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老师的观点在整个带上是否都具有十足的说服力?值得期待。毕竟站在地质演化的角度上看,扬子与华夏的拼合带位置发生过迁移(据万天丰老师),比如说,不能因为后期覆盖的原因,而将加里东期的拼接位置看成是晋宁期的拼接位置,即便是晋宁期的痕迹已了无踪迹,否则,可能犯的是固定论错误。
第二,为什么忽略湖南雪峰山这样一个大的构造边界,无论是站在新元古代地层的出露、还是站在同期岛弧型花岗岩串珠状分布、成岩成矿作用的迥异、以及后期(南华纪-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中裂谷-被动陆缘发育的情况等,雪峰弧都是在晋宁期具有广泛影响的构造边界。但在杨老师的课件中,该问题被无情地忽略了。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结合带的宽度问题,两条相隔很近的双拼接带,是否能还原地史演化的真实?
杨老师德高望重,望给我们这些后生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帮助与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