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文标题:河南前河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分析及成矿预测 论文作者:毛付龙
 论文导师:申俊峰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页数:59
 格式:KD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1
 
 摘要:
 前河金矿地处河南省熊耳山地区,华北地台南缘断隆区,严格受马超营断裂控制。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赋矿地层为熊耳群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南侧出露合峪斑状花岗岩。区内断裂构造是控制金矿体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断裂构造就没有金矿床的产出。本文研究了该矿床的矿区、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断裂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微量元素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四个方面,对前河金矿的深部及远景预测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文章研究了前河矿区内节理发育特征、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马超营断裂的次级断裂F4对前河金矿的控制作用、葚沟矿段各中段内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葚沟矿段78和83勘探线的构造分带,统计分析了F4中的次级断裂和石英脉。通过以上工作得出:区域性马超营深大断裂控制金矿带的分布,是区域金矿导矿构造;近东西向F4是马超营断裂上盘的次级构造,是矿区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总体产出;主成矿期矿床受NE-SW向的挤压力,使矿体向SWW侧伏;NEE向的断裂是F4的次级断裂,主成矿期断裂面扩容,是局部赋矿构造,控制了矿脉的产出,而NWW向断裂主成矿期受NE-SW向的挤压力,断裂面紧闭,矿化较差;容矿断裂在成矿期都经历了“挤压—拉张”的脉动式活动,具“韧—脆性”特征,属于韧性剪切带成矿模式,金矿化主要发生在挤压后的脆性叠加阶段。若大量碎裂岩存在,金矿体就可能存在。 对葚沟矿段F4断裂内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处理和特征描述,得出矿床构造原生晕的轴向分带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参数的轴向变化规律,进而建立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该模型具有异常元素逆向分带的特征,即前缘晕元素出现在分带序列的下部,尾晕元素出现在分带序列的上部,综合分析认为是下部矿体前缘晕叠加在上部矿体尾晕上面。该模型下部出现前缘晕的强异常,指示矿体侧伏方向深部还有盲矿。 综合上述研究,初步预测葚沟矿段200m中段应为下一个矿体的头部,深部有盲矿存在,石家岭地区为找矿远景区。
 关键词:前河 金矿 断裂构造 构造地球化学 成矿预测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前人工作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及展布特点
 2.1.1 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
 2.1.2 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
 2.1.3 矿源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裂
 2.2.2 北东-北北东断裂
 2.2.3 南北向断裂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3.2.1 近东西向断裂
 3.2.2 南北向断裂
 3.2.3 北东向断裂
 3.2.4 北西向断裂
 3.3 矿区构造应力分析
 3.4 岩浆岩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床特征与成矿阶段划分
 4.1.1 矿床规模和矿体特征
 4.1.2 矿石矿物组成
 4.1.3 成矿阶段划分
 4.2 成矿时代
 4.3 热液蚀变
 5 矿床断裂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5.1 矿床断裂构造特征
 5.1.1 近EW 向F4 断裂
 5.1.2 北北东向断裂(F18)
 5.1.3 近南北向断裂(F22)
 5.2 近EW 向F4 控矿断裂分析
 5.2.1 F4 断裂带中的次级断裂
 5.2.2 F4 断裂(78-84 勘探线)中的石英脉
 5.2.3 F4 断裂活动史
 5.2.4 F4 断裂构造岩类型
 5.3 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5.3.1 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制
 5.3.2 断裂方向与金矿化的关系
 5.3.3 断裂产状变化与交汇复合对金矿化富集的影响
 5.3.4 构造应力场与成矿
 5.4 小结
 6 微量元素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6.1 金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一般意义
 6.2 前河金矿床微量元素构造叠加晕特征
 6.2.1 前河金矿床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6.2.2 元素相关性分析
 6.2.3 金矿床轴向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6.3 前河金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深部预测
 7 成矿预测
 7.1 主要成矿规律和控矿条件
 7.1.1 地层
 7.1.2 构造
 7.1.3 岩浆岩
 7.1.4 围岩蚀变
 7.1.5 构造叠加晕特征
 7.2 成矿预测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