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 ^! H4 n {6 ~5 X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地区发现我国第一个特大型铀铍多金属矿床!不但累计探明氧化铍3万余吨,还新增铀资源量数千吨,估算钼矿资源量2000余吨。) Q' C g0 T. V& d' Y5 n
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因被列入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十大找矿成果而备受社会关注,更深深触发了记者一探究竟的渴望——作为地质专业的媒体,我们更明白一个新类型矿床意味着什么;而矿床的主角铀和铍,对国家又意味着什么。炎炎夏日,头顶乌鲁木齐似火的骄阳,记者来到这一成果的提交单位——核工业二一六大队。6 r& f/ g4 Z, U$ z0 z/ f- F
老资料二次开发,带来白杨河的惊喜
5 g6 Z+ j8 n: X4 o! Y 铍是坚硬质轻的金属之一,是航空、航天、军工、电子、核能等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产于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的我国第一个特大型铀铍多金属矿床,仅累计探明氧化铍就达3万余吨。9 t8 N8 g* F0 m. S+ H$ y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白杨河特大型铍矿的现身源于多年前的一个意外,其起因则是——找铀。
9 e+ v; Z. ]- k5 E. V 那是1956年,在国家急需铀矿资源的大背景下,原二机部519队在白杨河地区进行了9年的铀矿地质普查工作。除发现2个小型铀矿床、9个铀矿化点外还发现了主要的伴生元素铍、钼等,但由于当时以找铀为中心,铍仅作为找铀的一种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未对铍矿开展专门的勘查与评价。
9 M/ N! V* S0 d' s2 r2 s 1965年,519队撤销,新疆铀矿勘查一撂就是近20年。& j0 _7 ]0 ?/ Q9 F9 R; `
1984年,二一六大队从甘肃徽县进疆,重拾新疆找铀。6 K. m4 k; _1 q8 _
这时,一个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白杨河工作过的原519队技术人员,放弃了内地相对安逸的生活,毅然要求跟着二一六大队进疆。他就是李久庚——一个惦记新疆铀矿勘查、对新疆这片热土充满感情的人。5 H) i9 R7 T/ T( L+ r4 V
然而,怀揣找铀梦想而来的李久庚绝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却让他跟铍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w' n3 S7 ~: f$ e- ~4 B
找铀一直没有较大突破的二一六大队,在对老资料二次开发中,注意到了位于新疆西准噶尔雪米斯坦火山岩带的白杨河铀矿和铍矿异常。1989年,二一六大队自筹5万元勘查资金,并把这个难得的项目——《白杨河铀矿床铍的存在形式与铀的关系及其工业意义研究》,交给了有野外工作经验、精通岩矿分析的李久庚。当然,研究的目标还是找铀——试图以铍作为铀的找矿标志,实现找铀的突破。/ a5 a6 w1 z% V
时年49岁的李久庚带着毕业不久的李清海、钟健两个年轻人走进了白杨河。
4 D L0 ^- B& | 支起帐篷,算是在戈壁安了营。每天他们顶着毒毒的日头跑线勘查,清理前人留下的探槽取样;晚上,听着帐篷外呼呼的风声整理资料,描述标本。一天三顿,他们就用三块石头架起锅烧火煮面条,或是吃带来的烤馕。新疆戈壁风大沙多。刚煮上面,一阵风吹来,锅里一层沙,每天他们就吃着这种沙子拌面。周围没有地方可以补给食物,带来的几捆小白菜显得极金贵,李久庚决定一天只能吃三棵。时任区调队负责、现任大队党委书记王保群告诉记者,“看着他们吃着已经变成了黄色的小白菜,当时我的眼泪差一点就掉下来了”。* v" j' L( f/ ^, r4 X. ~) T$ s
李久庚他们扎进白杨河一个月没有出来。
D* U; v- u" K& } 取样结束便是室内测试、分析、研究,而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他们欣喜若狂:在我国首次发现了新的铍矿类型——羟硅铍石型矿床,并根据铀铍相关系数预测铍资源量546吨。中科院院士涂光炽获知消息,极为兴奋,希望能够对这一新类型铍矿进行合作研究。4 C0 h: g0 W7 |( g5 m! {* r
然而,他们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
6 d2 t2 W+ I4 B 上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陷入低谷。想大干一番的李久庚不得不提前退休,离开了他热爱的地质工作。7 W, Y5 d: _2 u9 `. ~/ L
白杨河勘查就此沉寂。9 x3 U7 f) v9 x. g# ]0 n( x6 r1 S
前赴后继勘查,诞生了我国首个大型铀铍多金属矿2 I5 f! U4 r$ J7 H) o6 \' \# {: k6 y
2006年,二一六大队在伊犁铀矿勘查已是风生水起,提交了数万吨储量的可地浸铀矿田,但其他地方的铀矿勘查并不理想。为了寻找后续铀矿勘查基地,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对二一六大队提出了“跳出伊犁,开辟新区,落实后备基地”的新目标。经过专家论证,新疆晚古生代火山岩型铀矿被列为主攻目标,白杨河矿区则成为首选典型示范勘查评价对象。( M6 }& G" h+ d( \- v) `
