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奠基者》是一部违反科学发展观和历史事实的吼剧
来源:地球动力学网站 作者:劳世佑
发表日期:2010年元月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映的《奠基者》,以余秋里和康世恩二位石油部长为主线,主持的四川和松辽两次石油大会战。前者以失败告终,后者拿下大庆油田,为石油工业发展奠下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已播的前十多集电视剧看,在某些方面不讲科学,不顾历史事实,一味为石油部两位领导歌功颂德,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背道而驰,我作为一名老石油,不得不说几句公道话:
1、石油勘探因其地下地质情况复杂,是一个风险性很大的事业,国内外有效的办法,一般多按行业规范和科学勘探程序进行,而石油部从1958年四川会战开始到八十年代就多次以会战形式勘探石油,历经松辽石油会战、川南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长庆石油会战和塔里木石油会战等等,其成果除松辽盆地获得大庆大油田外,其它会战虽有收获,成果并不显著,其根本原因是大庆油田地下地质结构简单所致,而不是因为石油会战勘探形式找到大庆油田。
历次石油勘探会战形式造成的巨大浪费无法统计,仅以1958年川中会战为例,从全国数十个石油单位集中15000多人,使用68台钻机打井100多口,耗资3.4亿元,历时一年多,以失败告终(过去对川中会战的成败,石油部守口如瓶,讳莫如深,这次电视剧公开承认失败,是对全国人民说了句公道话)。其后多次会战,在当时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在财力、物力、人力造成浪费和损失,真无法计算。
余、康二位部长集中权力,说一不二发起的石油会战,在各级领导层形成独断专行,缺乏技术民主风气盛行,在技术干部中形成顺我者昌—提拔重用;逆我者批的坏风气。在会战中打倒一批技术干部,树立一批技术干部。今天是“战区标兵”,明天就成了“反革命”,采用“火线整训”、“冬季整训”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批斗技术干部,迫使服从长官意志办事,毫无技术民主可言,自然多次石油会战成果不佳,造成浪费,故石油会战是不讲科学、不讲经济法则的石油勘探形式。今天《奠基者》还在宣扬它,实在与当今科学发展观相悖,不值得提倡。
2、剧中把余、康树为十分关爱技术干部的领导,如为了保护陆总地质师挨整,把他关在医院内装病,果真如此吗?这不是事实!石油部从1957年起把留美归来的部总地质师陈贲打成“极右派”后放逐到青海油田,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后平返昭雪还不让在石油部进行。1958年电视剧中的克拉玛依现场大会,表现的是井队争高指标,抢话筒,实际上是开的批斗技术干部大会。余秋里在会上高喊:“石油部大权没有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而是掌握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手中!”,于是把地质老总、工程老总以及大批技术干部揪上台批斗。大会后在全国各油田展开“拔白旗、插红旗”的批判技术干部大运动,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罹此浩劫!
在四川的川中会战区,把坚持裂缝储油学术观点的地质人员称为“悲观论者”和“帝国主义的应声虫”,康世恩公然在千人的川中会战石油大会上骂四川技术干部:“笨得不如猪,猪碰到墙壁晓得回头,你们就不知道回头。”当时川中会战技术人员每月只有18斤大米、2两油、半斤肉,处在食品供应吃不饱的条件下,白天坚持干活,晚上挨批斗来完成科技工作。人身受摧残,精神受折磨,政治上受迫害,技术上无民主,其困难境遇可想而知。这些是许多参加过川中会战技术干部经历过的铁的事实。编剧不顾历史事实,美化余、康爱护技术干部,居心何在?这与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精神,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3、《奠基者》中多表现的是部长的正确领导和吼叫、工人阶级战天斗地的干劲和豪言壮语,而对成千上万的广大技术干部的工作,仅是轻描淡写,试问若无技术干部爬冰卧雪和上高山、下险地收集地质资料,没有成千上万的地质、地震和钻井技术人员取得大量信息,提供地下地质结构和井位资料,领导怎能作出战略决策?王进喜等钻井队员又将在何处打井?
客观公正地讲,今天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奠基者,有石油部长领导和组织管理,也有广大工作同志的艰苦战斗,但也不能忘记成千上万技术干部在极左年代挨批斗的境况下作出的贡献!而《奠基者》的编剧只看到上、下的作用,忽视中间环节,甚至丑化石油地质勘探人员,如捡一块打狗的石头就发现了石油。
总的看来,编剧者还没有脱离“石油部领导者一贯正确”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旧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