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对山东金青顶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特征的跟踪研究及预测(李惠,刘振昌,王敬臣,李涛,高祥海,耿仙湖,王瑞腾,于虎,陈绪松,刘善宝,《地质找矿论丛》2000.2)
硕士论文标题: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田成矿规律及其成矿远景研究
论文作者:刘善宝
论文导师:刘建朝 张宝林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长安大学
论文页数:104
格式:硕士论文KDH、期刊论文pdf,KD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2
摘要:
本文从研究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的角度出发,针对乳山地区特别是金青顶矿田找矿中急待解决的若干基础地质问题,以金青顶金矿田的成矿流体空间定位为主线展开研究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及成果如下: 1、通过对本区矿床(点)、控矿构造、岩浆岩三者之间在时空关系、成因上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本区岩浆岩侵位是由区域性构造控制的,控矿构造是在区域应力场和中生代不同期次岩浆侵位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金矿床的产出及侧伏方向则是由近SN向的控矿构造与中生代不同期次花岗岩体的边缘构造带联合控制的,矿床的侧伏方向总是指向较年轻的岩体,而不是由简单的正、逆断层或左、右行剪切构造控制的。 2、通过对金矿床与中生代岩浆岩在稀土元素特征、时空上的对比分析,并且在莒格庄岩体中发现了含有子矿物的高盐度包裹体,提出本区昆嵛山复式岩基中的莒格庄、石头圈岩体与金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控制本区大中型金矿床的产出。 3、以构造和最新的勘探采矿资料为依据,重新编制了金青顶金矿床Ⅱ号矿体厚度与品位乘积等值线图,查明Ⅱ号矿体富矿柱分布主要受断面倾向变化的控制,呈斜列展布,沿NE向侧伏,其形态受N倾和S倾两组裂隙系统制约;通过对金与其它伴生组分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表明Ⅱ号矿体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金富集中心。 4、经对金青顶金矿田构造机制的研究,矿脉在平面上追踪NNE向(NNW)、NE(NNE)向两组构造裂隙,在剖面上追踪S倾和N倾两组构造裂隙,向NWW(SEE)倾时形成富厚矿体(段),向NEE(SWW)倾时形成贫矿体(段)或尖灭。这均表明本区成矿早期控矿构造以左行压扭为主,晚期以右行压扭为主,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是一致的。 5、通过对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表明成矿早期以岩浆成因的热液为主,后期以非岩浆成因的热液为主(主要是大气降水);含矿流体与非含矿流体的热爆裂图谱曲线明显不同,在150-300℃中低温度区间热爆裂图谱曲线具有明显得的中低峰,包裹体丰度与金矿的品位呈现正相关性;成矿物质来源于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地质体,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6、通过综合评价,建立了本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定位模型,对本区的成矿远景区进行了等级划分,并指出了找矿方向。金青顶深部、三甲深部构造、热液活动异常强烈,有较好的成矿远景,进一步系统研究和勘查,有望在黄金储量和产量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关键词:山东乳山 乳山成矿带 金青顶金矿田 成矿规律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一、以往地质研究工作及存在问题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工作量
六、取得的主要进展及成果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
小结
第三章 矿田地质研究
第一节 地质概况
第二节 围岩蚀变
第三节 矿床规模及矿体特征
第四节 矿石矿物成份及结构构造研究
第五节 矿石化学成份及其变化特征
小结
第四章 金青顶金矿田的构造研究
第一节 矿田构造研究
第二节 矿床构造分析研究
小结
第五章 金青顶金矿田的成矿流体特征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研究
第二节 成矿流体的空间定位机制
小结
第六章 金青项金矿田的成矿远景及其成矿预测
第一节 矿床定位预测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第二节 金青顶矿床深部成矿远景和找矿方向
第三节 金青顶矿田的成矿远景及成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