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钨矿诞生记 作者:王少勇 周志兴 龙回仁来源:国土资源报发布时间:2012-06-06 就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地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916大队和赣西北大队,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探明钨金属量106万吨。世界最大的钨矿由此在中国诞生。
18个月,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两个地质队共开动77台钻机,近千人参加会战,完成钻探工作量19万米,探明储量超过全省现有钨保有储量总和,潜在经济价值超3000亿元,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大湖塘钨矿的勘查,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资本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大投入,大会战,大突破,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江西速度”。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这样总结大湖塘找矿突破的经验——“基础先行,整合推进,优选队伍,集中投入,创新思路,合作共赢”。 突破非一日之功,大湖塘洒下几代地质人汗水 “找矿,首先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大湖塘的突破绝非一日之功。”江西省地勘局副局长余忠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几代地质人就陆陆续续在大湖塘地区开展工作,几上几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没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突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江西省在统一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开展了1:10万的水系沉积物调查,发现大湖塘地区有铜、钨、钼、锡综合异常,且规模较大。在对异常进行检查时,发现了黑钨矿石英脉,表明该地区具有找矿远景。1958年,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战略转移,从赣南调到赣北。工程师黄恩邦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走进大湖塘,扁担的一头装满地质资料,另一头坐着他刚1岁的儿子。就这样,江西地质人和大湖塘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赣西北队迅速在大湖塘发现了一条大脉带,查明钨金属量6000多吨。 20年后,赣西北队重上大湖塘。现任赣西北队的总工程师曹钟清,与当年坐在箩筐里的黄恩邦的儿子同岁。1979年,他刚毕业,就走进大湖塘。这一次,赣西北队对大湖塘钨矿一矿带进行了详细普查,提交了《大湖塘钨矿一矿带详细普查地质报告》,在大湖塘地区发现了多种类型的钨矿。当时,有关专家都断定这里至少有5万吨以上的大型钨矿,找矿前景很大。但由于当时已发现的钨矿品位较低,又适逢国家计划调整,赣西北队只好又一次撤了下来。曹钟清很不甘心: “这么好的矿,为啥只搞了两年就不搞了?” 与此同时,江西冶金地质勘探三队普查分队在大湖塘圈定了64条含钨矿脉,提交了《石门寺矿区钨矿普查评价地质报告》。 一批批地质工作者进入大湖塘,却一次次与大钨矿失之交臂。 但汗水不会白流,正是这些地质资料的积累,为大湖塘今日的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地质人对大湖塘有大矿的坚定信心,才使企业下定了大投入的决心。 资源整合打下基础,市场机制催生强强联合 2006年2月~8月,武宁县将4个国有、2个集体采矿权整合几乎将大湖塘北区和南区两个地理坐标相连的采矿权,并改制为一个公司持有——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巨通公司是武宁县当地的一家民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拿到矿业权之后,公司在找矿方面迟迟没有大的投入。大湖塘依然沉寂着,等待着。但是,资源整合已经为大突破埋下了伏笔,直到2010年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现。 厦门钨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钨冶炼厂商,钨产品年出口量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35%,由此对钨矿资源也有着巨大的需求。企业决定向上游发展,掌握一批钨矿资源,巨通公司就是厦门钨业的供应商之一。经过协商,厦门钨业收购了巨通公司30%的股份,目标就是大湖塘的钨矿。 2010年初,厦门钨业负责人先后走访了江西省内的多个地质队,一方面是听取专家对大湖塘地区找矿前景的看法,另一方面是考察地质队的实力,选择技术能力最强的队伍。专家们对大湖塘巨大找矿潜力的肯定,让厦门钨业的负责人下定了决心。最终,他们选择与赣西北队和916队合作,并让两个地质队尽快拿出详查设计方案。 “当时恰逢春节,为了完成设计方案,队里的技术人员过年只休息了三天。”赣西北队的队长吴剑平回忆说,元宵节那天,两个地质队的负责人就带着设计方案去北京参加评审。厦门钨业请来了叶天竺、王保良等国内优秀地质学家担任评审专家。设计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厦门钨业和两个地质队签订了找矿合同。 大湖塘,终于迎来大会战的号角声。 