矿文化建设又有哪些新的构想?近日,利用赴贵州调研采访和谐矿山建设和找矿突破情况之机,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在文。
  记者:据了解,贵州省地勘局在今年3月份召开了一次全局文化发展大会。专门就文化建设召开一次全局性的会议,这在地勘行业尚不多见,从中可以感觉到贵局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请问,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李在文:地矿文化是地矿事业的血脉,是地矿职工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历史任务,为地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地矿事业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和环境保护重任在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高扬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加强地矿文化建设,打造地矿文化品牌,增强地矿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从而促进地矿事业科学发展。
  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召开全局性的文化建设发展会议,初衷是希望通过会议,能够让参会人员真正地坐下来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和促进文化建设的精神以及贵州省委关于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让全局从事文化建设的骨干和长期以来关心贵州地矿文化建设的专家、学者能够聚集在一起,认真回顾几代贵州地矿人走过的地矿文化建设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贵州地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地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出谋划策,为贵州省地矿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实现找矿突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记者:长期以来,贵州省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战斗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为祖国的地质找矿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弘扬以“三光荣”为代表的地矿精神,创造了富有贵州高原特色的地矿文化,被称为“地矿行业文化的独特现象”。在您看来,为什么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孕育和培植出了这种具有特色的文化?
  李在文:我个人认为,贵州特色地矿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地质找矿与科技创新的实践,为贵州地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不竭的动力。贵州省的地勘队伍除了地矿以外,还包括有色、煤田等行业的队伍。以贵州省地矿局为例,作为全省地质找矿与研究的主力军,我局自1957年成立以来,组织广大地质工作者踏遍了贵州高原17.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找到了国家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贵州省的地质工作者在贵州高原共发现100多种矿产资源,累计发现矿点、矿床近3000处,编写地质勘查报告3000余份,提交探明储量的矿产地近1000处。
  地质找矿推动了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贵州各地依托地矿部门找到的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了六盘水煤海、瓮福磷矿、开阳磷矿、贵州铝厂、水银洞金矿、烂泥沟金矿等多个重要矿业基地,使贵州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与钡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及磨料、磨具生产基地,全国新兴的黄金生产基地,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煤电基地。如今,矿业经济已占贵州省GDP的45%。
  文化根植于火热的生产生活。贵州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发扬以“三光荣”为代表的地矿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与“三光荣”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具贵州高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地矿文化,成为引领贵州地矿队伍昂扬奋进的精神旗帜,成为凝聚贵州地矿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家园,成为多彩贵州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地矿文学异军突起,不仅大大丰富了贵州地矿文化的内涵,也使贵州地矿文化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贵州省的地质工作者在继续“以大山为伴,以山野为家”,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辛勤寻找宝藏的同时,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对地质生活的热爱,讴歌高原拓荒人的执着,书写苗岭先行兵的浪漫,被称为“异军突起的贵州地矿文化现象”。
  记者:能不能请您具体地谈谈“贵州地质文学现象”,它呈现出哪些具体特点?
  李在文: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创作、出版了一大批引起社会反响的文学艺术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我局和贵州省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这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部反映地质工作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片,塑造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时代群像。2000年,我局编辑的地质文学丛书《高原拓荒人》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分报告文学卷、小说卷、诗歌卷,共计120万字,集中展示了当时我局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
  2007年1月建局50周年之际,我们公开出版了《贵州地矿局局史》,记载了贵州局50年奋斗发展历程;与贵州电视台合作拍摄了9集系列电视专题片《苗岭先行兵》,在贵州卫视黄金时间播出。该片荣获了贵州省第八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选影视类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国际选片会,获得“中国十佳行业片奖”。近20年来,我局先后6次邀请著名作家叶辛、王蔚桦、张幼琪等到找矿一线采风,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二是培养了本行业本系统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我局培养和输送了近300人的文学创作人才,形成了颇具影响、令省内外瞩目的作家群。李绍珊、袁浪、欧阳黔森、冉正万等创作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有的作品在省内外文坛引起了轰动。目前,我们已有30多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贵州省作家协会。
  三是以《杜鹃花》为阵地,出作品出人才。贵州省地勘局主办的地质文学期刊《杜鹃花》于1984年创刊,至今已出版34期,共发表文学作品近600万字,被誉为“贵州地质文学的摇篮”,在贵州省文艺界和全国地矿系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刊登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它还培养了一批颇有作为的编辑和作家:欧阳黔森当选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当选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袁浪曾当选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李裴、彭德全等6位同志走上领导岗位。
