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2-9-4 11:23 编辑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1)
硕士论文标题: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论文作者:任金彬 论文导师:魏刚锋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构造地质学 论文单位:长安大学 论文页数:57 格式:硕士论文NH、期刊论文pdf,N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2
硕士论文摘要:
研究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被动陆缘之间摩天岭微地块东端的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区。区内的煎茶岭金矿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大型矿床之一。本论文是在对前人资料综合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详细研究了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及显微构造,分析了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工作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研究区内出露NW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和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NW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西起金洞子,东至张家山,北部以F147断层为界,南部以F18断层为界,长度大于10km,宽度一般2.6km。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北起超基性岩南分支岩体,南至略阳组北的震旦系不整合面,沿走向至庙儿垭,长度从煎茶岭到断头崖出露约为6km,宽度从九道拐到柳树沟出露约为400m。两区域韧性剪切带内不同地段出露的动力变质岩主要有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等。2、结合NWW、NE两区域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说明它们呈共轭产出。早期,NW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为张扭性右行剪切,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为张扭性左行剪切,σ1≈280°∠10°,古应力值约93.7MPa;晚期,随着脆性程度进一步增加,NW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左行剪切,NE向区域韧脆性剪切带经历了压扭性右行剪切,σ≈124°∠16°,古应力值约88.7MPa。3、煎茶岭金矿床主要可分为东矿带、南矿带和北矿带。其中,东矿带位于超基性岩体东部,南矿带位于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东南部,北矿带位于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东北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超基性岩曾发生过强烈的热流体地质作用,含金脆韧性剪切带中有大量的流体加入,形成含H2O+矿物蚀变作用;南北矿带矿体的形成发生于同一期热液活动,在金成矿过程中,由花岗斑岩带来的热液和成矿物质主要起叠加富集作用。4、煎茶岭金矿控矿构造位于NE向韧性剪切带北界与NWW向韧性剪切带南界相互交叉区上盘的超基性岩体与白云质糜棱岩接触带附近的韧脆性剪切带之中,是NWW向韧性剪切带进一步演化的产物。矿体均呈透镜状右行排列,出露于控矿韧脆性剪切带倾角由陡变缓部位,倾角大于70°时含金较低。何家岩金矿蚀变白云质糜棱岩矿体与中曼金矿蚀变糜棱岩化蛇纹岩型矿体实为一个矿体,是在韧脆性剪切和后期F145断层左行剪切作用下向左发生位移约500m错开造成的;张家山金矿北部蚀变白云质糜棱岩矿体与南部蚀变糜棱岩化菱镁岩或蛇纹岩型矿体也是一个矿体,是在韧脆性剪切和后期F145断层左行剪切作用下向左发生位移约300m错开造成的。 关键词:区域韧性剪切带 矿床地质特征 控矿韧脆性剪切带 煎茶岭金矿
硕士论文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1.2本文主要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主要目的
1.2.2研究内容
1.3小结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地层
2.2构造
2.2.1大地构造位置
2.2.2断裂构造
2.2.3褶皱
2.3岩浆岩
2.4小结
第三章 NW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
3.1几何学及出露岩石特征
3.1.1空间展布
3.1.2韧性剪切带内出露的动力变质岩
3.2运动学特征
3.2.1岩石矿物运动学特征
3.2.2矿物的光学组构反应结晶优选方位
3.2.3位移量及拉伸量估算
3.3动力学特征
3.3.1主应力的方位的推导
3.3.2古应力值的估算
3.3.3有限应变测量
3.4小结
第四章 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
4.1几何学及出露岩石特征
4.1.1空间展布
4.1.2韧性剪切带内出露的岩石
4.2.运动学特征
4.2.1岩石矿物运动学特征
4.2.2岩组图优选方位
4.3动力学特征
4.3.1主应力的方位的推导
4.3.2古应力值的估算
4.3.3有限应变测量
4.4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5.1矿体地质特征
5.1.1东矿带内金矿体地质特征
5.1.2南矿带内金矿体地质特征
5.1.3北矿带内金矿体地质特征
5.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2.1岩石主量元素的化学特征
5.2.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3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小结
第六章 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6.1区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6.2控矿剪切带的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6.2.1东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6.2.2南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6.2.3北矿带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6.3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