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
——湖南有色新田岭矿区推进资源整合、安全发展纪实
据不完全统计,矿山事故80%是管理不科学造成的,矿山企业“散、小、差”、资源开采秩序混乱以及违法生产是造成管理缺失、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南的新田岭矿区,把矿业资源整合作为从源头上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突破口,历经三年的整治整合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整合模式——“新田岭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充分肯定——
2007年5月以来,湖南有色控股集团顺利完成新田岭矿区从整合收购到增资扩股、公司组建的全部工作,整顿整合期间矿区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事件,资产移交顺利,过渡平稳,实现了原矿权人、投资者、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多方共赢。其推进资源整合、推动安全发展的做法和经验被誉为“新田岭模式”。
“逼”出来的抉择
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镇和万华岩镇境内的新田岭矿区,富有钨、铅、铁、钼、铋、锡等矿种,是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多金属共生矿床。由于资源丰富、矿石可选性好及钨精矿价格的不断上涨,上世纪末,新田岭矿区一度成为“淘金者”追逐财富梦想的天堂。本地人、外地人,人人想方设法开矿;有证矿、无证矿,纷纷争相上马;投资入股的大小股东成百上千。据统计,到2006年5月,新田岭钨矿区内共有获得采矿权证的矿山14个、无证开采的矿山10余家。当时,由于矿区缺乏开发规划和开采控制,采矿点“多、小、散、乱”,矿业秩序混乱,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违规违章开采致使安全隐患突出,过多的采矿点、选矿厂和尾砂库破坏了植被,污染了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整个矿区成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事故频发、各种矛盾错综纠结的重灾区。
不整治整合,新田岭矿区就没有出路。为了更好地利用钨矿这种国家战略资源,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湖南省和郴州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对新田岭矿区进行整治整合。2006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新田岭矿区非法采钨活动进行综合治理整顿的通知》,郴州市及北湖区人民政府也相继下发了《关于印发北湖区新田岭矿区综合治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北湖区新田岭矿区综合治理整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新田岭矿区于2006年5月开始停产整顿,2007年5月启动资源整合。
引进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资源整合,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在酝酿新田岭矿区的整合模式时,郴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整顿整合的指导思想,决定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推进资源整合的首选模式。
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是全省乃至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核心企业,也是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集团带头对新田岭矿区进行资源整合,符合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有色产业的战略决策,符合郴州市委、市政府与该集团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也符合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的潮流。
郴州市人民政府与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经过谈判,达成了组建由该集团绝对控股70%以上,符合进入条件的原合法矿权人参股的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并按程序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要求对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矿区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目标。2007年5月,新田岭矿区资源整顿整合正式拉开帷幕。
勇破利益矛盾,谋求多方共赢
资源整合意味着利益调整。多年来,新田岭矿区的各种利益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依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努力实现多方共赢,是矿区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的关键。新田岭矿山资源整合涉及14家矿山企业和一批既得利益者,既要考虑历史,又要面对现实,既要顾忌现实、局部利益,又要保全长远、全局利益,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注重灵活性。
郴州市政府和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按照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合理规划、保持稳定、依法开采”的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四化”的运作方式来启动和推进资源整合工作。一是整合主体公司化。他们组建了由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绝对控股、符合条件的原合法矿权人参股的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将其作为承担矿区资源整顿整合的责任主体。二是整合矿权程序化。对矿区的采矿权设置和原采矿权的处置,他们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报请有关机关确定或批准,并力求在法律范围内调整整合矿权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三是整合行为规范化。矿区整顿整合中涉及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法依规,严格制度,保证健康、有序、规范地进行。四是整合推进市场化。政府负责整合的协调、引导和服务,湖南有色控股集团发挥牵头作用,原合法矿权人积极配合、参与,按照市场规则推进资源整顿整合。
