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4267|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料] 人地关系的演变及趋势研究

[复制链接]

46

主题

7

铜板

2

好友

工程师

地信网是中国最好的地质地信类网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3
发表于 2010-3-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地关系的演变及趋势研究

来源:资源网 作者:郭玲霞 发布时间:2010.03.11

    摘要:人地关系自人类产生起便随着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地关系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矛盾,本文回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特征,并针对目前的人地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对人地关系的前景提出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演变
    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这一切已经严重影响到人地关系的和谐,人地关系的演进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侵略史,面对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更是日益突出,人类亟待深刻反思并找到合理途径解决这一深刻的矛盾,以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人地关系概念[1]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利用土地中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实质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在人利用土地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衍生关系称为简介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质内涵:一是在基本层次上,人地关系可简称为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这是自古以来传统的和当代的人地关系共有的最基本层次;二是人地关系的中间层次,是指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层次上而言的,认为人地关系即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亦即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也就是目前经济学家和地学家所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量;三是人地关系的综合层次,是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即人口、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种人地关系的综合概念的内涵已大为复杂化、多元化,远远超过了人地关系的传统理解。它把人地关系系统视为人类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人地关系系统的破坏,必然影响到人类社会系统的演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人地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系统。这种综合性的人地关系,反映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表现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称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关系。
    2 人地关系的演变
    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逐渐出现与动物不同的特性,尤其是智人的产生,更是使人类在进化史中前进了一大步,而后人脑的逐渐发达,使人类逐渐开始由听命于自然到利用自然到征服自然,而后随着人地矛盾的突出,人类开始反思人地关系,逐渐将征服自然的思想转变为人地和谐共处的思想。对应人类的进化史,人类社会大致历经四个阶段,原始采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后工业时期,在这四个阶段,人地关系在人们的意识中分别表现为“天命论”或“宿命论”、“天命论”或“有神论”、“政府论”和“和谐论”。不同时期,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差异,受意识的支配,人地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2.1 原始采猎时期的人地关系
    大约在200万年前后,人类以小规模的群体即部落形式散布在地球上。由于处于人类的形成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迫于生计,部落人群必须根据季节的变化,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不断地迁徙,从事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创造和发展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明,采集文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尚没有能力支配、改造和征服自然,甚至于人类与其他动物没有显著区别,人类很大程度是更像是大自然的和谐成员之一,人与其他生物相互融洽的共处。这时候人地关系表现的最为微弱,如果说人地关系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甚至可以说是自然在掌控者人类,人类的能动性仍然很弱。
    2.2 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
    人类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大,一方面对土地的索取在增加,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食物需求,由此所带来的对土地的影响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在实践中所摸索的经验积累与生活技能的提高,控制环境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进人了文明时代,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农业经济历史,从对环境的直接消费者转变为对环境的改造索取者。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是财富的象征,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数量和资源(特别是土地)数量成为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内涵。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改造索取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创建。这一时期,环境曾经极其宽容地对待人类,无论是人类的渔猎樵采,刀耕火种,还是任意排放废弃物,环境一概慷慨地支付、受纳。但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在局部范围内超越了环境所能容纳的限度,于是环境进行了“报复”,结果一些古代文明衰退了,或者是遭到毁灭。但这一时期由于种种局限人类还没注意到已经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被叫做改造索取阶段。
    从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土地利用在其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采用了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途径,从而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结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应该说,这一时期仍然是处在一种崇拜自然、畏惧自然与依赖自然的阶段,土地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还局限在小区域范围内,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或者说威胁并不太大。[2][3]
    农业文明时期与采猎时期的主要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影响力的变化,人类已经从崇拜自然过渡为改造自然,人类已经由原始的依赖自然而直接消费变为自己生产而后消费,并且由于人类对自然改造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逐渐扩大,这时候已经开始产生小范围的生态破坏,例如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已经开始产生,只是由于影响力还远不如今天这么巨大,但相对于原始时期而言,这时候的人地关系的力量对比已经在开始转变了,人地关系中人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自然的力量却相对的在减小。
    2.3 工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
    大约距今300多年,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类的视野有了空前的扩展。工业化初期,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体力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突破。这一时期把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作为财富的象征,并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人地关系性质有了新的进展,从此人类从改造索取者变成征服者,对环境进行了强烈的干预,这种干预就是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这一阶段就是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改造征服阶段。工业化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地系统中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结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特别是到20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导致了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出现了全球规模的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人地关系系统的内涵也随之演变为全球的或区域范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一阶段人类认识到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人地关系中的根本问题。
    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建立,来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导致世界人口数量大幅度的增加,并进而加重了地球的负荷,另外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失调。[4]
    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尚没有出现什么恶化或者激烈矛盾的话,那么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人类早已不是当初的“人类”,人类已经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科技发明和制造了很多“庞然大物”,使用这些新时代的人类的武器征服大自然简直轻而易举、易如反掌,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上到太空下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北极到南极,整个地球已经很少有地方没有被人类涉足过,难怪乎当今研究学者们采用“生态足迹”来衡量人类的生态影响力。农业文明时期充其量可以称之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阶段,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已经不仅仅是改造自然了,而是在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也早已不是当初的具有矛盾,而是变为矛盾激化,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已开始震惊人类。