资金与智力双重大投入,资本与技术配合天衣无缝 2010年3月,赣西北队和916队进驻大湖塘。赣西北队主攻南区,916队主攻北区。 厦门钨业计划总投资1亿元,采取滚动式投入,在找矿过程中边发现,边认识、边投入。厦门钨业的高层发话:生产、采矿让位探矿,宁肯停了生产,也要保证勘查资金及时支付。如今项目做下来,厦门钨业累计投入勘查资金2亿余元。 “企业对我们充分信任,并不把我们当成是打工的。” 赣西北队队长吴剑平说,厦门钨业积极配合地质队的工作,并派人入驻项目部,帮助协调找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于技术人员的意见,比如在哪里布钻、怎么打,都积极采纳。此外,根据双方合同,厦门钨业不仅给两个地质队在技术工作和钻探工作方面开出了不错的价格,还提出了具体的找矿奖励措施。 两个地质队,当然也是全方位投入。916地质队队长刘显沐说:“如果说企业的大投入是资金,那地质队的大投入就是设备和人才智力。” 赣西北队和916队调动了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各自组建了项目部。项目部改变了以往一个分队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而是充分考虑到专业的配套。基础地质、水工环、测绘、钻探,各方面人员采取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攻坚,紧密衔接。后来,甚至连实验室也搬到了山上。江西省地矿局也给予全力保障,局长彭泽洲多次来到矿区,亲自督导和检查,局里在项目现场开展了技能竞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为地质人员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找矿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帮助地质队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痛快淋漓的大会战。最多的时候共集结77台钻机,近千人参战。车轮滚滚,机声隆隆,勘探队员的歌声响彻沉寂多年的山谷。在 18个月的时间内,共完成钻探工作量19万米、槽探2.7万立方米、坑探5800米、基本分析样15万件。这些工作,以前需要10年才能完成。项目不仅探明钨金属量上百万吨,同时伴生一个大型铜矿、一个大型银矿、一个中型钼矿。 超常规的工作意味着地质人员超常规的努力和付出。大湖塘矿区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昼夜温差大,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雨雾天气,施工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之艰苦超乎人们想象。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地质队员们发扬“三光荣”精神,不畏挫折、顽强苦干,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916队总工程师项新葵说:“有矿,就要找出来,这是地质人的天性,虽然艰苦,但我们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边施工边研究,创新找矿思路,颠覆传统认识 江西省地矿局副局长余忠珍说,大湖塘的突破,关键是找矿思路的突破。 长期以来,大湖塘地区找矿主攻方向都是石英大脉型黑钨矿,找矿效果一直不佳。这一次,两个地质队在勘查工作中,将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模式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不断对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对新的矿床类型和矿化种类进行仔细分析。通过地表勘查、工程揭露、样品化验和综合分析研究,把原来找矿思路从找单一的黑钨矿石英大脉型钨矿转移到寻找斑岩型多矿种的黑、白钨矿(铜矿)上来,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此外,地质队采取前所未有的“四边”工作方式:边组织钻探、坑探施工,边理清思路、调整设计,边开展老硐调查、地形地质测量,边综合研究、优化设计。同时,减少分析时间,定量分析与半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总结,在总结中安排下一步工作。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工作进度。 大湖塘的突破,颠覆了九岭地区成矿理论的很多传统认识。在矿种方面,新发现白钨矿、锡石、黄锡矿、闪锌矿,尤其是白钨矿的发现,改变了大湖塘地区以往仅专注黑钨矿的历史,对以往偏重黑钨矿评价的地区下一步找矿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矿床类型方面,新发现蚀变花岗岩型和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钨多金属矿体,尤其是赋存于外接触带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以细脉浸染状白钨矿为主的、厚大的似层状矿体,为九岭地区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 916地质队队长刘显沐介绍说,大湖塘地区整合后的两个采矿权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本次工作面积不到矿业权面积的三分之一,可做地质工作面积尚有三分之二;目前许多厚大矿体没有封底,而且从本区矿化趋势来讲,深部矿化不会比浅部差;现在工作地段,还有边缘没有封边,有待开展进一步工作。 刘显沐说,大湖塘矿区及外围找矿前景美好,再找一个大湖塘钨矿是完全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