6月,二一六大队向新疆国土资源厅申请设立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铍矿详查》项目,组建了铍矿项目分队,开始了白杨河地区以铀铍为主的新一轮找矿工作。曾跟随李久庚考察的李清海带队重上白杨河。只不过,这次的主要目标是铍。
! ?+ A4 o; f0 x 再次站在白杨河,李清海激动而又忐忑。这里遍布的前人留下的探槽及采矿老硐,经风沙蹂躏,已是满目疮痍,取样很不易。“最困难的是下到老硐坑探采样。60多米深的地下坑道,几十年没有人碰过,通风条件不好,井中淤积了大量废气。”为了防止中毒,他们带上防毒面具,一手拿钢钎一手握铁锤,一根绳索拴在腰上,同伴们在硐口紧拽绳索,把李清海慢慢顺到竖井里。他吊在半空,沿着硐壁出露的地层、岩脉,一点点连续刻槽取样。每次两个小时的取样,汗水浸透全身,人累得精疲力竭。就这样,李清海他们在两个月内,查阅并整理了前人有关白杨河铀矿的8000余份资料,清理探槽500余个,调查地下巷道2000余米,采集各类样品6000余个,首次圈定了与铀矿共生的铍矿体,提交铍资源量500余吨。
# R, R( ~, d- q# e& ^+ I4 Q 这一成果,给了二一六大队领导极大信心,通过对勘查成果及原有资料的综合分析,“以探索、落实、扩大为原则,区域评价和重点勘查相结合的铀铍成矿带找矿思路”渐渐清晰。2007年深秋,时任大队长王成,携上以往的资料以及找矿突破思考,赶赴北京向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作了汇报,提出了“重拾铍矿勘查,作为找矿突破口”的设想。
# [ o& c) u' Y- p 王成的汇报引起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高度重视。随后,局总工程师张金带率一批专家来到二一六大队,对白杨河矿床勘查潜力和雪米斯坦火山岩带铀铍多金属成矿前景进行了三天的现场考察和专题论证。思想碰撞的结果是:分“区域评价、1:5万铀矿地质调查和重点矿区铀铍多金属勘查”三个层次开展雪米斯坦火山岩带铀多金属地质工作。
& c0 d( ^% j/ D% \9 C# r 2008年11月,白杨河铀铍多金属矿床勘查评价会战打响。在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统一部署下,二一六大队联合多家产、学、研单位,以钻探为主,采用地、物、化、遥、测等多种勘查技术方法,从不同专业角度、不同研究层次、不同工作内容,同时推进对白杨河铀铍多金属矿区的研究、评价、勘查。
" W& \0 s+ d" ?5 E5 \ 听说白杨河要搞会战,退休已久的李久庚激动得不能自已,甚至不计报酬只求参加项目,为铍矿勘查突破发挥余热。那时,他每天都要在办公室查资料搞测试研究到很晚,常常被人误锁在办公室里。
8 P3 |( [5 F s3 S+ R/ ^: o7 R 他重回白杨河,跟年轻人一起没日没夜地干了几个月,直到严重便血查出直肠癌才不得不停下。几年过去了,白杨河有望成为超大型铀铍多金属矿,李久庚的病情也稳定了,但没能坚持到最终提交勘查报告让李久庚深感遗憾。“有力气的时候干不了,可以干了身体又出了问题。真不甘心啊。”他不住地对记者重复着这句话。
- \5 w# u, S+ @. M: V, c! I' [ 但后来者陈奋雄领导的年轻项目组没有让翘首以盼的二一六大队职工失望。“经过几十年前赴后继的勘查,我们不仅奉献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铍多金属矿,揭开了新类型矿床的庐山真面目,而且,铀矿也有较大前景。”项目负责陈奋雄和大队总工程师王果兴奋和自豪溢于言表,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
. m4 Q2 l1 U% _ 这是新疆找铀的重大新发现。火山岩型铀矿找矿的探索和突破,建立的一套适合新疆晚古生代火山岩型铀多金属的成矿理论,让他们在新疆的找铀思路从煤岩型、可地浸砂岩型拓展到火山岩型新领域。
: t8 n, z2 Y I& C, _5 c 这是我国铍矿找矿的重大突破。突破了以往“绿柱石型铍矿”成矿理论的思想束缚,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初步探明特大型羟硅铍石型铍矿床,填补了我国该类型铍矿床勘查的空白。1 }5 p& W+ o+ D7 g5 ~5 \$ L
这是中国矿物学和冶炼史上的突破。不但厘清了白杨河铀多金属矿中铀、铍、萤石化的关系,在国内首次发现了铀—铍—钼—氟矿石元素组合类型,认为铍矿与铀矿是共生关系,不具找铀指示作用,而伴生的萤石化却可作铍矿的直接找矿标志;特别是初步攻克了铀、铍分离的工艺难题,大大改进了铍矿石熔矿方法,为矿山开采提供了工艺技术以及科学依据。
" u6 s/ C# O4 g; X* T$ W' @ 这是我国多金属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的极大丰富。提出了“次火山岩体—火山岩接触破碎蚀变带”成矿和控矿的观点;建立了雪米斯坦地区岩浆、构造和蚀变共同作用的多阶段、多因素耦合的“白杨河式”成矿模式,以及“酸性岩石区+接触带+萤石化+碳酸盐脉发育区”的铍找矿模式。1 g! i% }0 a! k0 J1 ]3 K7 b+ z
王果说,该矿床发现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新疆乃至我国北方寻找晚古生代火山岩型铀多金属矿床提供了找矿理论和示范。因为,目前新疆已发现的该类型铀多金属矿点、矿化点较多,由于历史原因均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勘查评价,亟待勘查突破。4 l; j2 d& c( T0 K& m
