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1-7-25 21:40 编辑
论文标题:木里耳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论文作者:陈彬彬
论文导师:汪劲草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构造地质学
论文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论文页数:59页
格式:pdf
附件:1
摘要:
耳泽金矿属微细浸染型金矿,其赋矿地层为上二叠统岗达概组,容矿岩石为条带状大理岩。矿体呈板状、透镜状或囊状发育于耳泽背斜轴部的虚脱空间、破碎带和古溶洞中,顺层或切层产出。含矿热液与近矿围岩交代强度低,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及碳酸岩化为主。含金矿石的类型主要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原生矿石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氧化矿石主要为蜂窝状构造。金主要以显微金或次显微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风化淋滤的褐铁矿中。金的含量与ag.sb、as、s、mo、cu六个元素相关,其中ag、sb与金含量为正相关,s的峰值与金吻合,而mo、cu的特高值与ag一致。根据矿化作用及矿物的形成特征,将矿床的形成过程初步划分为两个成矿期和四个成矿阶段:①原生成矿期,即菱铁矿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金阶段;②次生氧化成矿期,即褐铁矿阶段和金-石英-碳酸盐阶段。 矿区内金的矿化富集规律为:①矿区内金的品位有从南东部向北西部逐渐增高的趋势;②矿体边部金品位较高,中心部位较低;③金多富集于矿体的上部和下部接触带,主要富集于矿体上部。认为成矿流体应是从矿区南东部向北西部沿主要的导矿通道-破碎带-由下向上部低压区(裂隙)扩散,低压区是矿化富集的部位。 耳泽金矿床的碳、氢、氧、硫稳定同位素及其围岩含金性分析表明:耳泽金矿的物质来源为地表或近地表地层,成矿流体以地下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为主。成矿时间为早白垩世。 根据找矿标志,并选取与已知矿床(点)的成矿条件相似,地球化学异常叠合好的Ⅰ、Ⅱ号区为找矿远景区。
关键词:金矿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选题的依据及其意义
1.2研究区的交通位置概况
1.3矿区勘查及研究史
1.3.1矿区勘查史
1.3.2前人研究
1.4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研究现状
1.4.2研究进展及趋势
1.5研究思路及方法
1.6研究工作简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区域地层
2.2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
2.3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矿区地层
3.2矿区构造
3.2.1褶皱
3.2.2断裂
3.3矿区岩浆岩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赋矿地层及含矿岩石
4.2控矿构造特征
4.3矿体形态特征
4.4矿石特征
4.4.1矿石的类型
4.4.2矿石的矿物组成
4.4.3矿石中矿物的自然连生组合
4.4.4 矿石化学成份
4.4.5矿石的结构、构造
4.4.6围岩蚀变
4.5金的矿物特征及伴生矿物特征
4.5.1金的矿物特征及伴生矿物特征
4.5.2伴生成矿元素特征
4.6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7矿床成因
第五章 成矿规律研究及远景预测
5.1矿床控矿条件分析
5.1.1矿区地层、有利岩性条件
5.1.2岩溶条件
5.1.3构造条件
5.2矿化富集规律
5.3找矿标志
5.4远景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
|
|