    2.4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开始意识到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目标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然人类社会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这已经被很多领域的科学家或专家们预言(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在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信息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其得到更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大大提高,利用高新技术等对人地关系进行检测、模拟、优化和调控,促进人地关系和谐演进。
    人地系统的演化表明,人类不能把自己局限于直接消费者,也不能局限于改造索取或改造征服者,因为这样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与环境作为人地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和母系统一样都在向前发展着,两者对立又统一,处在相互制约当中,因而要求相互协调并持续发展。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来自于环境,作用于环境,两者只有协调进化才能变相互制约为相辅相成。[2]
    3 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3.1 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告诉人类一个事实,尊重自然是生存之道,违背自然只能自讨苦吃。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是不顾一切的征服自然以欢呼人类的胜利,人类的存在必须以大自然的存在为前提,人类始终忘记自己的生存之基,以为何物都能征服,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可持续的繁衍、生存和发展,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自然之基,只能面临灭顶之灾。幸好,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必须开始惊醒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并且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对大自然于更多的关爱,对大自然的态度由索取、改造、征服为和谐共处。
    当今,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然而最深入人心的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自从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里提出后,便日益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之后可持续发展被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学科研究人员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定义,但是总体而言,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公认的最易采纳和接受,“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害后代人的发展。[5]
    3.2 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1)现状
    人地关系的一个最常用的衡量办法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呈现史无前例的高峰状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依然很快。到1996年,地球上已经居住有576775万人,现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人口急剧增长给世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目前,世界人口的平均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3人,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600年,把地球上所有陆地计算在内,每人占地面积平均不到1平方米。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其次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世界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导致食物供应日趋紧张。当今城市化扩张进程加剧,大量优质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加上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土地沙化日益明显。
    除此以外,世界淡水资源有限,由于人口激增和物质生产迅速发展,淡水资源日渐紧张,据了解,当代淡水资源紧张主要表现为:农业用水大量增加;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工业用水量增加;由于破坏水源和造成水质污染而使供水量减少。有些地区虽然淡水丰富,但却存在水质性缺水。另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湿地、草地等也遭到严重破坏,当今的环境恶化、气候反常已经很明显。[6]
    而在我国,这些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1/2和1/5,各类用地均不能满足需要,建设用地以及农、林、牧之间争地突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全国建成区面积一直呈上升态势,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占用,很多原始森林被破坏、天然草地被毁坏、很多河流湖泊等湿地存在水面萎缩、水质污染等很严重的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各流域水源涵养林地遭到不同程度破坏[7];由于大量湿地被侵占、破坏,使得我国东部大都市区水灾的损失加剧。[8]
    可以说,中国人地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是人地关系数量的关系,即人口不断增长与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更因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及由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人地关系的前景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也日益成为很多普通民众关心的话题。
    (2)前景
    人地关系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人与地之间某种关系的高度概括,比较常用的衡量指标有:人均土地面积、人均农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耕地、人均绿地等等指标,这些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及压力的程度。但是由于评价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所以虽然是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却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对于中国的人地关系的前景,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果按态度的乐观与悲观归类的话,可归为悲观派和乐观派。
    属于乐观派的,例如茅于轼先生,关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他曾有一段评论:“为什么有那么多专家都说危机确实存在呢?原因有二:首先因为各方面的专家未必都懂经济学,真正懂得经济学的人不会被这些危机吓唬住;其次这和本人的职业利益有关,至少那位布朗先生确实是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确确实实风光了一阵子。[9]
    李忠峰,蔡运龙(2007)也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科技进步的作用例如政府制度和政策的转变这些因素的彰响,我国的人地紧张关系必将大为缓解。[10]
    其实属于悲观派的占多数,因为谈及我国现在的人地关系,人们的常用语是“人均土地约是世界人均土地的1/3,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2%”。谈到未来,人们又常说“人口持续增长,建设用地需求继续扩大,土地利用粗放??使得国土资源形势更为严峻”。持这种悲观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尔萨斯的观点。马尔萨斯在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人口原理》第1版。他认为人口增长有快于食物供给增长的倾向,并被邪恶和苦难——战争、疾病或饥饿所限制。但是在充满悲观论调的第1版出版5年以后,他对他的主要结论作了重大修改。在第2版中,他认识到除了邪恶和苦难之外,影响人口增长的还有第3个要素——自我改进的欲望。[11]
    总体而言,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哲学家们等更具有忧患意识,持悲观态度的更多,或许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每一种生物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深情的呼唤,所以他们更致力于唤起人们善的一面以此感化大众而达到保护大自然和人地和谐的目标;而对于经济学家或更理性领域的学者们,由于他们有更多的数据或演算技巧,他们或许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生存没有必要担心,只要适度就可以了。
    但是,笔者认为,如今的人地关系已经恶化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作为学者的我们(或是那些更加有影响力的学者)而言,如果还不及时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意识,那人们岂不是会更加疯狂的掠夺自然吗?难道非要等到大自然奄奄一息不可救药的时候,人类与自然共同毁灭的时候才说人地关系不和谐吗?所以,我认为即便是从预防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宣称人地关系还没恶化到极点,还可以容忍人类的种种行径,而是应该小心翼翼的、尽量的不要去触及大自然的底线吧。既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提出、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一美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来呢?要知道,再好的口号都不如哪怕是微乎其微行动的改进来得更现实。
    参考文献
    [1] 孟宪兰.中国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工作指导(上)[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2] 香宝,银山.人地系统演化及人地关系理论的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2
    [3] 俞文政.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苏广实.浅析人地关系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98-101.  
    [5] 吴忠标,陈劲.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13)
    [7] 张红旗,王立新,贾宝全.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5-8.
    [8] 史培军,王静爱,周俊华,等.中国水灾风险综合管理[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4):1
    [9] 茅于轼.中国真要经受这么多的危机吗[EB/OL].(2006-08-19)[2007-07-12]http://b]og sina.com.cn/u/48ebd 959010004sa.
    [10] 李忠峰,蔡运龙.我国未来人地关系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42—9743
    [11] 约翰逊.农业与国民财富[M]//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8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资源网)

22

主题

5万

铜板

18

好友

传奇会员

YK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37962

灌水勋章

发表于 2019-12-2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