更令人期待的是,前不久,李清海又接受了新任务,筹建铍矿山。不久,一座大型的铍矿山将在他们的手中拔地而起。# w3 _8 p# z& I: ]7 Z
找矿思路的创新,实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
2 w1 l% y( E9 S& q7 Y0 Z3 H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还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现者。; g2 w) c' H# w* H0 o7 q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进疆之初,主要从事铀矿战略选区研究和区域调查工作,但一直未有较大突破。4 X2 @' Q5 S% ^; `& V
找矿突破的路径在哪里?这成了队领导天天脑转、心思、眼观、耳闻的事。大量的内查外调之后,可地浸型铀矿进入他们的视野。
, L, \/ _" O% i5 b' h1 p% a& N3 @ 1990年,核工业地质局和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新疆铀矿成矿远景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以新疆伊犁盆地库捷尔太地区为突破口和外围总体评价的总体思路。1 `9 S9 F! S( |
可地浸砂岩铀矿也称水成铀矿,其找矿技术是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铀矿找矿技术,只有美、苏在成矿理论和预测技术上较为成熟,而我国对此的研究却是空白。一无技术、二无理论、三无规范,而且我国地浸铀矿找矿的重点目标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国外已知区的中亚、美国中西部地区存在极大的地质环境差异,其相应的找矿理论、预测技术等不适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怎么办?不怕!与石头打交道的地质人天生就有着一股蔑视困难的闯劲和韧劲。
0 i+ P& @" R% e 谈起新疆铀矿,就不可不提王保群:他成就了新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也成就了王保群——由此获第八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P, {$ S6 T- ~+ T6 k 在采访的座谈会上,记者请王保群讲讲可地浸铀矿和获李四光奖的故事,他淡淡地一笑:“我只是尽心尽力干好我的本职工作而已,我个人纵使有三头六臂,如果没有全体技术人员的奋力拼搏,是很难有成绩的。这个荣誉应该是二一六大队集体的荣誉。”; i- t) b5 j( E- W
座谈会后,很想和王保群好好聊聊,但队上的同志告诉记者,他终于去医院做鼻炎手术了——那个几次约好又几次因事取消的手术。那个折磨了他十几年的毛病是新疆大漠干燥的气候和肆虐的风沙留给他的印记。常年的奔波,他的鼻炎越来越重,严重时夜不能眠,到了不输液难以控制的地步。+ W) c% \, r9 |. H% ] C0 M
王保群的故事是队上的同事告诉记者的。
- Z& ?3 n+ j+ c# ~$ R2 N 1991年,《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512矿床项目上马。王保群领命担任项目负责,带领项目组开始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
3 X) O5 k' v$ o7 K- O3 B5 e i 在伊犁,职工的住所都是临时搭建的,十分简陋。他白天忙于生产技术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烛光下学习前苏联水成铀矿理论,研究有关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规程,以及512矿床的成矿规律。他怕熬夜影响他人休息,就搬到寒冷的寝车上,裹着被子研读。3 |2 m$ g; Q5 M3 L% r
在戈壁上,机台工作人员能否将松散的砂岩矿心按技术要求取出来并保证采样原始数据的可靠性,是找铀十分关键的环节。为确保岩矿心采取率和质量,每到关键环节,他就上机台守着、指导着。' |. A4 g, e$ E% W! _" {
同事们劝王保群休息。他说,找矿是探索地下未知的东西,是一项实在又严谨的工作,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必须到野外,必须亲眼看亲手摸,才有感觉。
* v4 K& G5 @5 H, A 一步一步,王保群不断优化项目设计,选择典型剖面进行分析解剖,逐渐对伊犁盆地南缘的铀成矿地质背景有了深刻认识,首次在找矿目的层中根据沉积特征建立了八个沉积旋回,指出三个构造夹两个不整合面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富集,总结出六位一体的成矿模式。6 H4 E- A2 l, ^- i! f. L