  四是多次获得上级文联的表彰与奖励。1989年成立的贵州地质文联,坚持“扎根地矿沃土,唱响地矿主旋,展现地矿风采”,创造了骄人成绩,多次获得省文联和地矿部文联授予的“文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文联”,是全国地矿系统惟一获此殊荣的省局。在贵州省一至十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中,我局每次都获得10多个奖项,名列全省行业文联前茅。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还专门成立了“贵州地质文学分会”。
  第三,近年来,贵州省地矿文化的领域不断拓宽,内容更加丰富,普通职工的参与度和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地矿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近5年来,我局坚持结合地质工作实际,把文化建设作为凝聚职工、激励职工、教育职工、展示职工的大事来抓。在硬件建设方面,修建了片区室内运动场,各基层单位全部建起了图书室、运动场、健身场;在软件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和制度;在活动方面,经常开展一系列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展示职工蓬勃向上精神风貌的活动。
  文学创作活动更加活跃。我局于2009年3月召开了“贵州地质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文学、摄影、书画、艺术4个分会并经常开展活动,组织了两次“地质找矿突破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公开出版了反映我局打井抗旱的报告文学集《甘霖行动》以及《贵州地矿摄影书画作品集》等。
  “一报一网二刊”成为繁荣地矿文化的重要阵地。《贵州地矿》获得省新闻出版局“2010年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优秀奖且排名首位。贵州地矿网站2011年获得省政府门户网站质量评比一等奖。《贵州地质》、《杜鹃花》办刊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处于领先地位。
  宣传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我局首次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两个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反映我局工作的新闻报道。同时,我们每年在主流新闻媒体发表文章200多篇,初步形成了“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身影,电台上有声音,刊物上有作品”的立体化宣传格局。2011年,反映我局抗旱打井的电视专题片《甘霖行动》,被选为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专题片,产生了良好反响。
  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5年来,我局大力开展各类创先争优和文明创建活动,105、112地质队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9个基层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00多个集体和个人获省、部以上表彰奖励。
  群众性文化活动独具特色。我们每年举办全局职工体育节或职工艺术节,广泛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知识竞赛、演讲赛、抢答赛、文体活动。2007年,我局6个职工家庭登上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向全国电视观众展示了贵州地矿职工的风采,引起强烈反响。
  记者:在不少地勘单位因为抓经济总量而忽视了文化建设的情况下,贵州地矿局的地矿文化建设却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并且在近几年大放异彩。如果要回顾总结贵局在地矿文化建设实践方面的经验,您有怎么样的切身体会?
  李在文:贵州省地矿局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地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我想,主要应归结为几个方面:
  一是党委重视。这是关键。建局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地矿局历届党委班子都十分重视地矿文化建设工作,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培育优秀职工队伍、助推地矿工作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是着力于制度建设。这是保障。我局先后制定了《贵州省地矿局加强地矿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塑造“贵州地矿”品牌形象指导意见》、《贵州省地矿局文明基地创建及评比办法》等10多个文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这是基础。全局20多个基层单位全部建设成为文明基地,普遍建起了图书室、活动室、运动场等。
  四是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这是载体。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矿文化活动,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打响了地矿品牌。
  五是着眼于促进发展。这是地矿文化建设的目的。地矿文化建设的加强,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地质找矿新突破和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土资源部也召开专门会议并出台了促进包括地矿文化在内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那么,能不能请您谈谈贵州省地矿局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地矿文化的构想?
  李在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为我们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也指明了地矿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局将紧密结合实际,统筹地矿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全局优秀地矿文化元素进行全面规划、整合、提炼和升华,弘扬地矿文化自觉,增强地矿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时代特征、贵州特色的地矿文化建设新路子,加快健全完善与新时期地矿工作体制机制相适应同时特色鲜明、有效实用、全省知名的文化体系,推动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地矿文化成为助推地矿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具体地说,我局在“十二五”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繁荣地矿文化建设工作,主要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培育一种精神:即贵州地矿精神。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引导和教育作用,地矿精神是地矿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结合广大地矿职工火热生动的地质工作实践,在全局广泛开展了塑造贵州地矿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地矿系统薪火相传的“三光荣”、“四特别”行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点,实现创新和超越,总结提炼出具有时代精神、地矿特色和高原风貌的贵州地矿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贵州地矿文化手册》等成果,在全局形成共识并推广实施,引领地矿职工在新时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搞好两个结合:一是地矿文化要注重与地矿行业特点有机结合。