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1、安徽月山地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刘忠法,邵拥军,疏志明等,《矿床地质》2010年增刊)
2、安徽铜山铜矿关键控矿因素及成矿定位规律研究(邵拥军,郑明泓,刘悟辉,李品杰,刘忠法,刘清泉,《矿物学报》2009.S1)
3、安徽铜山铜矿物探测深方法有效性简评(邵拥军,刘清泉,席振铢,刘悟辉,李品杰,刘忠法,郑明泓,《矿物学报》2009.S1)
硕士论文标题:安徽月山地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论文作者:刘忠法
论文导师:邵拥军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论文单位:中南大学
论文页数:70
格式:pdf
附件:2
硕士论文摘要: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地块北缘下扬子台坳沿江断褶带中段的月山岩体内以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中,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重要矿床之一。在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月山地区控矿因素、成岩机制、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l、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研究了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将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分为两期六阶段,即:矽卡岩期:早期矽卡岩阶段(透辉石矽卡岩等)、晚期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矽卡岩、磁铁矿)、氧化物阶段(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硫化物期:石英阶段、硫化物阶段(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斑铜矿)和碳酸盐阶段(碳酸盐矿物及少量的镜铁矿)。 2、根据矿区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得出本区闪长岩类造岩元素K2O/(K2O+Na2O)和Al2O3/(CaO+Na2O+K2O)的指标值分别为0.39~0.41和1.30~1.37,LREE/HREE为8.37~12.84,Sr的丰度较高,平均为881.31×10-6,最高达4840×10-6,远高于上地壳值350×10-6和下地壳值230×10一,显示本区形成月山岩体的原始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岩体具富钠、钾的特征,同时富钙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岩浆上升时遭受了地壳钙质混染,即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 3、探讨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围岩与成矿的关系,认为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构造是本区成矿的必要因素,控制了岩浆的侵位及其成矿岩体和矿体的形成和就位;燕山期岩浆岩是有利的成矿母岩,是本区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围岩及围岩裂隙是本区成矿的重要条件,控制脉状矿体的产状与规模。 4、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以及成岩机制的分析,认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综合研究本区成矿环境、岩浆来源、岩浆演化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源多期多位一体的成岩、成矿模式,认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是以中酸性岩浆热液交代为主的脉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关键词:矿床地球化学 成矿地质条件 成岩机制 矿床成因 安徽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
硕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的选题
•研究现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月山矿田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位置及演化特征
•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
•区域构造及演化
•区域岩浆岩
•区域矿产
第2章 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
•矿区构造
•构造格局
•控矿构造
•矿区岩浆岩
•矿体特征
•矿体地质特征
•矿石类型及矿物成份
•矿石结构及构造
•围岩蚀变
第3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学特征
•岩石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特征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稀土元素特征
•矿床微量元素特征
第4章 月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地层岩石的性质
•地层的含矿性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构造对矿田的控制
•构造对岩体的控制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岩浆岩与矿化的空间关系
•岩浆岩与矿化的时间关系
•围岩与成矿的关系
第5章 岩体成岩机制与矿床成因分析
•岩体的成岩机制
•岩浆来源
•成岩环境与源岩
•岩浆的演化特征
•成岩机制
•成矿过程
•矿床成因分析
•大地构造环境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条件
•成矿方式
•成矿阶段及成矿作用
•矿石类型
•控矿因素
•矿床成因
第6章 结论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