有了初步的成矿理论,王保群依据矿化分布规律沿走向合理部署钻探工程,从而使矿带长度由原来的1000米扩展到5000米,并新发现数千米的铀矿化带。铀矿资源量攀升至万余吨。通过7年的勘查,最终提交了我国第一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普查报告和我国第一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探报告,提交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目前,512矿床已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地浸开采矿山。
3 {9 G$ O& }5 b1 {7 M 512矿床的成功,激发了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的找矿潜能。! ]. d; m5 r" f0 i5 F- l6 B
十几年来,二一六大队联合其他产学研单位,组织实施了新疆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勘查、准噶尔盆地、布尔津盆地、库米什盆地、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三塘湖等盆地等几十个铀资源评价、勘查和科研项目。王保群、王成等一批批项目负责人带领科研人员,通过上百个盆地筛选,从数十万平方公里中确定远景靶区,实施钻探工作量近100万米,经过反复探索、研究、切磋、实验、完善,科研人员创造了我国铀矿找矿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1 Z* b6 W/ Q9 V# V6 T0 O* m/ S
探明了我国第一个超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4个铀矿床累计提交可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储量数万吨,为建立我国第一个地浸砂岩型铀矿开采基地提供了资源保证,伊犁盆地南缘已成为我国十大铀矿基地之一;创建了符合中国地质特点的造山带山间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勘查、预测的评价体系和储量估算方法:在国内首次发现了伊犁可地浸铀矿物以显微粒状沥青铀矿的形式赋存于碳化植物细胞腔内壁的现象;首次建立了“伊犁式”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提出了“三层两面”的成矿与控矿观点,以及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的“五带式”模型。, j+ e9 E) R) h+ u$ ?: c" |
2005年11月12日,以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改变了我国铀资源‘小、散、贫’的现状,填补了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理论及技术空白,使我国从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三无’阶段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对我国北方及其他地区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我国核电发展及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B4 R7 T- F; o
这一项目为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赢得无数的荣誉:2007年,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造就了一位李四光奖,一位钱三强奖,4位青年地质科技金、银锤奖,以及一批省部级劳动模范……
4 q& _, W/ C& g" ?' N# e1 l “为祖国找大矿找好矿”,梦想与坚持是铸就辉煌之源
; o/ b' c6 z, E& u x# D! _8 M$ p: @9 t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人念念不忘的,还有2008年7月1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视察时的评价:“这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辉煌成果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为我国铀矿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队伍。”
$ S9 Y0 _; T( [+ H s% A 走进队成果展室,记者仿佛穿梭于二一六大队砥砺攻坚、科学发展的时空隧道。那一幅幅图表、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模型、一座座奖杯,都生动地向我们诉说着成绩背后的故事。上百张奖状、获奖证书,是对部长评价的“三光荣”“三特别”精神最好的诠释。