当前地矿事业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承担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双重责任。破解“两难”的基础前提和有效举措,就是要根据地矿行业特点,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和激励作用,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打造地矿文化品牌,提高地矿文化软实力。二是要注重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种活动及传媒平台,要把传统的报刊杂志等传媒平台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丰富文化活动载体,增强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办好三件实事:一是建好文化阵地。“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地矿新庄建设了地矿文体活动中心和局地质科技陈列馆,力争将后者建成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示我局地质工作的辉煌历程、成果奖项,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扩大社会影响,成为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局属各单位要因地制宜建设陈列室和荣誉室,将其建设成为本单位传统教育和当地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加强网站、报纸、杂志、橱窗、专栏、黑板报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一报一网二刊”质量。
  二是打造地矿文化精品。要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出一批具有贵州地矿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要加强与贵州报业集团黔森工作室合作,积极筹备创作拍摄反映贵州找矿突破成果的电视连续剧《沸腾的群山》;加强与中国国土资源作协、贵州省文联(作协)的联系,组织作家深入一线,创作发表1~2部反映地质工作成就的长篇小说或报告文学,创作一批反映地质找矿、地下水勘查的文学、书画、摄影作品;要不断完善局合唱队、舞蹈队建设,打造2~3个具有地矿特色的文艺精品节目。
  三是丰富地矿文化活动。要因地制宜,创新开展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职工参与率,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促进发展。
  形成四个共识:一是地矿文化是生产力,她催生科学发展的力量,讴歌地矿文明的成就,创造职工奉献的价值,地矿工作越发展,越离不开地矿文化的支撑;二是地矿文化是一种精神,凝聚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凸显了新一代地质人的追求,是所有地矿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念;三是地矿文化是宝贵财富,是60多年来地矿人精神面貌的写照,是地矿工作者创造力的源泉,是地矿精神的积累和事业的升华,是与地矿物质文明建设同生共长并引领潮流的地矿品牌和文化资产;四是地矿文化是软实力,是地矿行业独特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行业形象的总和,是地矿工作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构建和谐地矿的软实力。
  强化五项举措:一要健全地矿文化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和完善文化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的文化组织格局;要成立局、队两级地矿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地矿文化建设办公室,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文化建设办公室牵头组织,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及考核办法,注重发挥群众性业余文体组织的作用,保证地矿文化建设持续有序开展。
  二要拓展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通过认真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机台、文明班组、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地矿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开展。
  三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省内和行业主流媒体,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局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地质找矿“235”行动计划、地下水勘查打井、地灾防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做法。
  四要扎实做好地质文联工作。贵州地质文联是在局党委领导下,由全局文学爱好者自愿参加的非盈利性群众性业余文学团体,是繁荣地矿文化、构建和谐地矿的重要力量,要在“弘扬地矿文化、塑造地矿形象、培养文学新人、丰富文化生活”上谱写新的篇章,要以构建全局文化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弘扬地矿先进文化为首任,大力繁荣地矿文化,在构建和谐地矿、树立地矿新形象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要加强地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局人才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修改我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增加“地矿文化类”局管专家和局专业技术骨干相关条款,完善选拔条件,积极鼓励系统内人才加入省、部文联各类专业协会。
  打造“六个一”工程:即出版一套贵州地质文学丛书、出版一套地质科普丛书、出版一部贵州地矿政研论文集,出版一部贵州地矿摄影书画集,拍摄一部反映贵州地质找矿突破的电视连续剧、举办一台地矿文艺精品演出活动。此外,我局还计划组织一系列地矿文化成果展览、优秀作品展示研讨和评奖活动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前,国发〔2012〕2号文件和国家找矿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我局带来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进一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程中,努力将地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地矿文化发展新优势,推动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局不仅物质生活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倚天万里须长剑。我们要凭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迅速兴起地矿文化建设新高潮,坚定迈向地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地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动力,为地矿职工创造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以地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成果,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7711

主题

31万

铜板

892

好友

超级版主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128743

宣传勋章优秀斑主灌水勋章活跃勋章贡献勋章童话节勋章

QQ
发表于 2012-9-1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如何构建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5 收起 理由
admin + 5 亲,你好快哦~~~

查看全部评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