为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证资源整合工作顺利推进。郴州市、湖南有色控股集团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时任郴州市委书记葛洪元、市长戴道晋,副市长首建中及北湖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关心支持新田岭矿区整顿整合工作,多次作出指示,给予政策扶持,为新田岭矿区整顿整合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市、区各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北湖区政府成立了新田岭矿区综合整治工作队,全过程协调配合资源整合工作。他们纪律严明、不辞辛苦,为新田岭矿区整合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湖南有色控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何仁春数次深入矿区考察指导,并与市委、市政府领导协调沟通。主抓新田岭项目的时任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总经理李立,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项目组的工作,为新田岭矿区整合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2007年5月,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湖南有色新田岭项目筹备组。2008年1月,湖南有色出资5亿元成立了独资的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经过6个月艰苦细致的清资核查、资产评估和协商谈判等工作,该公司于2008年4月完成新田岭矿区原有的4家民营矿山企业的收购工作,并于他们签订了《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补偿协议》。2008年9月1日,新田岭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12月,该公司吸收矿区原矿山部分股东组建的郴州乾邑矿业有限公司开始进行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后的新田岭公司注册资本5.18亿元,其中由湖南有色出资5亿元人民币,占股份比例96.53%。自此,湖南有色顺利完成了新田岭矿区从整合收购到增资扩股、公司组建的全部工作。资源整合期间,湖南有色还着力解决了原矿区土地等遗留问题,与矿区两镇15个村组1800多名村民签订了协议,全面完成矿区生产和规划用地的土地征(租)用工作,征(租)用矿区涉及的土地共计863亩(其中复垦土地258亩),协助地方政府关闭周边无证矿山,开展矿区尾矿库闭库工作,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实践中磨砺的“新田岭精神”
湖南有色控股集团2006年底进驻郴州市和新田岭矿区开展资源整合。2007年5月,该集团高层决定全权委托黄沙坪矿业分公司负责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与开发工作。该分公司克服生产经营任务重、开发项目多、人力资源紧张的困难,迅速抽调主力人员组成了新田岭项目工作组,进驻新田岭矿区,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为了掌握新田岭各矿山的真实情况,给接下来的谈判工作提供最基础的依据,项目工作组成员克服了交通不便、食宿不定等困难,忍受着部分矿主的威胁和侮辱,头顶烈日,翻山越岭,深入到各选厂、井下,进行实物资产核查,最终掌握了14家矿山、15座选厂、20座尾砂库的基本情况,核查了数以万计的实物资产,编制了《新田岭矿区十四家有证矿山现场调查材料汇编》。同时,他们在资源储量核实、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初步可行性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编制了《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方案》、《组建湖南新田岭钨业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框架方案》、《新田岭矿区资源开发利用初步方案》、《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开发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7年11月,项目工作组与北湖区新田岭矿区综合整治工作队一同搬进了石盖塘镇小溪小学,拉开了湖南有色与新田岭矿区各矿山整合收购谈判的序幕。为了开辟新田岭的“路”,搭建资源整合的“桥”,项目工作组成员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度过了多少个没有休息的节假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特别是在郴州市50年不遇的严重冰雪灾害期间,面对矿山断水断电断粮断燃料、厂房设施被摧毁的险恶情况,新田岭公司的员工们始终坚守在矿山守护点,没有一个人退却。为了保证山上守护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冰雪阻断交通的情况下,整合工作组有关人员肩扛手提,步行几十千米,给守护人员送去粮食和燃料,累计为10家矿山20多个守护点送去生活物资近1000公斤。
谈及那段艰难的岁月,当地人无一不对项目工作组的作风和精神交口称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田岭精神”,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连续作战、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认真细致、高度负责的敬业爱岗精神。
立足新起点,推动科学安全发展
新田岭矿区资源整合成功,只是迈出了矿区科学安全的第一步,新成立的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需要逾越。
该公司自整合之初,就瞄准了建造同类一流矿山的目标,高起点谋划、高要求起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转。资源整合后,他们对矿区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矿区发展规划,将原有的矿山整合为3个工区进行系统建设,其余的窿口、选厂等全部拆除。
从2008年6月份开始,公司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地面和井下系统进行了检修和改造。地面方面,他们完成了3个工区选厂100多台浮选机、30多台行车、20多台球磨机、10多台虎压机等上千件设备设施的检修和更新工作;完善工艺流程,更换和新设了尾砂管道2000多米;完成了压风机房,选厂配药楼、浮选和精矿车间、厂房的新建、改扩建、维修等基建工程达90多项,每个选厂的日生产能力达1200吨;选矿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钨回收率达到80%以上;完成了地面供电、供水、供风系统的改扩建工作。
井下方面,他们完成了原矿区8万多米井下巷道的排水和井下工程的重新测绘、地质编录,采空区的调查工作。在获得采矿许可证后,该公司按照湖南省安监局“三同时”批复积极组织安全项目施工和改造工作,组建了临时指挥部,针对整改要求列出近200项工作内容和标准,并对照落实和自查。报告编制单位和设计单位前后10多次来到现场指挥和监督整改工作开展,全方位对接安全设备验收的要求。截至今年4月底,他们已基本完成了井下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建设和改造工作。□来源:中国矿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