7 U6 u/ }1 [$ G7 C: P2 v “1982年,我和王保群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分到二一六大队。那时,早晨出发去勘查,我们左手伽马仪,右手记录本,左肩地质包,右肩一壶水。夜晚归队时,除了地质包塞满标本,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采集的化验样,活脱脱一个化缘的和尚。”陪同采访的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科技外事处处长简晓飞调侃道,他曾是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的一员。8 K: L3 B9 Y" t2 }+ h1 u- D* f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搞地质勘查,昼夜温差大,缺水和高温是最难以忍受的。”王保群说。记者7月到吐鲁番,地面温度是75摄氏度,站在烈日下,有一种被煎烤的感觉,更何况地质队员们还要身背仪器,奔波采样探查几十公里。
/ J; ^* `3 f8 _3 U; R 正常情况下,地质人员是从五六十公里外的租住地坐车到工区,按照勘查规范的跑线距离,一个一个被放到间隔几公里的线位上。他们便开始独自在阳光的照耀下,在茫茫戈壁上跑线、取样、记录、描述。直到晚上,他们在集合地点坐车返回驻地。2 u1 L, T3 W6 ~; [6 o( }$ [# @( q
一次,晚上11点多钟了,车子没有来,他们就徒步往回走,水没了,干粮光了。渴得不行的他们突然发现月光下有潭水,顾不得多想捧起水就喝,觉得有股怪味,划根火柴一照,发绿的水中满是骆驼粪和各种漂浮物,那是骆驼喝过的水——“骆驼水”。他们恶心得猛吐起来。简晓飞说,“王保群恨不得连苦胆都吐出来了。”
7 ?( o3 C) b+ j4 L! R6 a 办事风风火火,干脆利落的总工办副主任黄以,是一位曾在野外与男同志并肩战斗了20来年的巾帼女将。她告诉记者,在新疆,项目组驻地常设在戈壁滩上,“骆驼水”常是唯一水源。为了遮水的腥臊味,他们会在开水中加入大量的茶叶和蜂蜜或糖,可仍是怪味难忍。“但那都是感官上的。而新疆瞬间的暴雨,常使松散的沙砾在沟谷眨眼间演变成山洪泥石流,我们一次次经受被洪水追赶的生死逃亡。”2 ?' c! v4 m0 k8 c$ G" F
黄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次历险。那天,黄以跑完线,为了早一点与几公里外的队友会合,她抄近路顺着陡崖向山顶攀爬,在攀一块凸出的大石头时,她脚下的石头突然松动滑落,她一把抓住大石头棱角,整个身体悬在了半空,上不去下不来,叫天天不应。她定了定神,慢慢一点点蹭着向边上挪动身体,两个小时后,她终于战胜恐惧和顽石,从死亡的边缘逃了回来。从此,黄以再也不抄近路了。 N- b! J2 N9 r, L
在二一六大队,人们还传颂着一个年轻人的名字:伊犁项目分队长刘陶勇。作为技术骨干的他,从1997年毕业到二一六大队的十几年间,为了勘查铀矿,虽然身体不好,脚步却不曾停歇地走在伊犁盆地南缘,先后参与完成了十来个铀矿勘查项目,获多项省部级奖励。2004年至2005年,他主持了《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中西段铀矿预查》项目,对伊犁盆地南缘沉积体系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厘定,重新估算了中西段第Ⅶ旋回铀资源量,项目获得了中核集团铀矿找矿二等奖。突出的成绩,他被推荐为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候选人。' F( p) _% z8 ?& ^/ h4 p
然而,当三个月后中国地质学会批准他获得银锤奖的通知到达时,这位能干的年轻人却因肝癌于2008年5月17日离开了他的战友和家人——从发病到去世不到20天,没能品尝获奖的荣耀,令无数人为之惋惜、动容、铭记。3 ~$ q9 a8 n( K% N2 s
“这么艰苦,没有想过改行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不论干部还是职工都说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找矿是地质人的责任,吃苦流汗是地质人本分,况且那点苦不算什么,只要能找到大矿、好矿。”淡淡的,朴实却很坚定。
4 a5 c3 F" @! E" m$ O4 H2 d/ h& G “正因为有了这些前赴后继的优秀地质职工,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找矿大旗才高高飘扬在戈壁荒漠,才取得了如此的辉煌成就: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基本覆盖了全疆的主要盆地,提交了一批勘查地质报告,新发现一批矿产地。不仅发现和探明了一个超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和一个特大型铍矿床,还提交钾盐资源量20多万吨、煤炭资源量上百亿吨,完成‘引额济克’大型水利工程放射性环境评价等一批环境评价项目和多金属矿产评价勘查项目。这也为我们在‘十二五’找矿突破和实现矿产开发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和信心。”二一六大队大队长王毅明动情地说。
1 Y- J8 ? b3 ?. \ 但现任队总工程师王果可不满足已有成绩,这个典型的四川汉子告诉记者:“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再找到大矿,拿个国家奖!”1 j5 b! n3 u* b6 C4 j, U
这是王果的梦想,也是二一六大队人的梦想。记者坚信,用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高举找铀大旗,坚持综合找矿,朝着目标勇敢进发,梦想一定会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